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採用鐵索連船,爲何沒有吸取火燒赤壁的教訓?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知道,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曹操鐵索連船慘遭火攻,一把火定勝負;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也用鐵索連船,結果慘遭朱元璋的火攻。相隔千餘年,曹操與陳友諒做了幾乎一樣的事情,得到了近乎一樣的結果,非常不可思議。

陳友諒從一介小兵,短短數年成爲一方霸主,傳奇程度不遜色於朱元璋,自然不是愚蠢之輩,但爲何陳友諒沒有吸取曹操失敗的教訓,反而模仿曹操呢?

其實,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雖然名氣很大,但在細節上卻並不豐富,史書記載比較簡略,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時,大量借用鄱陽湖之戰的經過,與正史上的赤壁之戰相互融合,最終把火燒赤壁寫得精彩紛呈,跌宕起伏。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是一段精彩絕倫的故事,有舌戰羣儒、草船借箭、社壇借風等橋段,但正史上其實非常簡略,很多細節方面都也難以考證。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與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瑜、普爲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講述曹軍已有疫病,交戰後退至江北,之後黃蓋實行苦肉計與火燒曹操船隻,“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魏蜀吳三國對此戰中的“火燒”記載各不相同,於是帶來二個疑問:“火燒”赤壁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話,那麼規模到底有多大?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第2張

魏書記載曹操敗於疫病,根本沒有提及火燒赤壁。其實,這一點可以理解,將兵敗原因歸咎於不可戰勝的天意——疫病,如此可以維護曹操的臉面,這屬於春秋筆法。

蜀書記強調了劉備與諸葛亮的作用,但在“火燒”赤壁上用詞卻很有意思,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是戰於赤壁,再是“大破之”,最後纔是“焚其舟船”。如果蜀書記載的是真相,那麼所謂“火燒赤壁”的作用與規模,可能都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尤爲重要的是,孫權傳記中提到曹操燒船退兵,因此最後的“焚其舟船”也可能是曹操主動燒的。

吳書記載了火燒赤壁應該存在,首先孫權傳記中提到曹操“燒其餘船引退”,其中“餘船”說明之前有一部分可能被燒了,但也可能被擊沉了,其次周瑜傳記中明確提到了黃蓋帶來“蒙衝鬥艦數十艘”火燒赤壁,且“悉延燒岸上營落”,威力似乎堪比演義中所云。

從上述分析來看,火燒赤壁有四種可能,即:曹操主動燒船,屬於掩護戰略撤退,與孫權、劉備沒啥關係;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最後才“焚其舟船”,既然勝利在望,那麼燒船的作用與規模應該不會太大;戰鬥過程中,孫權燒燬部分曹操船隻,對戰局起到一定作用;黃蓋放火燒船,開啓赤壁之戰,威力堪比演義,是擊敗曹操的關鍵。

但黃蓋火燒赤壁的事蹟,出自於吳國史料,陳壽加以整理編修,因此吳國可能誇大了火燒效果,實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尤爲重要的還有一個關鍵細節,三國演義上說曹操用鐵索將船隻相連,但《三國志》只記載曹操戰船很多,鄴城訓練時用鐵索相連,但戰場上的船隻是“首尾相連”,並沒有說是鐵索鎖死。因爲曹操退回北岸,所以船隻首尾相連,就不可能是一字長蛇,只可能形成了一列一列,彼此之間距離如果稍遠的話,即便在“東南風甚急”情況下遭遇火攻,最多也只會燒掉一列一列,不可能波及全部船隻。況且,面對火船來襲,曹軍也不會無動於衷任由其焚燒。

因此,“火燒赤壁”這件事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但根據史書記載來看,以及考慮到火攻看似簡單,實際上操作不易,曹軍不會任由敵軍縱火等情況,火燒赤壁的規模可能並不大,也並非戰勝曹操的關鍵所在。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第3張

知道了火燒赤壁的歷史,就明白陳友諒爲何東施效顰了。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士,施耐庵的徒弟,與師傅一道爲張士誠的幕僚,見識過各種陰謀詭計、軍略戰策。1363年,鄱陽湖大戰這一年,羅貫中離開張士誠,大約在1366年時開始在杭州寫作《三國演義》。

也就是說,鄱陽湖大戰在前,《三國演義》出現在後。鄱陽湖大戰時,根據正史記載,當時人們沒有形成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鐵索連船的認知,沒有形成“火燒赤壁”決定曹操戰敗的認知,也沒有將鐵索連船、火攻、戰敗原因等聯繫在一起。

因此,陳友諒“集鉅艦,連鎖爲陣”的辦法,在當時不能說是愚蠢,相反是一個創新。在此筆者有一個猜測,陳友諒崛起很快,但製造木船是一個需要有耐心的技術活,因而他能夠迅速集合“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的船隻,可能所造之船工序不夠嚴謹,所以才需要鐵索相連。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陳友諒“集鉅艦,連鎖爲陣”極爲愚蠢,因爲只要一把火就能燒光,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1363年農曆七月二十,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相遇,起初陳友諒佔據優勢,甚至差點殺了朱元璋,打了2天之後,郭興提出火攻建議,當時正好鄱陽湖地區突然變成了東北風(當地夏季一般是東南風),於是朱元璋用火船燒了陳友諒百餘艘鉅艦。二十三日,陳友諒主動進攻,又一次差點殺了朱元璋。之後1個多月的戰鬥中,陳友諒軍糧殆盡,部隊士氣低落,在冒死突圍中被殺,時間是1636年八月二十六。

從鄱陽湖之戰的過程可見:首先,打了兩天之後,郭興才建議火攻,說明當時面對“鐵索連船”,人們還沒有下意識地採用火攻的辦法;其次,陳友諒始料未及的是,鄱陽湖突然變爲東北風,傳聞是劉伯溫誓師時借的,正史中沒有諸葛亮借東風一說;第三,在天氣的幫助下,朱元璋即便用了火攻,也沒有決定勝負,雙方之後還對峙了1個多月,可見赤壁之戰中黃蓋也不可能一把火定勝負。

赤壁之戰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 陳友諒爲什麼還要把船連起來 第4張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中的火燒赤壁,是以三國志中的赤壁之戰爲原型,但在借東風、鐵索連船、火攻效果等細節上,大量融合了鄱陽湖之戰的情況。因此,羅貫中筆下的火燒赤壁,實際上是赤壁之戰與鄱陽湖之戰的結合體。

值得一提的是,以鄱陽湖之戰來看,羅貫中誇張了火攻的作用,將其升級爲“一把火定勝負”,儘管讓人讀來酣暢淋漓,但顯然不太適合事實。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明史》等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