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伊闕之戰帶來了哪些後續影響?有哪些與此戰相關的軼事典故?

伊闕之戰帶來了哪些後續影響?有哪些與此戰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爲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史稱伊闕之戰,這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東進擊。

伊闕之戰帶來了哪些後續影響?有哪些與此戰相關的軼事典故?

影響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戰爭評價

《戰國策》: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爲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軼聞故事

犀武之死

傳說,伊闕之戰,魏軍受到秦軍突襲時,主帥公孫喜(又名犀武)見勢不妙,立即派出信使通報韓軍,調集他們前來增援。韓國將軍竟然拒絕執行統帥的將令。理由是:“我們也遭到了猛攻,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力量前去增援?”

伊闕之戰帶來了哪些後續影響?有哪些與此戰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公孫喜只得帶領身邊的衛士,殺入敵陣。漸漸地,他身後的人馬越來越少,身上的傷口越來越多,最終力不能支,被秦軍俘虜,押至新城。

當了俘虜的公孫喜仰天長嘆道:“先王待我那麼好,我卻喪師辱國。即便能活下來,哪裏還有臉面回去?就算大王能免去我的死罪,我心裏的愧疚,又如何能安!”

白起親自勸降,碰了釘子。公孫喜說:“魏國有百萬兵馬,即便今天戰敗,還有幾十萬勇士。況且魏王聰穎智慧,有許多良臣大將輔佐,你們這樣的平庸之輩,哪裏是對手?無知的小子,竟敢勸我投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白起一怒而起,將公孫喜殺死。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