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歐洲30年戰爭:改變德意志帝國政治格局的戰火

歐洲30年戰爭:改變德意志帝國政治格局的戰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哈布斯堡王朝大臣及一位書記官從窗口扔出。由此直接引發了三十年戰爭。

歐洲30年戰爭:改變德意志帝國政治格局的戰火


三十年戰爭令農奴制在德意志復活

三十年戰爭似乎加深了德意志社會的分化和不平等,而這長期以來就是德意志社會的特徵。戰爭結束時,許多農民沒有資本重新養殖牲畜和家禽,或重新添置在戰爭中毀掉的籬笆、穀倉、工具和建築物。很多人背上了令人絕望的債務,無法重新起家。

對於他們來說,重新耕種自己的土地讓人看不到多少希望。同時,工資又特別高,因爲戰爭的傷亡造成勞動力短缺。許多農民乾脆賣掉世代繼承的土地,其社會地位由自耕農淪爲佃農。在德意志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在霍亨索倫家族(the Hohenzollern)的土地上,比如在勃蘭登堡,農民的身份淪落甚至更爲極端。

爲了讓貴族同意他們可以不經各社會等級允許而徵稅,霍亨索倫家族做出讓步,即貴族可以將其土地上的農民視爲農奴,實際上也就是他們的私人財產。在西歐正在消亡的農奴制由於三十年戰爭的緣故,在德意志的許多地區又獲得了生命力和合法性。

戰爭對德意志的政治組織形態沒有明顯的影響

乍一看,或許很難看出三十年戰爭對德意志的政治組織形態有什麼影響。戰爭開始時,神聖羅馬帝國只不過是一個空殼。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實際權力僅侷限於他們的家族領地,例如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在帝國境內的其他地方,數百個領主統治着他們各自的公爵領地、伯爵領地、主教轄區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裏。

戰爭結束時,這裏的情況並沒有多少改變。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貴,而各類領地實際上依舊是獨立的實體。的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賦予這些領地的統治者實行他們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權利,這在理論上使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獨立。然而實際上,他們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約束。因此三十年戰爭和《和約》對他們的地位沒有什麼影響。

歐洲30年戰爭:改變德意志帝國政治格局的戰火 第2張


哈布斯堡家族在三十年戰爭中的起與落

其實,三十年戰爭對德意志政治和憲法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上面,而不是體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面。長期以來,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尋求增強他們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廣大領土和資源的實際控制權。他們最願意看到的是將帝國變成一個統一的君主制國家,就像英國和法國那樣。三十年戰爭是他們爲實現統一德意志的目標所做的真真切切的最後嘗試,但他們失敗了。

17世紀20年代末,整個德意志的實權似乎已經掌握在哈布斯堡家族手裏。德意志境內強大的新教諸侯國,尤其是薩克森和勃蘭登堡,已經傾向於謹慎地在一旁觀戰,而非衝在前面幫助它們被圍攻的信奉同一教派的盟友,從而冒軍事災難的風險。

皇帝斐迪南二世的軍隊已經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控制了越來越多的土地。由於有諸如蒂利伯爵和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這樣的傑出將領在其旗下效勞,繼續取得軍事勝利似乎沒有懸念。斐迪南從軟弱無能的新教公爵手中奪取了梅克倫堡公國(the Duchy of Mecklenberg),他還將這片廣大且重要的土地贈予他的愛將瓦倫斯坦,從他的這些舉動中就可以看出他的信心和野心。

他於1629年春頒佈的《歸還教產敕令》更加明顯地揭示出他的信心和野心。該敕令宣佈將1552年以來改信新教的高級教士擁有的土地全部還給天主教會。如果該敕令得到執行,將極大地削弱許多新教諸侯國,將它們的一些最有價值的土地從其領主手中奪走,這樣一來,一旦時機成熟,皇帝將來可以接管這些土地。此外,該敕令將極大地加強皇帝在整個德意志的權力,因爲皇帝實際上可以任命許多信仰同一教派的新富和新貴。他任命的肯定是自己的忠實朋友。

然而,哈布斯堡家族的權力從1629年的巔峯衰落的速度也非常快,而且是不可逆轉的。皇帝的成功依賴信仰天主教的諸侯的支持,但這些諸侯日益擔心如果哈布斯堡家族真的成功獲得對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的完全控制,他們自己的獨立性也將很難維持。於是他們開始從戰爭中退縮,並且成功地要求斐迪南解除他最大的軍事資本瓦倫斯坦的職務。

同時,《歸還教產敕令》也使先前中立的新教諸侯國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因爲這些諸侯國面臨非常不容樂觀的前景,即它們可能失去至關重要的土地和收入,並且可以預見,在它們的邊境之內,將會建立新的充滿敵意的天主教宣傳和煽動中心。許多諸侯國決定參戰,而帝國軍隊在1631年殘酷洗劫新教諸侯國馬格德堡又使它們的這一決定更加堅定。

歐洲30年戰爭:改變德意志帝國政治格局的戰火 第3張


外部勢力的介入加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戰敗

對哈布斯堡家族權力的持續增長表示擔憂的不僅僅是德意志人。1630年,能力出衆的瑞典國王--信仰新教的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領他的紀律嚴明、裝備精良的部隊進入德意志北部。古斯塔夫進軍德意志的部分原因是他同情德意志的路德派教友,但主要原因是他希望在德意志獲得土地和權力,並希望阻止一個強大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出現在波羅的海南岸。

同時,法國的樞機主教黎塞留也決定介入,支持新教一方。長期以來,黎塞留一直認爲,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權力是法國的首要目標。儘管法國直到1635年才真正宣佈參戰並派兵進入德意志,但黎塞留早在1631年就已開始慷慨資助瑞典軍隊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領重整旗鼓的新教部隊在1631年秋季的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擊潰了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直到1632年底瑞典國王在呂岑戰役中戰死,新教部隊的攻勢才被打破。

隨後,斐迪南承認戰敗,通過同意廢除《歸還教產敕令》收買了不少德意志新教諸侯國。雖然這足以暫時避免哈布斯堡家族一敗塗地,但他們再也無法盤算着去統治德意志了,而只能當個有名無實的皇帝。戰爭結束時,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德意志諸侯的傳統權利和自由得到確認,甚至有所擴展。確認了當時的權力分散化狀態。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