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將星傳奇 > 抗戰英烈汪洋:犧牲在在保衛泰山抗日根據地戰鬥中

抗戰英烈汪洋:犧牲在在保衛泰山抗日根據地戰鬥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汪洋(1913—1942),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

原名汪之正,字誠齋,號洪波。出生于山東省東阿縣夾河鄉顧莊村。1931 年秋,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他對日本侵略中國深感憤恨和痛心, 奮筆寫下《感憤》一文,表示:“大好河山,拼死保衛”,“以鮮血澆列強之惡絕,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共赴國難,以一死不苟幸生”。他積極投入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救亡運動,組織同學深入郊區農村,廣泛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發動民衆抵制日貨;還和同學們一起,發起抗日募捐活動,聲援和支持抗日前線將士。並參加了濟南市十二所學校二千多名學生組織的赴寧請願活動。回到濟南後,在中共濟南地下黨領導下,積極在學校創建“讀書會”“學生會”等青年進步組織,帶領同學們散發傳單、上街講演、編演抗日救國戲劇。並在當時的《濟南日報》寄發詩文:“日本所殺者,我同胞也;所佔者,我土地也。誰無父母? 誰無財產? 誰無生命? 而反動軍閥不抗日,不救國,反把一些愛國志士視爲仇敵……”

1935 年,汪洋從濟南鄉村師範畢業後,先後就任於肥城民教館和東阿縣立高小。1936 年初,考入西安東北軍學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領導的東北軍抗日先鋒隊政治指導員,爲黨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爲了痛斥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汪洋自編了歌曲《九一八來了日本兵》,歌中唱道:“高粱葉子青又青,九一八來了日本兵,中國軍隊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瀋陽城。”從而激發了廣大士兵反對內戰,抗日救國的熱情。

抗戰英烈汪洋:犧牲在在保衛泰山抗日根據地戰鬥中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奉命與谷牧一起回到山東,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初,組建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十字路抗日遊擊大隊。2 月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第三團,汪洋任團長兼政委。他率第三團取萊蕪,戰滕縣,重創日僞軍。同年7 月,第四支隊第二、第三團合併爲第二團,汪洋任政委,和團長錢鈞率第二團轉戰魯中、魯南山區。因戰功卓著,被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命名爲“鋼二團”。1939年秋,任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次年8 月,支隊改旅建制,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並參加了百團大戰。汪洋奉命親率一旅指戰員在山東萊蕪、博山一帶向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歷經大小戰鬥二十餘次,斃、傷、俘日僞軍一千二百六十餘人,繳獲長、短槍五百餘支。

1941 年夏,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成立,汪洋調任第四旅政治委員。他深入魯南地區廣大農村,廣泛發動羣衆,建立人民政權,鞏固和擴大了魯南抗日根據地。年底,第四旅與泰山軍分區合編爲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汪洋任軍分區政委兼中共魯中第一地委書記。1942 年,是泰山根據地極度困難的時期,不少游擊區又變成了敵佔區,部隊供給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汪洋教育部隊要咬緊牙關,衝破黎明前的黑暗。他帶領部隊發動羣衆,運用地雷戰、麻雀戰等游擊戰術,配合主力部隊和單獨作戰百餘次,斃、傷、俘敵二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

1942 年10 月17 日拂曉,日僞軍六千餘人分六路合擊泰山抗日根據地,包圍駐在萊蕪北部山區茶葉口一帶的黨政軍機關。爲掩護機關人員突圍,汪洋率部在泰山與敵人激戰,壯烈犧牲。時年29 歲。

汪洋犧牲後,八路軍總部立即電告全軍致哀。泰山軍民將汪洋犧牲地的青山小王泊生成功逃離日軍控制下的本溪煤礦,回到冀南抗日根據地。學改名爲“汪洋小學”,將當地醫院改名爲“汪洋醫院”,並將青山西嶺的八角臺改名爲“汪洋臺”,建亭立碑,永作紀念。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政府將汪洋烈士的墓遷移至濟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園。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