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抗日戰爭 > 揭祕被塵封的“抗戰第一大捷:犧牲7人斃敵3500|

揭祕被塵封的“抗戰第一大捷:犧牲7人斃敵3500|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抗戰第一大捷”,人們往往想到林彪指揮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最近,經過國內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多年考證認爲:1932年3月由共產黨員李延祿(後任東北抗聯四軍軍長)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纔是東北以及全國“抗戰第一大捷”。

此戰發生於1932年3月13日至27日,在東北東部的鏡泊湖地區。在東西100裏、南北300裏的深山野嶺裏,李延祿調動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部隊和義勇軍等,先後部署5次伏擊,5戰4勝,基本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天野旅團7000人。特別是第一戰“牆縫”戰鬥,以地下共產黨員爲骨幹的補充團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軍驕狂心態,以手榴彈爲主要武器,在10小時戰鬥中斃傷日軍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犧牲7人,從而創造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傷亡人數最多、我方損失最小的戰鬥記錄,也爲鏡泊湖連環戰取得了首戰和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九一八”事變後,駐吉林省的東北軍王德林營長率全營500餘名官兵起義抗日,中共派王德林舊友、共產黨員李延祿去幫助他,並擔任王任總司令的“國民救國軍”參謀長。李延祿在軍中建立了由我黨祕密領導的700人的補充團併兼任團長(孟涇清任地下黨書記)。國民救國軍1932年2月連克敦化、額穆和蛟河三縣,隊伍壯大到5000人,聲震遠近,引起日軍恐慌。關東軍司令部急調天野第十五旅團等部,從敦化向鏡泊湖進行“征討”。

揭祕被塵封的“抗戰第一大捷:犧牲7人斃敵3500|

天野少將是關東軍第二師團的旅團長。在侵佔軍事要塞瀋陽市、吉林省會吉林市、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市,以及侵佔哈爾濱特別市等軍事行動中,天野旅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九一八”侵略東北的急先鋒。

日軍兵分兩路,以“北隔南攻”戰略,對國民救國軍發動鉗形攻勢。北面,以一個大隊左右兵力佔領海林、寧安,阻隔吉東的抗日救國軍與北滿的李杜自衛軍聯合作戰;南面,同混合第八旅團主力共同集結到敦化,組建號稱萬人的天野部隊,意圖一舉消滅活動在鏡泊湖南湖頭一帶的王德林救國軍,然後從南向北,佔領整個“吉東”(吉林省東部)。

大敵當前,李延祿說服王德林,利用鏡泊湖一帶的有利地形和日軍的驕狂心理,在“牆縫”一帶伏擊日軍。他們用20匹馬往返多次,把救國軍全部庫存的手榴彈運到伏擊地點。

揭祕被塵封的“抗戰第一大捷:犧牲7人斃敵3500| 第2張

1932年3月13日清晨,當地愛國獵戶陳文起爲日軍“帶路”,將日軍誘入我軍埋伏圈,李延祿率700名補充團官兵隨即打響戰鬥。

“牆縫”的地形地貌,是補充團最強大的祕密武器。天野部隊在人數、裝備、訓練、作戰經驗等方面都大大超過救國軍,但因爲“牆縫”獨特的地形地貌,雙方優劣勢發生根本的轉變。

“牆縫”是夾在牡丹江和一個山坡中間的一條5華里長小路,路邊聳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時斷時續,隔一段有個裂口,被稱“牆縫”。小的縫隙只能露臉,大的縫口數米寬。埋伏兩端可形成交叉火力。

“牆縫”戰場長5華里,陳文起把日軍帶到最遠端的5號陣地後,李延祿一聲令下,5華里長的戰場上30多個襲擊點(縫口)同時對敵發動襲擊,令7000多人的日軍被分散在30多個岩石縫口,優勢兵力被化解。

“我們的勇士,三五成羣”佈陣,守大縫口的每組5人,守小縫口的每組3人,有的負責擰蓋子遞手榴彈,有的負責投彈,投累了輪換。李延祿後來回憶。

高大的岩石,讓日軍的裝備優勢被化解。岩石高過人頭,補充團戰士躲在岩石縫口後扔手榴彈,日軍的步槍、機槍無法傷及抗日戰士。又因爲戰場狹窄,日軍的炮彈飛過戰線老遠,失去用場,機械化部隊在山地窄道和巨石縫口也無從施展,飛機又無法對與日兵近距離作戰的我軍投彈。

揭祕被塵封的“抗戰第一大捷:犧牲7人斃敵3500| 第3張

日軍習慣用兩面包抄、中間突破戰術做進攻,也注意撒開散兵線。但在狹長的“牆縫”,無法兩翼包抄,也無法攀登垂直光禿的岩石,撒開散兵線更無意義。無論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協同作戰能力,在這裏都起不到作用,日軍唯一的選擇就是向30多個縫口衝擊,因爲只要能突破其中一個縫口,日軍就能橫向反包圍抗日軍。

在驕狂的日軍指揮官看來,救國軍不過烏合之衆,只要衝過某個縫隙,勝券就在握,於是按小隊、中隊建制反覆驅趕士兵向上衝。這樣一來,等於主動向補充團戰士餵食,擴大了手榴彈的殺傷力。據參戰村民李長髮說,岩石下敵兵一批一批倒下,肢體橫飛,成堆成片的“死倒”垛,一片鬼哭狼嚎。

補充團戰士由於伏在巨石縫下邊投彈,傷亡風險大大降低,傷亡僅7人。“牆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和日軍的狂傲,讓補充團有效實現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根據戰後打掃戰場繳獲槍支的數量,估算殲滅(含亡和傷)日兵至少3500人。

戰鬥持續到10個小時,天野終於發現救國軍的薄弱環節。他們改向埋伏在西山掩護補充團後翼的“戴營”發動強攻。見“戴營”撤退,爲避免被抄後路,李延祿才下令補充團按預定路線及時撤退。

此後,李延祿又在“鬆蔭(乙)溝”組織火燒伏擊戰,日兵身上和馬匹背上的彈藥遇火爆炸,斃傷日兵數千。據事後調查,逃出火網的日兵大約400人。這400殘兵後來在“關家小鋪”戰鬥中被擊斃100多人、在“高嶺子”戰鬥中又被擊斃200多人。最後,7000人的天野部隊成功西逃的不足百人。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