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朝廷剿滅不了的叛賊 最後竟栽在一個賣油郎手裏

朝廷剿滅不了的叛賊 最後竟栽在一個賣油郎手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時,寧夏是九邊重鎮之一,地理位置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寧夏西接甘肅,東接河套,北接蒙古,且地處邊陲,少數民族居多,不便於管理和統治,故明廷採取 “以夷制夷”的策略,招納蒙古降卒委以軍職,以鎮壓當地少數民族。哱拜就是其中一位投降明廷的蒙古兀良哈部人。

哱拜(1526年—1592年),嘉靖年間投降明廷,後來官至寧夏副總兵。據《明史》《明神宗實錄》《梅國楨集》等文獻記載,哱拜兇悍、狡詐、殘暴,每受命出塞,輒屠殺無辜“計級受賞”,掠奪財物致“金帛累鉅萬”。其子哱承恩、哱承寵以及幾個養子“皆勇悍難制”。此外,哱拜還私下裏蓄養了一支蒼頭軍,勢力強大,“得專制寧夏”。寧夏巡撫黨馨見哱氏勢重難制,“每事必抑之”,這引起了哱拜父子對明廷和地方官員的仇恨。

朝廷剿滅不了的叛賊 最後竟栽在一個賣油郎手裏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哱拜見明軍兵馬不整,有機可乘,便與結義兄弟劉東暘、許朝等人同時發難,殺死寧夏巡撫黨馨,繳去總兵印信。隨後,劉東暘自任總兵,哱承恩爲副總兵,哱拜爲謀主,扯起大旗,反叛明廷,企圖佔據寧夏,成立割據政權。同時,哱拜還勾結蒙古諸部大舉進犯,致使河西四十七座城堡“皆望風披靡”,相繼投降,其餘“各地方旦夕自危”,“中原震動”。

聞訊後,明神宗隨即任命兵部尚書魏學曾趕赴寧夏“相機剿撫”,但圍攻數月無功,朝廷不得不再次派出援兵,到了六月,寧夏已彙集了魏學曾、李如鬆等大軍,梅國楨爲監軍。然而,此時的魏學曾卻顯得束手無策,力主招安哱拜,這種萎靡懦弱、不思進取的做法激怒了志在必勝的神宗,於是神宗果斷降旨,令甘肅巡撫葉夢熊趕赴寧夏,取代魏學曾。七月,葉夢熊到任後,與梅國楨等人一起穩定軍心,振奮士氣,“諸將始而狎,中而畏,既而感激,踊躍願爲公死”。

此刻,哱拜也加強防禦,兩軍戰事拉鋸,朝廷軍並沒有佔到便宜。鑑於寧夏地勢低窪,“城如釜底”,“西南爲唐渠,東爲紅花渠”,梅國楨建議“決水以困堅城,赦降以散脅從,遏寇以絕聲援,行間以相賊殺”。葉夢熊依梅國楨之法,果然奏效,“決黃河大壩水灌之。水抵城下……東西城崩百餘丈”,到了八月一日,水深八、九尺,“城中乏谷,士盡食馬,馬餘五百匹,民食樹皮,死亡相屬”。即便這樣,寧夏叛軍以“樹皮敗靴”充飢,“寧至死弗亂”,仍負隅頑抗。

朝廷剿滅不了的叛賊 最後竟栽在一個賣油郎手裏 第2張

到了九月,朝廷軍雖攻破了寧夏城南城,但叛軍退據的大城依然易守難攻,明軍攻勢受挫。遲遲不能剿滅叛賊,明廷又催促甚急,葉夢熊和梅國楨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想硬攻卻不進去,想策反也進不去人,朝廷軍一籌莫展。這時,一個名叫李登的賣油郎,挑着擔子在街上邊走邊唱:“癰不決,毒長流。巢不覆,梟常留。兵戈未已我心憂,我心憂兮且賣油。”梅國楨一聽叫賣聲,立刻計上心來,連忙派人將李登請入營中,給他好處,讓他帶着三封書信混進寧夏城。

在梅國禎看來,能否剿滅叛賊,就在李登一人。李登挑個擔子,跛一足,瞎一眼,走在路上根本不被人注意。進入寧夏城後,李登將一封信交給哱承恩,並向其說明哱氏有功於朝廷,監軍梅國楨對其叛亂深爲可惜,勸他可殺劉東暘等人立功贖罪;接着,李登又去見了劉東暘、許朝,將信交給他們,勸他們說寧夏首亂是哱氏,將軍世代爲漢人,沒必要代人受過。

事實證明,梅國楨的這個離間計果然奏效,挑起了諸叛軍首領的猜忌內訌。九月十六日,劉東暘殺叛將土文秀,接着哱承恩殺劉東暘、許朝,投降明廷。九月十八日,朝廷軍順利進入西夏城,全殲了哱拜的蒼頭軍,哱拜自殺,哱承恩等人被押解京城。至此,歷時七個月的寧夏兵變平定,梅國楨因功升遷,而那位賣油郎李登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