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慘“勝”,最終導致領土變屬國!戰國末期,樂毅滅齊的壯舉令燕國進入全盛時期,燕昭王趁勢令悍將衛滿統軍挺入朝鮮半島,進行開荒式征服。不過期年,半島便全部納入燕國版圖。後來,秦亡燕,盡收其地,朝鮮半島無可爭議地成爲大秦王朝的一部分。

事實上,直至漢惠、漢文、漢景三帝時代,朝鮮都歸遼東郡管轄。衛滿及其子孫雖然世代襲官,但說到底只不過是遼東太守的下級。故而,朝鮮根本談不上是屬國。可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一切。此人便是衛滿的孫子衛右渠。

禍亂驟起

漢武帝即位後,衛右渠繼承父職,替漢廷治理朝鮮。但身爲漢臣的衛右渠卻是個名副其實的野心家,他晝夜垂涎,幻想當上朝鮮王。

多年來,衛右渠小動作頻頻:收納朝廷通緝的亡命之徒,擴建軍隊:劫掠過往客商、使節,謀財害命:更有甚者,竟然屢次興兵騷擾遼東諸城。

衛右渠之所以膽敢如此囂張跋扈目無強漢,是因爲他斷定漢廷絕不可能騰出手來收拾自己。原因很簡單,此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最血腥的敏感時期,漢武帝窮兵黷武,傾舉國之力北伐匈奴,根本無力偏師東顧。加之朝鮮半島距長安萬里之遙,漢廷怎麼可能爲一個無關緊要、利淺益薄的朝鮮興師動衆?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不得不說,衛右渠的如意算盤打得噼啪作響。如果是漢文、漢景二帝,那肯定會被他牽住牛鼻子但非常可惜,衛右渠面對的是“威強睿德”的漢武大帝。

在北方大漠刀劍相撞、血流成河的萬緊關頭,對小人衛右渠的挑釁,漢武帝儘管憤怒不已,但出於理智,還是決定先嚐試使用政治手段緩和矛盾,於是“使涉何譙諭右渠”。豈料“王”迷心竅的衛右渠收到政治恐嚇後,不但不怕,反而更加小人得志,當即嚴詞拒絕涉何。

這個涉何也絕非省油燈,他擔憂出使不利會被天子責罰,便密令隨從暗殺了一個朝鮮大將。果不其然,好鬥的漢武帝聽聞涉何干了這麼一件漂亮事,非但不予懲處,反而將其拔擢爲遼東東部都尉,令其“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

得知涉何因襲殺己將而升官發財的衛右渠,當即怒上眉梢,率軍傾巢而出,殺了涉何,奪了城池,就此正式跟漢廷在臺面上叫板。

涉何被誅的奇恥大辱,令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一場決定朝鮮半島歸屬的大戰如上弦之箭,一觸即發。

輕蔑應對

無論如何,在漢武帝眼中,朝鮮都是彈丸邊地,所以根本不必詳加備戰,只需小動干戈,再大的風浪也會瞬間平息。

然而,這種過於輕敵的心理,無疑矇蔽了漢武帝的慧眼,令其忽視掉這場平叛存在的諸多特殊困難。其一,路途遙遠,漢軍難免長途跋涉,衛右渠則把守關隘,以逸待勞。其二,衛氏家族在朝鮮已歷三世,儘管橫徵暴斂和重徭重賦的害民政策不得人心,但畢竟熟悉地形,糧道亦短,在作戰中佔據主動。

儘管不少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都苦口婆心地勸諫過,但漢武帝顯然不把這些放在眼裏,這從他數日間便草擬完畢的平叛計劃上即可窺見一斑。

在將帥選擇方面,漢武帝起用荀彘和楊僕搭檔,可這二人素來不和。況且荀彘只是衛青身邊的一個小校尉,做一軍統帥,既無資質,又無經驗,而號稱“樓船將軍”的楊僕也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軍事花瓶。漢武帝如此點將完全是因爲荀彘和楊僕皆爲自己的心腹寵將,手心手背都是肉,對於一場手到擒來的勝利,只好讓兩個人對半分功。

在軍隊組建方面,採取半正規半雜牌的方式,雖然這也着實是受無兵可調的現狀的制約,但漢武帝用“募罪人”這種奇葩創舉組建起來的“罪犯軍”想想也難有作爲。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第2張

相比之下,計劃最炫最亮的部分還要屬戰術構想。漢武帝決定兵分兩路,海陸並進。荀彘率領五萬陸軍從遼東郡殺過鴨綠江,而楊僕則帶着自己調教多年的樓船大軍跨海深入敵後。待楊僕成功登陸,兩軍一路自北向南,一路自南往北,對衛右渠予以夾擊,力求速戰速決,切忌拖泥帶水。

漢武帝這套“軍事演習”一樣的作戰方案,無疑違背了他穩紮穩打的慣常風格。更何況樓船儘管號稱漢代的航空母艦,但從未經受過實戰考驗,處女秀便要執行難度巨大的跨海作戰,而且是登陸從未踏足過的陌生區域,風險之大,無需贅言。

可漢武帝就是認定漢軍必會打出一場彪炳史冊的著名戰役,他自己也能因之成就曠世奇功。然而,令這位雄君偉主意料不到的是,戰爭剛剛拉開帷幕,漢軍就遭遇大挫。

正式開火

漢武帝如此輕視敵人,建功心切的將領自然會上行下效。率先開赴前線的荀彘忍受不了等待的折磨,不顧事先跟楊僕約好的進攻日期,提前命部將正多發動試探性進攻。豈料正多也妄想通過此次平叛加官進爵,他率領先頭部隊孤軍深入,結果落入衛右渠預設的伏擊圈,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儘管損失並不大,但漢軍自此士氣大跌,同時也恍悟朝鮮軍隊並沒有幻想中的那麼不堪一擊。憤怒的荀彘雖然一刀結果了正多,卻又從貪功好進墜入了另一個心理陷阱:懼戰徘徊。這無意之中倒是緩解了衛右渠的致命危機。

楊僕在按期登陸並獲成功後,發現一切出奇地順利,於是一路昂首闊步向北挺進,數日便兵臨衛右渠的“國都”王險城下。衛右渠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好在荀彘駐軍不前,於是立刻狂奔回救。

最終,王險城的守軍連同北歸的援軍合成一股洪流,以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將楊僕的樓船軍徹底衝潰。

據《史記》記載,敗北的楊僕相當悽慘,“失其衆,遁山中十餘日”。好在樓船軍是其訓練多年的嫡系部隊,楊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收散卒,復聚”。可樓船軍經此大敗,無論實力還是士氣,都遭受重創。將士們歸鄉心切,無心再戰。

路人馬毫無默契,大敗特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怒不可遏,當即派遣使臣迢迢萬里奔赴前線責罵荀彘。

驚恐之下,荀彘率軍南下,拼死力戰。經過大小多場戰役,荀彘終於殺到王險城下。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第3張

在大漢南北兩軍即將會師的關鍵時期,荀、楊二人皆認定破城已是朝夕之事。因此,二人心中各自掐起小九九,都想要奪取首功。手握重兵的荀彘當然想要直接攻城,但他需要楊僕率軍從側翼佯攻,分散敵兵,只有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而楊僕心中更加清楚,一旦破城,作爲主攻的荀彘定會活捉衛右渠,那功勞便盡歸其手。

貪心作祟下,楊僕堅決不同意配合荀彘強攻,並於暗中聯繫衛右渠,規勸其向樓船軍開城請降。衛右渠猜透楊僕的用心,便將所有主力調派至城北,專注抵禦荀彘的猛攻。悲催的荀彘多次強攻未果,城下的漢軍屍體早已堆積如山,可王險城依然屹立不倒,固若金湯。

損兵折將的苟彘對楊僕自然恨得牙癢癢,但也着實無計可施。不過一個人的到來令荀彘看到了轉機。原來,漢武帝算準日子,認爲平叛軍早該凱旋了,如此拖泥帶水又杳無音訊,肯定是遇到突發狀況了。於是,憂心忡忡的漢武帝派遣特使公孫遂持金牌令箭前去督戰。

荀彘一見公孫遂到來,立刻計上心頭,他哭喪着臉抱怨久攻不下完全是因爲楊僕私心太重,不配合自己,並且危言聳聽地說:“今如此不取,恐爲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公孫遂在朝中素來跟荀彘友善,聽到楊僕有可能謀反,他立即決定快刀斬亂麻。於是用天子恩賜的符節將楊僕誘至荀彘軍營,然後不由分說,將其五花大綁。

終於得到樓船軍指揮權的荀彘正待全面攻城時,王險城中突然發生政變,也正是這一突如其來的政變把幾個當事人幾乎全部送上西天。

慘勝爲敗

原來,衛右渠本身也是個暴虐成性的土皇帝。衛氏作爲外來勢力,跟土著集團難免產生利益糾紛,而衛右渠對所有逆已者皆採取血腥的屠殺政策,那些威望甚高的土著元老向來對其心有怨念,常年以來,仇恨無形中愈積愈深。

當漢軍圍城之時,王險城裏的土著元老認爲衛右渠的敗亡即將到來,便決定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經過縝密的謀劃,最終在一個深夜成功暗殺了毫無防備的衛右渠。

王險城的大權順勢盡落在朝鮮土著手中,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堅守到底,二是開城投降。在局勢已然明朗之時,思維正常的人都明白死命頑抗只能是自尋死路。可對朝鮮人來說,如何投降,向誰投降都是難題。

苟彘素來性殘好殺,朝鮮土著對其極度畏懼,而且衛右渠跟荀彘早已結下死仇,如若王險城落入其手,勢必難免屠城厄運。而樓船軍儘管曾經發過招降令,但畢竟不是圍城的主力,荀彘軍一旦暴怒起來,樓船軍那麼點人如何能應付危局。

最終朝鮮人採取了一條絕妙之計:棄城而降。只要到了樓船軍營地,荀彘就算吃了豹子膽,也不敢攻打友軍。

於是,土著元老率衆前往樓船軍駐紮的營地,集體投誠。如此一來,荀彘費盡心機,卻僅僅拿下一座千瘡百孔的空城。

這場耗時多年,死傷慘重的平叛戰役,令漢武帝出奇地暴怒。衆多戰將,只要略有過失,皆被處以極刑,幾大主角也同樣無法逃脫嚴懲。

荀彘被認定罪大惡極,先是違背作戰計劃,指揮失當,後又綁架楊僕挑起內訌,而且殺戮甚多,卻無尺寸之功。這等滔天大罪當然不容寬恕,荀彘被棄市腰斬。公孫遂盲從荀彘,沒有盡到督戰之職,也被斬首示衆。

漢武帝平定朝鮮叛亂: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 第4張

而楊僕雖然罪過較輕,但爲圖軍功,私自招降也是大過一件,也被判死刑,後傾家蕩產才贖回一條命,但卻被貶爲庶人,潦倒不堪,不久後也一命嗚呼。

從漢武帝對幾人的處置上,可以間接嗅到一些非同尋常的氣味。對匈戰役中,敗軍之將不可勝數,但他們大多僅被象徵性地免職,用不了多久便會東山再起。相比之下,朝鮮戰爭尚且慘勝的諸將落得如此悽慘,明顯透露出了漢武帝內心的潛臺詞:打一個小小的朝鮮,如此大費周章,真是往朕千古一帝的美名上抹黑,該殺該剮!

那麼,這場鮮血從朝鮮前線流回國都長安的曠世奇戰,有沒有受益者?

受益者從漢武帝后來的冊封中便可一覽無餘。在苦戰多年的漢將大都遭遇滅頂之災時,那些只不過暗殺了衛右渠的朝鮮元老卻盡數被封侯。漢軍撤離後,他們更成爲朝鮮半島實際上的主人。

漢武帝之所以名義上在朝鮮設郡,實質上拱手交權,從現實角度講,是因爲當時漢匈戰爭進入白熱化,深人大漠的漢軍急需支援,以積聚力量,給予匈奴人致命一擊。所以,朝鮮戰爭一結束,漢武帝便下令命遼東正規軍馬不停蹄地開赴大漠。從漢武帝思想深處來看,朝鮮既非軍事要地,又乏經濟利益可圖,所以根本不值得大費心力。更何況,若再次起用漢臣鎮守朝鮮,諸多麻煩必定在所難免。

故而,這場漢廷付出巨大代價,最終以慘勝收尾的戰爭無疑將朝鮮半島的實際掌控權從心懷不軌的漢人手中移交給朝鮮土著。如此這般,一代代土著人不斷襲權,飛快地加速着朝鮮“去漢化”的歷史進程。時至東漢,朝鮮半島徹底成爲大漢屬國。“屬國”這個特殊詞彙,貌似彰顯着中原政權不可一世的霸氣雄風,但實質上,只不過是暫時性臣服於強權的其他之邦。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