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漢末文學家曹操:《蒿里行》的背景與評價

漢末文學家曹操:《蒿里行》的背景與評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蒿里行》是曹操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漢末文學家曹操:《蒿里行》的背景與評價

創作背景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爲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爲盟主,曹操爲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然而這支聯軍中的衆將各懷私心,都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董卓領兵留守洛陽以拒關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惟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據史載,當時無人敢於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於是獨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了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事失利,但體現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歷史動盪中的正義立場。

不久,討伐董卓的聯軍由於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會經濟極大破壞。此詩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漢末文學家曹操:《蒿里行》的背景與評價 第2張

名家點評

(明)鍾惺:“關東有義士”四句,古甚,似《書》、《誥》、《誓》。“軍合力不齊”二句,寫羣力牽制,不能成功,盡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敗,亦未免坐此,□□又云:看盡亂世羣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輩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詩歸》)

(清)陳祚明:“軍合”四句,足盡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涼,筆下整嚴,老氣無敵。(《采菽堂古詩選》)

(清)張玉榖:此嘆二袁輩討董卓,以不和滋變,亂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討逆初心說起,欲抑先揚,作一開勢。“軍合”六句,轉筆接敘當時諸路兵起,遲疑起釁,公路竟至僭號之事。“鎧甲”四句,正寫諸路兵亂之慘。末二,結到感傷,重在生民塗炭。又云: 二章皆賦當時之事,而藉此舊題,蓋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輓之辭,用以傷亂後喪亡,固無不可。且上章執君殺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萬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與《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兩相配合,勿徒以創格目之。(《古詩賞析》)

(清)宋長白:餘按此詩全在“淮南弟稱號”一下八句,即桓溫謂王敦“可兒,可兒”之意。老瞞不自覺其捉鼻也。(《柳亭詩話》卷十二)

(清)方東樹:“鎧甲”四句,極寫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昭昧詹言》)

作者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