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張嵲所作的《處暑》,表達詩人對功名未就的惆悵

張嵲所作的《處暑》,表達詩人對功名未就的惆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嵲,字巨山,北宋時期官員、詞人,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張嵲所作的《處暑》吧。

《處暑》

【宋】張嵲(niè)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餘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張嵲所作的《處暑》,表達詩人對功名未就的惆悵

譯文

塵世間彷彿尚未走過六月夏季,山中今日已感覺到九月降臨。

寒露中的秋蟬聲音漸漸嗚咽;秋天裏的景色微微呈現出秋色。

四海八荒仍然有許多軍事壁壘;餘下的生命宜長久息滅機心。

漂泊在天地之間只能白白老去,諸事與我當初的心願相違背。

註釋1.徂[cú]暑:指季夏。《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2.授衣:謂製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爲授衣之時。《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壘[lěi]:指軍壁、防護軍營的牆壁或建築物。

4.老大:年老。

張嵲所作的《處暑》,表達詩人對功名未就的惆悵 第2張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張嵲的一首處暑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即爲“出暑”,意味着炎熱的暑日即將過去,並正式迎來涼爽的秋日。

夏未遠,秋已至。在這暑熱與涼爽交替之際,詩人於露蟬秋景中讀到了時光飛逝的無奈,讀到了自己功名未就的惆悵。對於人世間,詩人終究是生出了一份依戀與深情。

首聯,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是說,塵世間彷彿尚未走過六月夏季,山中今日已感覺到九月降臨。這兩句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和地點,即處暑日的山中。“山中”二字,也交代了詩人的隱士生活及其人生志向。

這種時間概念的變化與白居易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一致的。山中的氣溫,總比塵世間要低一些。這也讓詩人加深了對於時光飛逝的感嘆。

頷聯,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是說,寒露中的秋蟬聲音漸漸嗚咽;秋天裏的景色微微呈現出秋色。

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的景物變化。寒蟬悽切,秋色初微,一切變化都在告訴世人一件事,秋天來了。一個“咽”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爲下文寫百姓的艱難作鋪墊。

張嵲所作的《處暑》,表達詩人對功名未就的惆悵 第3張

頸聯,四海猶多壘,餘生久息機。是說,四海八荒仍然有許多軍事壁壘;餘下的生命宜長久息滅機心。

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百姓的生活艱難以及自己的心灰意冷。處暑日,本該是秋風正好的美好時日,可是人世間的戰爭沒有停止,老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這些秋光不過徒增感傷罷了。面對艱難的時局,詩人也感無力迴天,生出一份心灰意冷來。

尾聯,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是說,漂泊在天地之間只能白白老去,諸事與我當初的心願相違背。

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詩人的內心世界。前面三句都是寫得看得見的,最後一句則側重寫看不見的,即詩人的志向。誰不曾有過“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的以身報國之志,只是天不遂人願,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只能在山中度日,空老白頭,徒增悲切!

正因爲詩人對於人世間飽含深情,所以才寫出處暑之美,人世之艱,才產生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藝術效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