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勰籍貫之爭:劉勰的出生地在哪裏?

劉勰籍貫之爭:劉勰的出生地在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勰籍貫之爭:劉勰的出生地在哪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漢失中原

由於自身故有的體制問題,導致幾千年來紛爭不斷,造成政權更替頻繁。每次改朝換代都帶來大量的流血與戰爭,加上農民起義不斷,安寧之日不多。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造成慘烈的死傷與破壞,後人合稱爲“亂七八糟”。

漢武帝北擊匈奴,胡人大量內附,逐漸盤踞華北地區。乘着中原政權的頻繁內亂,五胡的勢力不斷壯大。西晉時期,乘“八王之亂”之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永嘉之際,天下大亂,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如304年,匈奴劉淵稱王。

劉勰籍貫之爭:劉勰的出生地在哪裏?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漢人流離失所,乃至被大肆屠殺,北中國陷入空前的動盪與黑暗之中,此即永嘉之亂,也稱五胡亂華,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

北方漢人失去幾千年的傳統家園,被迫南逃投靠東晉政權。東晉朝廷爲安撫和安置這些流民,在長江下游兩岸廣爲僑置州、郡、縣——流亡政權。高寶附近就有幽州、青州、兗州、徐州,雲集林列,播遷頻仍,史稱永嘉南渡。

而整個封建社會,漢人則有三次特大逃亡: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和宋元,這次就是第一次大逃亡(說好聽點叫民族遷移,再好聽點叫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長達二三百年,中原地區生靈塗炭,漢人被迫背井離鄉去逃命,約有百萬漢人遷移到江淮間。

安置僑民

魏晉時期戰亂頻仍,遇有州郡淪陷敵手,則往往暫借別地重置,仍用其舊名,稱爲“僑置”。當時北方人民與士族大量南遷,多相聚而居。東晉、南朝政府爲了安撫流民和招徠北方士族設置僑州、郡、縣,保持北人原籍貫,保留其封建特權,等待迴歸故土,實際上是流亡政權。如在京口(今鎮江)僑立徐州,江乘(今句容)僑立琅琊郡與臨沂縣。劉裕收復青、徐等州後,曾以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與僑州、僑郡相區別。劉裕代晉後,又取消“北”字而在僑州、郡、縣名前加“南”字。僑置的郡、縣多狹小,彈丸之地能安置幾個縣,但歷史沒有給南朝以機會,他們已經回不去了。

江淮間物產富饒,三國時魏、吳在江淮間反覆爭奪,此地百姓爲避戰亂避居他鄉,土地多無主,適合軍屯和安置遊民。魏國曾派鄧艾曾在此軍屯,石鱉屯是當時著名糧食產區。

隨着北伐的一次次失敗,南歸的北方漢人越來越多,江南已無法接納,南朝在江淮間廣設僑縣,既方便下一次北伐,也能讓僑民投入到淮河邊境線保衛戰中。《宋書·州郡志》雲:“中原亂,北州流民多南渡,晉成帝立南兗州(公元326 ~ 328年)寄治京口,後割江淮間爲境,治廣陵”。

南北朝時,今金湖縣境內先後設置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東莞、陽平、石鱉、泰清、永陽、豐國、平阿及安宜等十多個僑郡僑縣,安置了不少北方僑民。

籍貫之爭

劉勰(約465 ~520),樑代東莞莒縣人,文學評論家,著有《文心雕龍》。

劉勰籍貫之爭,千百年來一直不斷。祖籍之爭有“日照莊說”和“莒縣沈劉莊說”,原籍之爭有“鎮江說”、“常州說”和“寶應說”。

祖籍山東說毫無意義:《中國歷史地圖集》顯示,北魏疆域內確實有東莞郡(北齊改稱東安郡)莒縣,但它不是樑代東莞郡莒縣。東晉及南朝早就失去了中原故土的控制權,祖逖、殷浩、桓溫、劉裕等先後開展過北伐,如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後,兩次北伐皆失敗:一敗於430年,再敗於451年,所不僅沒收回中原,又失去淮北,故有“宋失淮北”之說,此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引得倉皇北顧”。從永嘉南渡到南朝,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南遷的北方漢人已繁衍四五代人。劉勰的事蹟載於《梁書》和《南史》,其從祖父劉秀之爲宋司空,父劉尚爲越騎校尉。說劉勰是山東人,猶如說文在寅是平壤人,都背離了基本事實。

樑時東莞有三:在安宜之北爲北東莞,在安宜之南爲南東莞,唯安宜稱東莞,且下治莒縣。

劉勰不可能是北東莞人。南朝在徐州立東莞,稱北東莞,十二個屬縣中無莒縣。《讀史方輿紀要》雲:“徐治彭城。泰始三年(268年),淮北陷沒,僑治鍾離。泰豫(472年)初,移治朐山。元徽(473 ~477)初,還治鍾離。統郡十二:曰彭城,曰下邳,曰東管(東莞)……”北東莞至齊代即無實土,且北東莞治下無莒縣。《梁書·高祖紀》載,天監三年(504年),盜殺東莞、琅琊二郡太守,此二郡治均在朐山,北魏謂其爲雙頭郡,天監十年瑯琊民王萬壽殺東莞、瑯琊二郡太守,劉晰據朐山以降魏。即天監十年後,樑朝失去了北東莞郡。

劉勰也不是南東莞人。東晉僑置東莞郡於晉陵丹徒縣京口裏——不是京口(今鎮江),不久改稱南東莞,這是南朝唯一的南東莞。《梁書》《南史》並無劉勰“世居京口”的記載,有人移花接木想當然了。《南齊書•州郡志》雲:“南東莞郡,散居無實土。”《讀史方輿紀要》雲:“南徐治京口。統郡十六:曰南東管(東莞),治東管縣……曰南彭城,治呂(莒)縣……皆晉南渡以來,僑置於丹陽、吳郡境。”此表明,南東莞與莒縣無管轄關係,劉勰也不是南東莞郡人。

因僑置的郡縣無固定邊界,不負擔國家調役和賦稅,即使後來納租調也比一般編戶輕,加之僑居的士族廣造田園,兼併激烈,影響了朝廷財政收入和政局的穩定。從東晉到劉宋,南朝先後實施了鹹康土斷、興寧土斷、義熙土斷等數次土斷法,取消僑縣僑民的特殊待遇,以利於行政統一和增加財政收入,南東莞郡等均未波及。樑朝建立第一年,南東莞等就被撤銷了。《梁書》載,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頒令“土斷南徐州諸僑郡縣”。此時,樑朝取消的了南東莞郡,丟掉來了被東莞郡,僅剩下一處東莞郡。

安宜東莞

南朝多次在安宜設東莞郡,下轄莒縣。安宜境內的東莞郡莒縣早則建於405年,最遲建於452年。義熙七年(405年),淮南立東莞郡,這可能是廣陵境內立東莞郡之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北伐以失敗告終,宋失淮北而於廣陵設東莞郡等。《晉書》雲:“南兗州刺史治廣陵,宋僑立新平、北淮陽、北濟陰、北下邳、東莞五郡。”其下提及“東莞太守”時雲,“宋失淮北,僑立,領縣四:莒、諸、東莞、柏人。”建元四年(482年),罷北淮陽、北下邳、北濟陰、東莞四郡,併入廣陵。《南齊書》雲:“南兗州鎮廣陵……東莞郡四縣,以散居無實土,官長無廨舍,寄止民村。”可見宋齊時期境內就有東莞莒縣,只是時存時亡。此時劉勰十來歲,正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天監元年(502年),南樑建立,收復淮南,割山陽南境之半置東莞、陽平郡。陽平郡治石鱉,東莞郡治安宜。雖戰亂頻仍,安宜境內的東莞莒縣一直持續到隋初。《隋書》載:“安宜,樑置陽平郡及東莞郡,開皇初郡廢。”

樑代安宜縣境內的東莞郡,今在金湖縣銀塗鎮境內。《讀史方輿紀要》:“安宜故城在縣西南,漢縣治此……漢平安縣。齊置安宜縣,爲陽平郡治兼治東莞郡於此……案此,則南齊、樑,北齊、陳、周、隋之安宜縣,樑、北齊、陳、周之陽平、東莞二郡,侯景之北兗州,皆治漢平安縣城。今淪於湖。”

關鍵證人

宋泰始二年(466),宋內訌,邊將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後,淮北四州及淮西之地盡入於北魏。宋無力收復河南失地爭奪中原,遂沿淮設防。升明三年(479)蕭道成建立南齊。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頻繁南下攻齊。於是北魏、南齊沿淮河進行長達23年之久的戰爭。因劉勰出生後,淮河一帶由後方變成了前線,進而家鄉東莞莒縣等被敵方佔據,所以劉勰不得不流落金陵。

劉勰很早就成了孤兒,定林寺高僧僧佑收留了他。劉勰在定林寺前後生活了十多年,收穫頗豐。劉勰藉助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學習和研究,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多,終於書成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鉅著。

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梁書》和《南史》均載:“勰自重其文,欲取定於沈約。約時盛貴,無由自達,乃負其書候約出,幹之於車前,狀若貨鬻者。”劉勰的《文心雕龍》雖然寫得很好,但因作者社會地位很低,因沒有名家評點,很難獲得社會的認可。於是,劉勰揹着書扮着小販,冒險衝撞大文豪沈約的車隊。沈約被“意外交通事故”所吸引,得知原委後叫他把書拿來看看。沈約一看驚歎不已,《文心雕龍》才得以橫空出世,這就是“劉勰鬻書”的典故。

《讀史方輿紀要》提及,沈約對安宜境內的東莞莒縣有過研究:“南兗治廣陵。元嘉二十八年(452年),移鎮盱眙。三十年,併入南徐州,旋復置,還治廣陵。泰始六年,南兗州移治淮陰。七年復故。沈約曰:南兗初領郡九,後領十一。南沛而外,有新平郡,治江陽;北淮陽郡,治晉寧;北濟陰郡,治廣平;北下邳郡,治潼縣;東莞郡,治莒縣。皆失淮北後所僑置……”

沈約生於441年,早劉勰約二十年,他記憶力超羣,對南朝歷史非常瞭解,撰有《宋書》《州郡志》等八志,對南朝的歷史沿革瞭如指掌。沈約的父親沈璞是劉宋官員,任邊境之地盱眙太守,在盱眙以少勝多擊敗過北魏大軍,因功升淮南太守,他對江淮的地理歷史掌握得更精準。

《讀史方輿紀要》的這段記載與《南齊志》《隋書》相互印證,沈約與劉勰相識,他對東莞莒縣的研究認定應屬於權威認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認樑代劉勰是安宜縣境內的東莞莒縣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