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世貞的脾氣如何?難得是書生

王世貞的脾氣如何?難得是書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書生大致相同的認知,是有堅守,能擔當,重名節,不隨波逐流,同時又有空疏、迂腐、不識時務的一面,爲爭一時是非,可以不計後果,甚至不惜身家性命。活躍於明代嘉靖、隆慶和萬曆年間的大名士王世貞,官場、文場兩棲。他做過高官,又是文壇領袖。他要堅守書生本色,又要適應官場規則,由此,在矛盾、糾結甚至痛苦中度過了一生。

王世貞19歲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讀書人走出書齋,步入社會,如泉水出山,必定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王世貞偏要做股清流,不染塵埃。在朝中任職的父親也告誡他,“士重始進,即名位當自致,毋濡跡權路。”王世貞仕途起步,亮出個大格局。

王世貞的脾氣如何?難得是書生

他不徇私情,秉公執法。初任刑部,接手一個棘手的案子:錦衣衛一閻姓軍官犯法,通過皇帝身邊的宦官,找到錦衣衛頭頭陸炳求情,陸炳大包大攬,但王世貞卻不買他的賬;陸炳又找到首輔嚴嵩講情,王世貞仍然不鬆口;陸炳無奈,只好把罪犯藏匿家中,王世貞搞個突然襲擊,將罪犯抓捕歸案。

他不畏權貴,伸張正義。權相嚴嵩雖奸惡,卻重才,想把王世貞羅致門下。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事。但是,王世貞的態度是,“數近,而數遠之”。他寫詩明志,講讀書人要有氣節,不與權貴拉拉扯扯。嚴嵩專權禍國,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楊繼盛上書彈劾,被打入大牢。王世貞入獄看望,送去湯藥,並多方奔走營救。楊繼盛妻子上書爲夫訴冤,他代寫訴狀。楊繼盛被殺,他湊錢爲其買了墓地、棺木,張羅葬禮,還組織文學社團寫詩悼念。

王世貞激怒了嚴嵩,個人付出了沉重代價,也給父親引來殺身之禍。吏部兩次擬議他任提學,皆被嚴嵩否決,去了個盜賊猖獗的青州任兵備副使。父親作爲薊遼總督,禦敵失策,“嵩構之,論死繫獄”,“竟死西市”。

個人的磨難,父親的冤死,使他對官場徹底失望。他發誓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人生險途,迴歸“同學少年”時代的初衷,做一個文士,“策名藝苑”,“立不朽之盛舉”。

王世貞所處的時代,是個社會轉型的時代。商品經濟發達,思想空前活躍,文化市場高度繁榮。古董和書畫收藏、戲曲觀賞、圖書刊刻,文人結社,成爲一時風尚。同時,社會上盛行奢靡之風,那些王公貴族、達官貴人,費盡心機營居室、築園亭,養優伶,事博弈,《金瓶梅》一書,就是當時一幅傳神的世情畫。這樣一個時代,王世貞鐵了心做個文人,日子會過得很風光、很滋潤。明史《王世貞傳》載:“世貞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像他這個身份地位,題個字,作個序,寫個墓誌銘,或者逢上重要會議、論壇,出個場,說幾分鐘無比正確、又不着邊際的話,數萬、數十萬“人民幣”就會進入囊中。王世貞已經相當富有,開始建造園林,他自己記載就有八園,其中弇山園與上海豫園爲同一人設計、督造,營造時間也差不多,堪稱國中第一園了。他作爲首屈一指的文人,居於首屈一指的園林間,享受着讀書人的尊崇,良朋美姬,詩酒相娛,不是神仙般的日子嗎?

但中國的讀書人,走仕途是條大路。在這條路上走得不順,遇到挫折,遭遇失敗,或者身心疲累之時,也往往生出些“種豆南山下”的心緒。但是,真正付諸行動的,那是極少數。一旦有了機會,不管德才是否配位,不管天賦、志趣與位子多麼忤逆,就忙不迭帶上行李上路了。嚴嵩倒臺,嘉靖死,父親的冤案平反,同學、同事紛紛得以起用,王世貞的用世之心又萌動了,忍不住再入官場。

王世貞的脾氣如何?難得是書生 第2張

王世貞重出江湖,做事風格變化不小。他收斂了鋒芒,懂得了人情世故。但是,骨子裏的東西難以改變,書生本性難移。他任職鄖陽巡撫,轄區內的荊州,是操控着國家政權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家鄉。荊州府學生員鬧事,衝擊縣衙,凌辱知縣,帶頭人是張居正的小舅子。他依法處理,“論奏不少貸”。你張居正高興也好,怨恨也罷,我做得沒錯!還有荊州發生地震,朝廷要求各地官員“修省”。王世貞查閱了西漢著名易經學者、占卜大師京房的著作,並進行了占卜,得到的結論是“臣道太盛,坤維不寧”,“用以諷居正”。結果,懲罰又一次落到頭上。他被任命爲留都大理寺卿,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是名列前茅的“小九卿”。但是,在上任的路上,卻遭到言官彈劾,只好打道回府了。一說,這是張居正背後指使。不過,他接到了張居正的來信,安慰他說,待輿論平息,“旋當復公”,就是任職很快會落實。

走仕途,理政事,要守經,還須知權,處理經權關係實難。萬曆五年,王世貞在名節上栽了個跟頭。這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國家規定,他要辭去官職,回家丁憂二十七個月。但皇帝年少,其他內閣成員支撐不了局面,皇帝三番五次下詔,讓張居正奪情,也就是不丁憂,不赴喪。對此,清流派舉着維護綱常倫理的大旗,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張居正揮舞大棒,對強硬分子殘酷打擊,大批官員被罷官、杖責、貶謫、發配。在這場慘烈的政爭中,王世貞必須選擇怎麼站隊。經過官場歷練,他有了大局觀,處理事情,不再汲汲於虛名而注重於實際。因此,他站在了堅定地支持張居正一邊。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向張居正送去厚禮,頻致書信,還爲張家祠堂寫了《世德慶源祠記》,核心內容是頌揚張家祖德,爲張家出了張居正這位偉大人物而慶幸。你王世貞出於什麼動機?是爲了“旋當復公”的留都大理寺卿吧?王世貞此舉,被言官、清流視爲嚴重失節。大節一虧,則此人無足道矣。此後,王世貞每有升遷,必有言官彈劾,什麼貪腐、淫佚,大節已虧,小節不拘,惡言穢語,讓他顏面丟盡。

王世貞的脾氣如何?難得是書生 第3張

封建時代,不乏閃耀於精神星空的傑出人物,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多數的讀書人,則被那隻看不見的“歷史之手”玩弄於股掌之中,走向共同的宿命:終其一生,糾結於宦途,官越尊,棱角越平,是非心越模糊,不少人甚至逐漸泯滅了良心,成爲大奸大惡之徒。王世貞難入傑出人物之列,也非凡俗之輩,一生基本保持了書生本色。對他的所謂“失節”,不必過於上綱上線。留給歷史的遺憾是,他沒有沿着人生轉型的路走到底,像他的同時代人李開先、湯顯祖,寫出《寶劍記》《牡丹亭》,爲民族文化大廈的建設多添些磚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