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地三才是哪三個人?北朝時期正統的詩文作家簡介

北地三才是哪三個人?北朝時期正統的詩文作家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誌着北朝文學開始復甦,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較著名的是溫子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北地三才是哪三個人?北朝時期正統的詩文作家簡介

 溫子升

溫子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今山東菏澤】,祖籍太原(今太原)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溫子升是晉朝將軍溫嶠的後世子孫,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在全國選拔辭人補充御史之職時,他在8000名應考人中名列榜首,一舉成名,補爲御史,時年22歲。 他的詩文與當時的文學家邢勳齊名,時稱溫、邢、魏(魏收)爲"北地三才"。當時濟陰王王元暉讚揚溫子升的詩文超過宋朝的謝靈運、樑朝沈約的作品,南朝梁武帝也大加稱讚說:"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 溫子升在軍事上也有卓識,曾得孝莊帝及上黨王天穆的賞識,封爲伏波將軍、侍讀兼舍人、金紫光祿大夫、後遷升爲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元瑾作亂,高澄疑子升同謀,把他囚入晉陽獄。是年餓死獄中,有《文筆》35卷及《永安記》3卷傳於世。明人輯有《溫侍讀集》。

 邢邵

邢邵(496~?),字子才,小字吉少,河間郭(今河北任丘北)人,北地三才之一。十歲能屬文,雅有才思,日誦萬言,一覽便記。有書甚多,不甚譬校,嘗謂:"日思誤書,更是一適。"少在洛陽,承平無事,與時流專以山水遊宴爲娛。文章典麗,既博且速。年末二十,名動公卿。常與陽固、裴伯茂等相唱。和每文初出,京師爲之紙貴。初仕魏爲著作郎,累遷中書侍郎。爾朱兆爲亂,邵避居嵩山。入北齊爲黃門侍郎,國子祭酒。晚年,博覽典籍,無不精通。時溫子升爲文士之冠,世謂之"溫、邢。"魏書以天才豔發後出,及溫死,方稱"邢魏"邵雖貴,不以才傲物。嘗居一小屋,滿置果餌,與賓客共啖內行修謹,親戚雍穆。邵著有文集三十卷,(《隋書志》作三十一卷。此從《兩唐書志》及《北齊書本傳》)行於世。 邢邵【思公子】 綺羅日減帶,桃李無顏色。 思君君未歸,歸來豈相識。

北地三才是哪三個人?北朝時期正統的詩文作家簡介 第2張

魏收

魏收(507~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北齊鉅鹿下曲陽人。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後,衆口喧嚷,指爲"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在北魏末年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就擔負了皇家的"修國史"的工作,這時他才二十六歲。東魏時,他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但始終兼任史職,負責修史。北齊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這距他開始接觸有關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高洋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怎麼樣,但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難得的。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鑑的文獻並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餘卷,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李彪改編年體爲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餘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碟、家傳。魏收與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總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魏收自認爲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爲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書中都有較詳盡的交待。其二十卷志尤有價值,從東漢初班固修《漢書》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間,《魏書》以外的各紀傳體史書中或根本沒有書志部分,或雖有書志,但缺少刑法、食貨等重要內容,《魏書》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針對北魏政權的特殊情況記錄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屬各部原有姓氏與所改的漢姓。《刑罰志》記載北魏政權司法制度,對於北魏各族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鬥爭做了如實報導,據不完全統計,見於《魏書》的各族人民起義達一百三十餘次之多。《食貨志》對於北魏的均田制有詳細記述,爲後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貴的材料。《釋老志》是《魏書》首創,記載了佛道兩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及其變革,對於佛教發展的記述尤詳,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歷來爲人所詬病處在於其矯飾之過,但作爲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魏澹《後魏書》、李延壽《北史》、《高氏小史》等補足。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有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