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和他的弟子走散了。在鄭國都城的東門外,他東張西望,脖子伸得老長。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樣。

鄭國人紛紛趕來看稀奇,他們沒見過長得這麼奇怪、這麼高的人。《史記》說孔子被稱爲“長人”,估計有姚明那麼高。

弟子子貢在城裏尋找老師,逢人就打聽。一個書生打扮的鄭國人告訴他,東門城牆外,有個長人,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活像一條喪家犬……

書生沒說完,子貢拔腿就往東門跑。一看,果然是老師。

子貢向孔子講了鄭國人對他的印象。意思是,鄭國人罵你像條喪家犬呢。

沒想到,孔子不但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鄭國人說得很對呀,我就是一條如假包換的喪家犬。

弟子們想激一下老師,不料老師幽了自己一默,自黑出了新境界。

估計孔子聽到“喪家犬”這三個字,心裏肯定咯噔了一下:這,簡直就是我大半生的真實寫照啊!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的入世者,一心想要做官,按照他的理念改造一個國家。從55歲率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他四處奔走,周遊列國,核心訴求是想覓得一個有道之君,踐行他的政治理想。

可惜處處碰壁,終不爲用。他曾面對黃河感慨:“丘(孔子,名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然而,我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孔子來說,同樣如此。

他沒有機會從政,從而有大把時間教書育人,開創私學,探索教學方法,將畢生所學授予弟子。

孔子堪稱有史以來官場上最大的失意者,卻也是史上最偉大、最成功的教書匠。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1

孔子20多歲的時候就開辦私學,招生授課,一些著名的弟子,比如顏回、子路等,很早就跟着他學習。那時候沒有“畢業”的說法,很多人追隨他一生,活到老,學到老,不要文憑。

孔子不光要“輸出”,還要不斷“攝入”,這樣纔有新鮮的知識、做人的道理,可以讓弟子學習一輩子。因此,他除了終生自學、拜訪名師(比如老子)、在幹中學之外,尤其強調“聖人無常師”,任何人都可以成爲我的老師,只要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用現在的話說,孔子的教學理念中,“教學相長”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何以見得?

大家都知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最喜愛的學生,但有一點,孔子對顏回不甚滿意,並提出過批評。

那就是,顏回“不違”,對老師唯命是從,亦步亦趨,不提反對意見。孔子因此嚴厲批評他,說顏回“非助我者”。

意思是,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那個人,他把尊師當成了絕對服從,不利於教學相長、師生相互提高。

那麼,誰是孔子心目中,最有利於教學相長的好學生呢?

子路!

在所有弟子中,只有子路三番五次地懟老師,給老師提批評意見,簡直就是孔子身邊的監督員。

反之,孔子更是經常對子路進行批評教育,有時候甚至對他的魯莽進行嘲諷。書中記載,說是孔子“哂之”。

但是,這不影響孔子對子路作出相當高的評價。他說:“自吾得由(子路,名仲由),惡言不聞於耳。”

一般的解釋是,子路孔武有力,只要有他在身邊,別人就都不敢說孔子的壞話。其實,這樣理解是錯的,搞得孔門跟文身寸頭金鍊子的天安社似的。

孔子真正的意思是,有子路在身邊,他懟我,監督我,並阻止我作出錯誤的決定,這才使得我免於捱罵。

公元前496年,55歲的孔子達到個人仕途的巔峯,這一年,由他這個大司寇代理魯國國相事務。他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朝着富強之路狂奔。

隔壁的齊國嚇壞了,擔心魯國這樣崛起,首先被吞掉的肯定是我們呀。於是,爲了阻止魯國崛起,齊國想了個壞招,給魯國統治者送出“糖衣炮彈”,將80名美女、120匹駿馬送給魯君。

這些禮物安置在魯城南面,執掌大權的季桓子以工作的名義前往視察,結果泡在那裏,不想走了,數日不理朝政。

這時候,子路最早提醒孔子:老師,這個地方不能呆下去了。

他怕老師也頂不住誘惑。

孔子起初還有些猶豫,聽了子路的話,打定主意離開了是非之地,開始周遊列國。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第2張

2

那個年代,周遊列國沒有火車高鐵,還時常有政治動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大致走了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雖然大多數都是小國,相當於在今天山東、河南境內打轉,但已經相當不容易。

孔子受到的人身威脅,不下三次。

最困難的一次,他和弟子們被困陳、蔡之間,斷糧了。

公元前489年,江南的吳國忽然攻打陳國,楚國發兵救陳。孔子師生避亂南行,從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到蔡人聚集區負函(今河南信陽)之間有百里路,因爲頻繁戰亂,田園荒蕪,人煙難覓。

他們最終糧盡乏食,只能靠煮食野菜維持生存。

絕糧困境讓孔子師生面臨巨大的考驗。

多日生不了火,生啃樹皮野菜,到第七天,弟子們一個個病懨懨,情緒低落,怨念四起。這時候,孔子依然絃歌不絕,講誦不衰,仍然興致勃勃地給弟子們講課,還配樂伴奏呢。

子路和子貢聽不下去,開始閒言碎語,說:“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無禁。絃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就是說,我們的孔夫子到哪哪不順,與他作對的壞人卻越走越順。我們都落到這種境地了,他還有心情玩音樂,這君子無恥起來也沒誰了。

顏回在撿野菜,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去跟老師報告

孔子這才知道,弟子們誤會他的意思了。身處逆境,他想通過音樂來鼓舞弟子們的士氣,讓他們嗨起來,不要垂頭喪氣,結果弟子們以爲他……

孔子把子路、子貢喊到跟前,對他們進行了一番逆境教育。他打了個比方:“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然後還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用現在的話翻譯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必報之以歌。

在順境中堅守君子之道,很容易。只有在逆境中,看一個人能否堅守大道,纔是判定他是君子還是小人的根本標準。

總之,君子窮時可以獨善其身,小人窮時則會禍亂天下。

弟子們恍然大悟。子貢差點痛哭流涕,說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幾乎經不起絕地考驗。子路受到鼓舞,跟着孔子的琴聲,跳起舞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士氣終於振作起來。

孔子趁熱打鐵,繼續對弟子進行啓發教育。

他說,我們不是獅子、老虎,爲什麼在這曠野上流浪?我們追求和堅持的大道錯了嗎?我們在這裏絕糧受困是爲了什麼?

然後,針對弟子的回答,孔子一一進行批評、引導,闡發追求大道的意義和他們受難的價值,從而把弟子們視作痛苦的絕糧逆境,轉化爲他們人格修養的一場磨練。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第3張

3

正因爲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周遊列國期間,途經各地,不斷有人投拜到他門下,跟着他一路做個“固窮”的君子。

孔子經過蒲邑,遇到叛亂遭包圍,有個叫公良孺的弟子帶着五輛私車跟隨孔子,甚至拔劍要加入戰鬥,保護孔子一行。

如果孔子的學說沒有吸引力,人格沒有感染力,這些異國青年不會捨生賣命終生拜他爲師。

史載,孔門有弟子三千,受業通身者七十七人。這麼多學生,每個人性格、趣味、追求各異,孔子卻都能因材施教,隨時點醒。

他時常採取情境教育模式,比如幾個弟子圍坐,讓每個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然後根據弟子的敘述作出點評。儘管他往往不認可一些弟子的追求,但還是表達了充分的尊重和暢所欲言。

用他的話來說,不過各言其志罷了,無須上綱上線。

在這種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孔子言傳身教,結果每個弟子都能成材。

從55歲離魯,到68歲回國,孔子在外漂了14年,最遠到達楚國邊境地區。

在楚國,當時的隱士圈裏藏龍臥虎。這些隱士又有些不甘寂寞,逮住機會就出來羞辱孔子,還要挖孔子的牆角——把他的弟子挖過去,一起歸隱耕田。

有一次,孔子要找過河的渡口,讓子路去問路。子路遇到兩個隱士在耕作,遂打招呼。

一聽是孔子的門徒,兩人開始對着子路唱衰孔子:你看這滔滔濁水中,盡是一些棄禮絕義、寡廉鮮恥的人,誰能使他們改變呢?你與其跟隨那個“辟人之士”周遊列國,還不如跟我們這些“辟世之士”在一起呵!

孔子聽說後,很是失望,不過還是信心滿滿地感慨:唉,我們總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類的一分子,又是什麼呢?假如天下有道,誰還會如此受累地到處奔波呢?

言外之意,正因爲天下無道,我纔要積極入世,參與社會變革。

隱士主張“避世”。孔子主張“避政”,只要避開壞政治,不與其同流合污就好,對社會事務的態度還是積極的。

儘管跟這些隱士志趣各異,孔子依然希望能夠跟他們對話。

孔子曾說,我和這些隱士不一樣,沒什麼可以,也沒什麼不可以。

社會是一本大書,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把廣闊天地和一切際遇,都當成了課堂和教材。甚至在問路這樣的瑣碎的情境裏,弟子們通過孔子的言行舉止,都能領悟到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求同存異的寬容精神。

爲什麼說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麼 第4張

4

當68歲的孔子飽經滄桑回到魯國,重新在杏壇下授課講學的時候,這個世界也許沒有改變,未能如其所願,但他自己變了,他的弟子也變了。

他的教學方法,變得更爲前衛,更爲多樣。此前14年,他與弟子們邊走邊學,邊學邊教,遊歷踐行,教學相長。在艱難困苦的遭遇中磨練意志,在實際活動中提高各種本領。

作爲老師,他時時刻刻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程度,與學生的密切互動程度,均堪稱空前絕後。他樹立了爲人師表的最佳典範。

他的弟子們,在他的悉心培養下,個個成龍成鳳。他自己不爲政治所用,但他的學生成了他最好的作品——他們有的出將入相,有的學問一流,變成老師的驕傲。

楚國令尹子西曾對楚王說,楚國的使節不如子貢,輔臣不如顏回,將帥不如子路,官尹不如宰我。

可見,孔子的弟子們有多出類拔萃。

孔子培養的不是書呆子,而是治世能人。他不是教書,而是教人。

他經常對弟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什麼意思呢?不要愁沒有職務給你,要愁的是自己有沒有任職的本領。

他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通;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去談判應酬。這樣,縱使讀得多,有什麼用呢?

因此,儘管與今天隔着2500年的時光,但孔子開創的遊歷教育模式,仍然值得當下的素質教育工作者們好好琢磨和學習。

一個在現實中最失意的政治家,最終成爲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這就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