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開國功臣徐茂公,最後爲什麼會被流放?

開國功臣徐茂公,最後爲什麼會被流放?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徐茂公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盛唐的開國君主李世民,爲了一統山河造福百姓而誅兄弒弟,殺人無數,手上血債累累,刀下冤魂千萬。然而這樣一位猶如冰山般強大、冷酷的帝王,也有溫情的一面。 貞觀二十三年七月,驕陽似火,烈日炎炎。

驪山頂兒上的翠微宮之內,病重的李世民拖着最後一口氣,向繼承人李治交待最後的囑託。這對兒父子面對面、心貼心的促膝長談,從經濟民生,到家國天下,從政治制度,到帝王心術。

開國功臣徐茂公,最後爲什麼會被流放?

當話題落在滿朝文武身上的時候,李世民用十分嚴肅的語氣,提起了一個名字,徐世勣(徐茂公)。

徐世勣,又稱徐茂公。在小說《隋唐演義》中那可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啊,往前他可以與諸葛孔明比肩,往後劉伯溫也得叫聲前輩。無論是當年的瓦崗兄弟,還是後來的秦王集團,皆是以他爲謀略爲主。

而在歷史上,徐世勣同樣也是個厲害人物,他足智多謀、博古通今,胸懷輔佐仁主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徐世勣十八歲便投靠了瓦崗山的寨主李密,邁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李密爲人虛僞,貪圖享樂,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朽木之才,瓦崗山集團起義失敗後,徐世勣便跟隨一部分的瓦崗山舊將,投靠了李淵和李世民。

徐世勣是個“奇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排兵佈陣,但他既不是軍師,也不是道士,而是一員猛將,就像秦瓊、李靖、程咬金一樣,提把斧頭、輪着長劍,帶着一幫弟兄衝鋒陷陣、浴血沙場。在徐世勣的輔佐下,李淵的軍隊屢戰屢勝,打得十八路諸侯王是聞風喪膽,潰不成軍。

李淵因此賜其姓李,其自此便改名爲李世勣,也叫李勣。沒錯,徐茂公就是歷史上與魏國公李靖齊名的初唐名將李勣。論戰功,李世民一朝,唯他和李靖最盛,什麼尉遲恭、程咬金這些人還得往後排。所以他可不是什麼道士,而是一代名帥。

玄武門之變前,徐世勣是李世民的鐵桿支持者,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李世民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候,徐世勣盡全力幫助李世民奪權,與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誼。李世民登基後,封徐世勣爲英國公,加賜一品太子太保。

功成名就的徐世勣,並沒有沉溺於高官厚祿的生活之中,而是置身於軍營,與大唐名將李靖將軍北擊匈奴,南滅高句麗,爲大唐的領土完整,和邊疆的長治久安,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徐世勣位高權重,居功至偉,又是兩朝元老,李世民害怕自己過世之後,新君李治會壓不住徐世勣,於是便和李治說:“徐世勣功勳如山,又是兩朝元老,在朝中頗有威望,你二人沒有同僚之情,也沒有君臣之恩。朕思來想去,決定先將徐世勣降職發配到外地,待朕死後,你要立即派人把徐世勣召回長安,並且親自迎接他回城。一來,徐世勣感念你的恩德,必然會盡心盡力的輔佐你;二來,也給滿朝的老臣,吃上一顆定心丸。”

如果徐懋功立刻出行,那麼就在李世民死後,由李治親自任命他爲僕射。以此可以讓徐懋功感激李治,爲李治效死命。

李治領會了李世民的用意,不禁淚如雨下。 “低手害人以克敵,高手救人以克敵”,李世民可謂是高手中的高手,發配徐茂公這一步棋,看似平平淡淡,實則暗藏玄機。

很顯然他這是在爲兒子鋪路,他先做惡人,讓開國元勳徐世勣到山高皇帝遠的淒涼之地去任職,人爲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後,再讓初登大寶、繼承皇位的兒子施恩于徐世勣,把他調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徐世勣必對兒子感恩戴德,會繼續忠誠李氏王朝,發揮他過人的智慧,幫助兒子鞏固、守護李氏江山;真可謂機關算盡、用心良苦。

當然,這裏有伏筆,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權勢熏天的徐世勣不服從調動,就以此爲把柄,趁自己還活在世上,羅列罪名殺了他,爲兒子清除隱患;畢竟,久經沙場、能戰慣戰、運籌帷幄的徐世勣非等閒之輩,如果自己殯天了,怯懦的兒子不一定能鎮得住他!

開國功臣徐茂公,最後爲什麼會被流放? 第2張

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爲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資治通鑑》

生前執掌天下,死後玩弄乾坤,李世民不愧爲一世雄主,任憑徐茂公再怎麼聰明,也逃不過帝王的擺佈。即使他知曉箇中緣由,也只能聽從。

當然,其實這招並不是李世民的先例。三國時代的大牛人,一代影帝,魏武帝曹操他也幹過。衆所周知,這曹操是個收買人心的好手,當年爲了迎許攸,連鞋都不要了。而對關羽,那更是近乎癡迷,奉爲偶像。其在晚年,爲何不稱帝?除了有一部分顧及名聲的原因在裏面以外,很大程度上就是爲了兒子曹丕能夠順利接班。

當時他是魏王,地下的一衆魏臣都希望他稱帝,因爲曹操稱帝他們便是開國之臣,光宗耀祖啊。之前他們再怎麼牛,大部分都還只是諸侯部曲,有官無爵,算不得大榮耀。

而曹操知道,他在屬下們心中地位已經足夠高了,而且已經臨近暮年,稱帝之後所帶來的恩奉對於自己並沒有實質性的好處。於是他就把機會讓給了兒子。曹丕接過大位,然後登基稱帝,底下的一干老臣全部都跟着晉升,感念其恩德,對於曹丕自然是更加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