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朝代,它是繼唐朝之後,中國文化、科技發展的又一輝煌時期,其繪畫、文學都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北宋和南宋的文化和習俗確是一脈相承的,有些內容一直流傳到今天,過大年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過大年(一):十二月

每年一進入12月,就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12月初八,街巷上出現了三五成羣的僧尼,手持佛像,排着隊念着佛號,挨家挨戶宣揚佛法。同時,各寺院召開浴佛會,並做“臘八粥”分與衆僧。根據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吃臘八粥已經非常盛行。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寺院除煮臘八粥供佛齋僧外,還送與施主和富貴人家。

12月23或24日,官府和民家分別舉行祭竈儀式。古時,幾乎家家戶戶的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的神位,宋朝人也不例外。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通常,竈王爺會在臘月23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所以,對於百姓來說,竈王爺的彙報至關重要。因此,民間還有送竈神的儀式,稱爲“送竈”或“辭竈”。

送竈一般是在黃昏入夜之時,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然後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大概是不想讓竈王爺上天說壞話。之後將竈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讓其昇天。唐宋兩朝,祭竈的供品十分豐富。宋代詩人范成大對此寫了首《祭竈詞》。

從詩中可以得知,祭竈的供品有煮熟的鮮魚、豆沙、米餅等。而且詩中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女人是不祭竈的,據說是因爲竈王爺長的像個白面書生,擔心女的祭竈,有“男女之嫌”。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在祭竈的這天晚上,宋朝人還要在牀底點上燈,意思是照亮黑暗處,驅走虛耗鬼。如果當天正逢下雪,權貴之家就會大開宴席,堆雪獅子,做雪燈,與親朋故舊共同慶賀。

祭竈日過後,人們開始正式迎接新年的到來。從農曆臘月23日起到除夕止,爲“掃塵日”,就是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屋,清洗各種用品等,好乾乾淨淨地迎接大年。

這期間,市井商販皆賣門神、鍾馗像、桃符以及除夕之夜用的馬牙菜、膠牙湯等。還有一些窮人,假裝成婦人鬼怪,敲鑼擊鼓,挨家乞討錢財,稱之爲“打夜胡”。

爲了驅除惡鬼,宋朝的老百姓沿用以往的習俗,在大門上掛上“桃符”,而宋朝宮廷則開始貼春聯。王安石《元日》詩中寫道“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是指刻有神荼、鬱壘神像的兩塊桃木板,秦漢之前就有,它可以驅除惡鬼,鎮壓兇邪。以往的桃符爲木板桃符,但在宋朝,隨着印刷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紙印桃符。其後,紙印桃符演變爲純文字的春聯和門畫。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第2張

北宋過大年(二):除夕、正月初一

除夕這一天,對於北宋皇帝而言,也是一個難得輕鬆的日子。皇宮中要舉行盛大的迎神驅鬼的“大儺式”,人們戴着不同的假面具,沿街遊行。午夜時分,宮中的爆竹聲連周圍的百姓都可以聽得見。

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除夕這一天有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吃年夜飯,二是守歲。

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時,心中的溫暖是難以言表的。“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年年有餘”。北方過年還要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當然,餐桌上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喝屠蘇酒在北宋時期十分流行,因爲屠蘇酒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屠蘇”是一種草名,屠蘇酒據說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其用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後經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當時喝屠蘇酒與其他酒的喝法不太一樣。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年紀較長的在後。宋朝文學家蘇轍曾寫《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其原因在於“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該風俗在整個宋朝都十分盛行。

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到了午夜時分,人們開始燃放爆竹,以驅除鬼怪。宋朝之前的爆竹一種是把竹筒放到火堆裏燒,燃燒時竹節發出“畢剝畢剝”的聲音;一種是唐時把硝石裝在竹筒裏的“爆竿”。宋朝時,因爲火藥的發明,爆竹改用紙頭筒扎火藥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點放,當時稱爲“編炮”(即鞭炮),並自此開始普及。在聲聲的爆竹聲中,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第3張

燃放完爆竹後,人們回到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大人們還要給小孩子壓歲錢。之後,大家繼續圍坐在一起,聊天、遊戲,通宵達旦,謂之“守歲”。

正月初一的大早,人們就開始互相慶賀,謂之“拜年”。家中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對於一些達官貴人來說,如果鄰居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差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而一些人家門口也會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二字,乃爲承放飛帖之處。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這一影響後世的習俗正是起源於宋朝的上層社會。今天的賀年卡應該與其有着同樣的功效。

在這一天的北宋都城開封,開封府放“關撲”三日。“關撲”是類似後世擲財物的一種活動。人們或以銀錢,或以其他物件,作爲博的內容。在開封主要的街道上,立着許多彩棚,有賣首飾、衣着、鞋子的,有賣化妝品的,也有賣鮮花和好玩的物件的,還有歌舞百戲,甚至還有小吃店。許多人,包括那些貧窮之人,都穿着新衣來這裏逛街,真是人聲鼎沸,車馬交馳。

揭祕:北宋時期過大年到底有多熱鬧有趣? 第4張

而皇宮中則在這一日舉行盛大的朝會,皇帝接受大臣及外國使節的朝賀。但見大殿上儀仗威嚴,百官冠冕朝服排列左右。各州依次呈上進貢的物品,隨後是來自遼國、西夏、高麗、回紇、大理、大食等國的使者上殿朝拜,獻上貢品。大宋皇帝分別賞賜。朝會之後,各國使節亦在京都遊玩。

北宋過大年(三):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以後各朝代相繼延續。不過,各個朝代元宵節的天數不太一樣。漢代1天,唐代3天,宋代則是5天,從元月14日到18日。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描述,在元宵節的這幾天,開封在宣德樓的對面設置棚子,裏面不僅有歌舞百戲,還有表演奇術異能之人。有表演擊丸、蹴鞠、踏索、上竿的,有表演吞鐵劍的,有表演雜劇的,有吹笛、耍猴的,有賣藥、算卦、猜謎的……歌舞樂聲、嘈雜聲綿延十多裏。

當然街市上少不了的是花燈。大概從正月初七開始,街面上就開始擺上了花燈,大概有數十萬盞,花燈上大多繪製的是神仙人物,流光異彩,甚是漂亮。

在擺上花燈的第一日,皇帝會來到宣德樓上,透過垂簾觀賞民俗。另外在樓下還專門搭了一個舞臺,兩邊禁衛手執兵器站立。宮內教坊中的藝人在此表演歌舞、雜劇。

16日,皇帝早餐後,再次來到宣德樓,接見百姓。等皇帝離去後,所有官宦人家,前往相國寺遊玩。在寺院的大殿前設有樂棚,藝人奏樂。兩側廊上有詩牌燈雲:“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詩句。這盞燈是在木牌上雕鏤成字,然後用紗絹將之縫字裏面內。在安放佛牙的資聖閣前,則擺設了水燈,只有那些最顯赫的官員可以近前觀看。此外,寺院中的九子母殿及東西塔院,競陳燈燭,光彩爭華,直到天明。

另外,開封城內的其它寺院也都開放,供百姓燒香敬佛,而且都設有樂棚,作樂燃燈。

而在各個馬行、香藥鋪、茶坊酒肆等地方,花燈也是各出新奇,吸引人們駐足觀看。還有手藝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半”燈的,遊人爭相購買。除了欣賞花燈,遊人還可以在街面上品嚐許多小吃、水果等,比如半拍、白腸、水晶鱠、科頭細粉、旋炒栗子、銀杏、鹽豉、湯雞、段金橘、橄欖、龍眼、荔枝。

元宵之夜真是“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