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和母親的關係怎麼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其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乃系清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勤政帝王”。

可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冷血罵名,尤其是在雍正元年五月,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暴病而亡以後,雍正皇帝又背上了“逼死生母”的罪行。

對於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和其子愛新覺羅·胤禛之間的關係,在清朝野史傳聞屢有記載,甚至在清朝官方正史中都能看出端倪。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駕崩,胤禛接過大清皇位以後,烏雅氏甚至給出了“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的消極態度,甚至一度“決意從殉,不飲不食”,似乎明確給出了胤禛繼承大位的“反對”態度。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在“九子奪嫡”事件中,成功殺出重圍的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爲雍正皇帝。可就在雍正皇帝終於等到“成者爲王”的勝利時刻以後,昔日的奪嫡政敵們,開始了對雍正皇帝“繼位不正”、“弒君篡逆”等負面形象的輿論製造。

面對昔日政敵的刻意抹黑,雍正皇帝有着自己的政治規劃和清算安排,可是除了對立面政敵的掣肘,雍正皇帝還承受着自己生母的“不高興”。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其生母烏雅氏就給予了“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的消極態度,全然沒有兒子當皇帝以後,生母該有的欣慰和喜悅。

如此說法,或許還有着烏雅氏謙卑態度的表現,但康雍皇權更迭過程完成以後,烏雅氏的種種行爲,則能直接說明對其子胤禛成爲大清皇帝的“反感”甚至“反對”態度。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2張

對於雍正皇帝繼位以後,烏雅氏的種種表現,我們援引清朝官方歷史文獻的記載予以說明。

《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記載了烏雅氏數次推辭雍正皇帝爲其尊皇太后“徽號”的行爲:

此時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悽切哀衷。何暇他及。尊崇典禮。實非予心所安。予戒慎居心。謙沖訓子。但願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稱遠矣。諸王大臣共諒予心。勿復固請。於是諸王大臣等復援據典禮。具摺懇請。皇太后堅執不允。上誠敬諄切、叩請再三。始奉皇太后懿旨。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陳辭。

按照清朝祖制,新皇登基,都會將嫡母尊爲“母后皇太后”、生母尊爲“聖母皇太后”,同時尊上皇太后“徽號”,以示“以孝治天下”的皇統形象。雍正皇帝繼位之時,康熙皇帝的皇后均已崩逝,也就只剩了生母烏雅氏可尊“徽號”。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3張

但從《清實錄》的記載中,能夠明確看出,對於自己兒子雍正皇帝爲自己尊“徽號”的行爲,竟然出現了3次推辭的情況:

第一次:以“梓宮大事,正在舉行,何暇他及”爲由,不允;

第二次:面對朝臣懇請,以“諸王大臣體先帝之心,勝於受尊稱遠矣”爲由,不允;

第三次:朝臣援引舊典,懇求再三,仍然是不允;

就算是雍正皇帝“叩請再三”請求,烏雅氏依然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傲嬌模樣,就是不答應。至於到了雍正元年五月,烏雅氏崩逝,這份皇太后“徽號”,也一直是“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未上冊”的狀態。

按照清朝祖制,“母以子貴”乃系千古通例,烏雅氏至死也不肯接受其子雍正皇帝爲其尊上的“徽號”,就足以說明對其繼位結果的嚴重不滿。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4張

另外,在雍正皇帝親自編纂的《大義覺迷錄》中,竟然有着烏雅氏想要“殉葬”康熙皇帝的行爲記載: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朕稽顙痛哭,奏雲:“皇考以大事遺付沖人,今聖母若執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將何以對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從耳。”朕再四哀懇,母后始勉進水漿。自是以後,每夜五鼓,必親詣昭仁殿,詳問內監,得知母后安寢,朕始回苫次。

能夠從雍正皇帝口中親自說出,說明了烏雅氏在康熙皇帝駕崩後,想要“殉葬”的真實性。在清朝歷史上,確實有過皇帝駕崩、後宮妃嬪殉葬的先例,但自清朝入關以後,除了順治皇帝駕崩後,爲了避免孝莊太后可能的迫害,爲了保全董鄂氏家族,孝獻皇后董鄂氏的妹妹爲順治皇帝殉葬以後,再無後宮嬪妃爲皇帝殉葬的情況出現。更別說是後繼之君的生母,爲大行皇帝殉葬的情況了。

從上述歷史文獻的記載中,能夠明確看出烏雅氏對於其子胤禛繼位的“事實”,明顯有着不滿甚至反對的態度。按理說,兒子當皇帝,自己被尊爲皇太后,從此走向人生的巔峯,乃系一個女性的至高頂點,烏雅氏爲何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5張

本文以雍正皇帝的個人特殊情況、繼位以後爲穩固皇權進行的相關安排及人事安排等方便,對烏雅氏“反對”其子胤禛登基爲帝的原因,予以詳細分析:

1、雍正皇帝的特殊個人情況

對於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史稿·列專一·后妃》中如此記載: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後事聖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爲德嬪。二十年,進德妃。世宗即位,尊爲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未上冊。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

這裏,對於烏雅氏父親擔任的“護軍參領”一職作出說明。

護軍參領,即爲包衣護軍參領,乃系內務府三旗護軍營職官,掌率所轄官兵宿衛宮禁及導引扈從等事。

也就是說,烏雅氏乃系出身滿洲八旗包衣,其出身並不高。在胤禛出生的康熙十七年,烏雅氏還只是一個“嬪”位之下的低等妃嬪,按照清朝祖制,嬪位以下的低等後宮妃嬪不具備親自撫養皇嗣的資格,所以胤禛便被當時的貴妃,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收養。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6張

擁有一個地位崇高、外戚勢力強大的養母收養,爲皇四子胤禛在以後的“九王奪嫡”事件中,增加了絕對性的取勝砝碼;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大力支持,爲胤禛能夠奪嫡成功,做出了不可取代的巨大貢獻。

但,一得必有一失,自幼離開生母的胤禛,和其生母烏雅氏之間的關係逐漸淡漠。而等到康熙二十七年,烏雅氏生育皇十四子胤禵的時候,此時的烏雅氏已經貴爲康熙後宮“四妃”之一,擁有了撫養親生皇嗣的資格。所以,烏雅氏對於胤禵的感情,遠遠勝過胤禛。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爲大將軍王,遠赴西北前線帶兵,成爲了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那段時間可能是烏雅氏最爲高興的階段。但,皇位傳承的結果讓烏雅氏大失所望,和皇八子胤禩等人認爲的一樣,烏雅氏也認爲胤禛搶走了自己愛子胤禵的皇位。對其開始生出怨恨。

2、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對於胤禵的處理,惹怒了烏雅氏

雍正皇帝之所以留下“弒君篡逆”,搶奪胤禵皇位的負面名聲,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繼位以後種種一反常態的部署和安排。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7張

其中,對於一母同胞的弟弟,遠在西北,掌握幾十萬大軍的皇十四子胤禵的安排,則讓烏雅氏生氣了。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

世宗即位,諭總理王大臣曰:“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但於皇考大事若不來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允禵至,命留景陵待大祭。

也就是說,在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皇帝接過皇位以後,立馬剝奪了胤禵的西北帶兵之權,並將其軟禁在了景陵。

雍正皇帝對於胤禵的“無情”安排,似乎進一步證實了烏雅氏對胤禛奪走胤禵皇位的猜想;同時,愛子胤禵受到胤禛如此冷血對待,烏雅氏心中對胤禛的怨恨更進一步。

3、對於佟佳氏人員的皇恩浩蕩,和對烏雅氏人員的薄情寡恩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將自己養母孝懿仁皇后所在外戚家族——佟佳氏家族的人員予以了特殊安排。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8張

《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記載:

諭內閣。佟國維襲公奏摺。蒙皇考留中。此一等公爵、著隆科多承襲。佟國維墳塋。交與該部修理。加祭一次。丙午。諭內閣。隆科多應稱呼舅舅。嗣後啓奏處。書寫舅舅隆科多。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步軍統領隆科多、總理事務。

而對於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在的烏雅家族人員安排,有一份雍正皇帝親孃舅的奏摺能夠明確說明。

《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記載:

散秩大臣舅舅白齊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鴻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護軍校七人,佐領二等侍衛顏德,及原在正黃旗包衣佐領時之筆帖式三人皆爲承恩之人。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爲明君” 卻揹負着“弒君篡逆”、“殘害手足”的罵名 第9張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繼位以後,雖然將烏雅氏家族從鑲黃旗滿洲白衣擡旗至正黃旗滿洲,但對於其家族人員的安排最高也只是一個正四品的二等侍衛,和位極人臣的佟佳氏家族代表人物——隆科多,毫無可比之性。

當然,對於佟佳氏人員的重用,乃系雍正皇帝穩固皇權、培植自身政治勢力的理性選擇,但皇太后烏雅氏卻不這樣看。她會認爲這是胤禛在向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報恩,會認爲雍正皇帝只念“養育之恩”而忘記了“生育之恩”,如此一來,怨恨之心更勝。

所以,面對生母的數次“拆臺”,爲了穩固皇權的雍正皇帝也只能無可奈何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大義覺迷錄》、《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