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做了一件事,爲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雍正做了一件事,爲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雍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故宮還叫做"紫禁城"的時候,這裏作爲明清兩代的皇宮,是離皇帝最近的,封建社會裏皇權氣息最重的地方了,可不是什麼人想進就能進的。宮門口是常年把守的侍衛,進出人員都要受到嚴格的排查。在宮裏面,有重重規矩何講究。什麼身份的人就得做什麼身份的事,稍有不慎,那就是人頭落地的下場。

每個人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在鋼絲繩上獨舞,但是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有着更多的機會。這裏,也是王朝中最容易出人頭地的地方。貴人的一句賞識,皇帝的一個帶着肯定的眼神。就是條小狗子,那也照樣能飛黃騰達。

雍正做了一件事,爲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危險與機會並存。這樣的地方埋葬了有的人的青春、希望、甚至是生命。但是卻給了有的人飛黃騰達的機會、一種新的生活。相伴而生的,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祕密。

在這些祕密當中,有個祕密就藏在一塊匾額的後面。

什麼是匾額,書面解釋稱,匾額又叫做牌匾,一般爲長方形,上面書寫大字。廣泛地應用於宮殿、園林、寺廟等建築當中,並且處於顯赫位置。內容豐富、樣式多樣、書法雕刻精美,作爲古典建築當中的點睛之筆,被稱爲"建築之眼"。

在故宮裏,這樣的匾額有太多塊了。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塊匾額,只要是轉過故宮的估計都見過。故宮內廷的第一座大宮殿——乾清宮,這也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站在乾清宮前擡頭向裏面看,就能看到裏面正中間高高的懸掛着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四個大字——"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啥意思?

朱熹的《朱文公集》裏有這麼一句話:"至若範公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倦倦之意,實在國家",就是說你得是心胸坦白,沒藏着掖着,行事也得是有正派風範。這匾額上的四個大字,出自順治皇帝之手。估計是爲了勸告後人們要行得端,做得正。

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正大光明"的匾額的背後,就端端地盛放着清朝皇帝的祕密,這也真的是諷刺的要命了。

這個祕密究竟是什麼呢?

這還得從那場著名的九子奪嫡之爭開始講起。大清王朝因爲靠推薦制度選皇帝的辦法,讓前面幾位統治者在繼承皇位的時候,基本上都得經歷了一場腥風血雨才能夠登上皇位。直到了康熙這一代,對於這套制度感到不滿,父親的教訓告訴他,這制度明顯有不合理之處,這皇權交接的時候你掐我一下,我搗你一拳的。這國家不得亂套了,不行不行,得改。

被儒家教育進行徹頭徹尾"洗腦"的康熙皇帝最終決定,按照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辦。康熙十四年(1675年),還是剛滿週歲的小寶寶二阿哥胤礽(嫡長子承祜兩歲早殤)冊立爲皇太子,成爲法律認可的接班人。

康熙以爲,靠着這樣的舉措,就能夠避免當年悲劇的發生,但是沒想到,悲劇還是再一次重演。在皇太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快就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落落落。在經歷了兩立兩廢之後,再也沒有能夠從被放出來,一直被圈禁到死。

隨着太子的終身圈禁,一場年度大戲也就隨之展開。各方人物勢力紛紛登臺亮相,雖然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最終都是奔着皇位的這個終極目標去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再加上這條皇位爭奪的道路本來就艱辛難走,所以有的人的犧牲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雍正做了一件事,爲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第2張

首先被踢出局的就是庶長子,大阿哥——胤禔。你說說,本來就不招皇帝待見,他還眼巴巴的往上湊。兩立兩廢,康熙本來就捨不得這個皇太子,他還高舉"打倒太子爺"的旗幟,生怕康熙看不見。這康熙能不氣嗎?

看着是自己親兒子的份上,忍了一次又一次,還真有這不知好歹的,忍無可忍,那就無需再忍。下旨對大阿哥嚴加看管,自此,大阿哥算是可以正式和皇位說拜拜了。

前面有人倒下,後面緊接着就有人站起來。康熙這麼多的阿哥,有不少都陸陸續續的加入到這場大戲當中,擼起袖子就扮上了。這大戲演着演着,就剩下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這幾位了。眼看勝利就在眼前了,可是評委裁判還是遲遲不發話。

再後來,就是一道皇帝遺詔,立四阿哥胤禛爲皇帝。也就是大清朝的雍正帝了。不管關於這道詔書有再多的疑問和懷疑,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人家胤禛登上了皇位,成爲了大清朝的皇帝。九子奪嫡這場大戲,也就至此了結。

雍正皇帝成功上位之後,也開始和父親一樣,針對皇位繼承問題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當中去。

"to be,or not to be",這個帶有哲學性的問題深深地困惑住了這位新上任的皇帝。

怎麼辦?這個皇位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吸引着無數人前仆後繼拼着死命的往上湊。非得爭得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

每每想到這兒,雍正就忍不住的打起冷顫,回想起自己那段小心翼翼、忍辱負重的生活。不行,這個問題一定要得到有效的解決,要不然再這樣下去,大清王朝的根基非得被這一代一次的"大戲"給耗盡了不成。思來想去,既然這個潘多拉魔盒在眼皮子底下晃來晃去的勾引人,那我就把你藏起來,看不見了,是不是就能消停了?

雍正做了一件事,爲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第3張

怎麼個藏法,祕密建儲制啊。自己悄咪咪地立個皇太子,誰都不讓知道。然後一式兩份,一份放到自己跟前,拿個小盒子給密封起來保管好。另一份,就放到乾清宮的那個"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誰都不知道太子是誰,就給了所有的這些有心皇帝之位的阿哥們以希望,這就使得他們時刻不能鬆懈,不能有絲毫的放鬆,還得表現出一副十分努力的形象給皇帝看。時間一長,這些阿哥們就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拿着皇帝的標準來時時刻刻要求自己。這也就避免阿哥們相互之間樹立明確的競爭目標,也就不會輕易的爲了皇位結成一個一個的小團體。

畢竟對他們來說,機會人人均等嘛!等到皇帝不行了,兩份密詔拿出來一看,下個皇帝誰當一目瞭然。就算是有不服氣的,但是木已成舟了,板上釘釘的事,再做什麼也都沒有用了。

打定了注意,雍正就着手準備。在雍正元年的八月十七,在西暖閣面見大臣的時候,把自己想法說了一通,然後就按照這個辦法實施了起來。

終於,皇位的接力棒在這一次實現了和平交接。雍正身後的皇帝,也是因循了祕密立儲的這個辦法。在乾隆成爲皇帝之後,也進行了祕密立儲,但是乾隆實際上一共進行了兩次的祕密立儲。

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七月,就立自己的二皇子爲未來的儲君,並將這份詔書也藏在了"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可惜,這位小皇子沒能成功的等到摘匾的這一天,乾隆三年的十月就因爲寒疾而夭折。作爲嫡長子,乾隆可以說是十分疼愛這個孩子,在得知皇子去世的消息時,悲痛不已。追封他爲皇太子,賜諡號"端慧"。

人死不能復生,活着的人就是再悲痛,也還是得往前看,更何況是作爲一國之主的乾隆。取出早前放在匾額後面的密詔,又祕密改立皇十五子,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

就這樣,皇宮裏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放着的那份密詔,成爲了所有人都知道的存在。但是沒有人有這個膽量,敢在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把這匾額後面的密詔拿出來,看看皇帝到底中意哪一位皇子,選了誰當了皇帝。

大家只能在看到匾額的時候,暗戳戳地想想,"正大光明"的那塊匾額後面,到底安放着哪位幸運皇子的名字?

至於爲什麼要選"正大光明"這塊匾額,有人說是因爲這是整個皇宮當中室內最高的地方了,相對來說安全些。不管這理由是否真實。但是"正大光明"跟一個祕密之間,讀起來倒是有點譏諷的味道。細細把玩,這雍正皇帝當初"選址"於此的時候,會不會就帶着幾分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