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惠文王伐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他主張伐蜀,還因此和張儀有過爭論。不過以當時秦國的國力來看,進攻蜀地的確風險比較高,但司馬錯依然堅持自己“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思想。最後從結果來看,司馬錯的確說對了這點,只要能佔據巴蜀之地便能俯緲楚國,從而獲得重要戰略位置以及主動權。下面就爲大家分析下司馬錯堅持讓秦惠文王伐蜀的原因,一起來了解下這段歷史吧。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謂是秦國重臣,其一生征戰沙場: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伐楚,奪取楚國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領軍的高光便是勸秦王伐蜀,親自率軍佔領巴蜀全境,並多次平定蜀地叛亂。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時任秦相的張儀卻不同意,力主伐韓以圖東出,兩人在秦惠文王面前爭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終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在秦國危機的情況下,司馬錯爲什麼還要勸秦王伐蜀呢?

一、巴蜀地理位置特殊,取之可富國強兵

巴蜀就是我國現在的四川,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益州險塞,沃野千里”,的美稱,四川首府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同樣四川也是地勢險要,戰略位置極爲重要,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雖然在那時還沒有這些美譽,但對於當時的秦國,有這麼一塊盛產糧食,又易守難攻的地盤,有了保障,自然就有了傲視羣雄的底氣與實力。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2張

二、巴蜀相爭,秦可藉機得利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出自《戰國策·燕策二》,這裏形容秦得巴蜀也同樣適用,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裏疾,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嬴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在東西夾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

巴蜀相爭,兩敗俱傷,但又都不想認輸,就同時向秦國尋求援助。秦惠文王也有意伐之,不過考慮到路途險峻,而韓又來攻秦,但也正是司馬錯看準了巴蜀的重要性,力主攻蜀,在秦軍班師回國的路上順手滅了巴國。巴蜀相爭而引狼入室,這麼好的機會這位名將當然不會放過,而之後秦滅六國之戰中,巴蜀的貢獻可謂是極大的。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3張

三、攻韓可圖霸業,伐蜀未嘗不是遠謀

張儀以雄辯著稱,司馬錯也善用奇謀,前者建議秦惠文王不顧巴蜀求救,而是攻韓,利用魏、楚一起出兵韓國,“臨二週之郊”,藉此“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由此可見張儀的“胃口”何其之大,不僅想要諸侯國的城池,還想直接綁了周天子“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然而此計過於兇險,表面是秦國挾持周天子,風光無限,但司馬錯認爲:“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且你張儀能帶着秦軍各個擊破,但“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而且其他諸侯國也不會坐由秦國滅亡周朝。相比之下,伐蜀卻有諸多便利,“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爲貪。

揭祕司馬錯讓秦惠文王伐蜀的目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4張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意思大致是說不僅滅蜀後得到的土地、錢財可以擴充秦國的實力,而且我們是消滅“暴政”,還不會被天下人說我們貪婪強暴,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秦國以“虎狼之國”聞名,秦國百姓皆可披甲上陣,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軍更是以一當十,銳不可擋。司馬錯知道秦軍強大在於“軍功爵制”,但在作戰中不僅需要高昂的士氣、英明的領導,還要有充足的糧食支撐。相國張儀的計謀雖然誘人,但仔細思考下來,難度卻極大,韓國雖然不敵秦國,但卻是三晉之一,又與其他國家有着合縱之約,距離上次五國攻秦才短短兩三年,以秦國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抵擋又一次五國合縱。秦國曆經多代,秦惠文王也知大局不能一蹴而就,索性穩紮穩打,徐徐東出,就結果來看,秦惠文王的伐蜀決策也是相當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