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則天放棄長安遷都至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武則天放棄長安遷都至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武則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貞觀十一年,太宗李世民偶聞太原郡公武士彠有一小女,容貌嬌美、儀態得體,乃詔其女入宮。太宗親眼見到武則天之後,覺得此女果然不同凡響,龍顏大悅,封其爲五品才人,賜號“武媚”。然而此刻的李世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親自冊封的嬌美女子,會成爲令大唐王朝一度覆滅的權婦。

武則天放棄長安遷都至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武則天之父武士彠雖爲大唐開國功臣,然其生母卻系隋朝皇室血脈。早在武則天被封爲才人的那一刻,滅亡李唐的復仇之火就已經點燃。

公元684年,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太后改“東都洛陽”爲“神都洛陽”,意爲“神州大地之都”。本來唐朝爲“復都”制,西都爲長安,東都爲洛陽,只不過治國御所在長安。此番一改名,洛陽的地位立刻比長安高出一頭。公元690年,武則天遷都洛陽,正式稱帝,廢 “唐”立“周”,是爲“武周”。

爲何武則天放着好好的長安城不住,偏偏要遷都至小一圈的洛陽?這要從兩大方面來考慮:一個是洛陽本身的屬性,還有一個要從武則天的經歷來看。

佛教洛陽

洛陽與長安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都,可二者在這一時期卻有着本質上的不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長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長安城內無論士庶,皆以孔孟爲尊。而洛陽卻恰恰相反!自漢明帝建白馬寺以來,洛陽便演變成爲佛教重地。北魏時期,拓跋氏皇族遷都洛陽,並且極力尊奉佛教。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佛教遺蹟,就要數有10萬佛像的龍門石窟了!即便到了隋朝,隋煬帝也曾命僧人在洛陽縮寫佛經經目。

在太宗駕崩後,武則天有過一段削髮爲尼的經歷。這段非比尋常的經歷,使她對佛教產生了無可替代的依賴。而恰恰洛陽的佛寺數量要遠遠多於長安,鍾情佛教的武則天自然會選擇洛陽。

除了單純的信仰佛教,武則天還發展出一張以佛教爲紐帶的關係網。久而久之,她便利用佛教爲自己的統治服務。最典型的就是草藥小販的薛懷義,被武則天看中後,送到寺中削髮爲僧,成了武則天勢力的重要人物。這個薛懷義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期望,他僞造了《大雲經》和《寶雨經》,暗示“佛”要讓武后登基。也正是因爲佛教勢力的支持,武則天才能成功登基稱帝。因此武則天將洛陽改名爲神都,就是爲日後稱帝定做準備。

武后黨羽

雖然長安是唐朝名義上的治所,實際情況卻有所出入。長安城太大了,據學者估算,當時長安城的人口達到80萬至100萬。如此高的人口數量,給糧食供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爲了滿足長安城的糧食供給,朝廷不得不從產糧較多的洛州調糧。即便如此,仍然偶發糧食短缺,以至饑荒橫行。《舊唐書》記載:“景龍三年,關中飢,鬥米百錢。”

爲了解決糧食問題,皇帝就帶着長安的大批臣民前往洛陽就食,以至李顯戲稱自己爲“逐糧天子”。唐朝開國一百餘年的時間內,呆在洛陽呆的時間竟然有五十多年。久而久之,一些皇帝乾脆不回長安,直接呆在洛陽辦公,武則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就是如此。

武則天放棄長安遷都至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武則天呆在洛陽的時間更是長達四十餘年,在此期間,她精心培養了自己的勢力,爲日後滅亡李唐天下做足了充分的謀劃。武氏既然在洛陽紮下了根,自然也要以洛陽爲都。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爲周,終於以隋朝舊血的身份亡了李唐的天下。

武則天自臨朝稱制以來,百姓安居樂業,史稱貞觀遺風。公元705年,以張柬之爲首的一干人等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還位給太子李顯。至此,李唐在亡國十五年後終於復辟。十個月後,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唐朝的旗幟下逝世,與高宗合葬於乾陵。至於曾經顯赫一時的洛陽,先是改回東都的名字,後來又變成了“陪都”,淪爲了老幹部退休療養中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