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從弼馬溫到雲臺三十二將之一,揭祕竇融傳奇的一生

從弼馬溫到雲臺三十二將之一,揭祕竇融傳奇的一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竇融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竇融位列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副榜,爲光武帝劉秀平定隗囂立下大功。不過,竇融的傳奇卻不是軍功,而是歷經西漢、新朝、更始和東漢四朝,從弼馬溫一路做到大司空,每一次改朝換代,他都能得到升遷,落空。

竇融投靠劉秀後,不光官至三公,他的兒孫三人尚公主,竇氏家族府邸散佈京師,綿延相望,奴婢數千,所有皇親國戚和功臣,沒有一個比得上竇氏:

從弼馬溫到雲臺三十二將之一,揭祕竇融傳奇的一生

“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爲比。”

歷史上有人認爲竇融的發家,有鑽營的成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竇融到底是如何在亂世中崛起的,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橫跨四朝的竇融傳奇,每一朝都不踩空

竇融的先祖是西漢竇太后的弟弟竇廣國,曾經顯赫一時,但隨着年代久遠,到了竇融父祖一代,家族早就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竇融自幼喪父,西漢居攝初年,竇融投軍,做了強弩將軍王駿手下的司馬。強弩將軍是雜號將軍,司馬是掌管馬匹飼養的低級軍官。機會就來自於居攝二年的翟義造反,竇融隨王駿討伐翟義,在戰鬥中立了功,被封爲建武男。

一戰封爵,竇融的軍功絕不小。不久,竇融的妹妹嫁給了王莽的堂弟王邑爲小妾。因爲這層關係,竇融獲得了與權貴階層交往的機會。新朝建立後,竇融被王邑、王匡等人賞識,多次獲得建功立業的機會,一步步做到波水將軍的職位。

新朝滅亡後,竇融向更始政權大司馬趙萌投降,又得到趙萌賞識,被舉薦出任鉅鹿太守。不過,竇融並沒有倉促上任,而是三番五次請求辭去鉅鹿太守,希望出鎮河西。最後竇融如願以償,以張掖屬國都尉之職,跑到了偏僻的大西北。

到了河西不久,竇融又聯絡河西五郡太守、都尉,組建了一個河西聯盟,竇融出任代理大將軍,統管五郡一屬國,並依附於天水豪強隗囂。

劉秀登基後,竇融在長達五年的調查分析後,決定把賭注壓在劉秀身上。於是他幾次派遣使者出使洛陽,向劉秀表明心跡,並對隗囂的三心二意表達了不滿。

隗囂與東漢政權決裂後,竇融積極配合漢軍對隗囂的軍事行動,爲劉秀消滅隗囂,統一隴西做出了大貢獻。

天下統一後,竇融調入洛陽,出任大司空,建武二十一年又以特進身份,任衛尉十多年,直至年老退休。

竇融從西漢的司馬,到新朝的將軍,再到更始的太守,最後在東漢一飛沖天,位居三公。他的每一步都踩得那麼踏實,那麼穩,從來沒有落空過,那麼竇融的訣竅在哪裏呢?

進階不拼運氣,竇融的五大人生智慧

大概竇融的升遷過於順當,從來沒有過波折,很容易被人認爲是運氣爆棚,甚至被指責爲投機小人。其實,竇融之所以每一步都踩得那麼堅實,跟他的處事做人原則有很大關係。

識大勢:認得清天下形勢,遠離政治雷區觸碰雷區是政治家最忌諱的事,往往一不小心就終結政治生命。如果說新朝代替西漢,形勢比較明朗,不容易犯錯,那麼新朝滅亡後的亂局,則是遍地雷區。

竇融曾經對家族兄弟們,私下表達了他對未來局勢的判斷:

“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實,帶河爲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

更始入駐長安後,當絕大多數人認爲天下已定時,竇融做出了“未可知”的結論,可見他對大勢的把握非常精準。果然,此後三四年間,又接連蹦出八位皇帝。

劉秀登基後,竇融隨同天水隗囂一起,承認了東漢政權,啓用建武年號。當隗囂對東漢政權三心二意之時,竇融卻堅定地站在了劉秀一邊,他一邊主動聯絡劉秀,一邊協助漢軍制約、打擊隗囂,立場非常堅定。

極具迷惑性的更始代新,竇融一眼看出它的不可靠;眼花繚亂的皇冠亂飛時期,他又一眼識別出劉秀才是真龍。要知道,竇融跟劉秀隔着重重山水,就能做出這種判斷,其對大勢的辨識才華,難出其右者。

守法度:擺得正自我定位,避免頭腦膨脹新朝滅亡後爲何出現那麼多皇帝,原因就是天下無主,軍閥們都自認爲機會來了,竇融的近鄰隗囂就是如此。

其實從地緣優勢和經濟條件上講,竇融比隗囂更具備優勢。兩漢期間的河西走廊,是個雨水充沛,氣候溫潤的大糧倉,它地處偏遠,中原政權往往對它鞭長莫及,周邊的西羌和匈奴又明顯不是對手。所以,竇融是有資本關起門來稱帝的,就像蜀地的公孫述。

但是竇融沒有頭腦發熱,而是謹守法度,堅持自己守邊安民之臣的本份,靜候新皇的誕生。

倘若沒有高深的德行修爲,很容易走向自我膨脹。當年劉秀給竇融寫信,直言不諱地告訴竇融,你是有條件自己玩的,我拿你沒辦法:

“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

從弼馬溫到雲臺三十二將之一,揭祕竇融傳奇的一生 第2張

竇融接到劉秀的書信,立刻派自己的弟弟竇友,親赴洛陽,再次表明自己替漢室守邊的職責。

懂經營:找得到最佳方案,確保多方共贏《後漢書》諷刺竇融沒有治國才能,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竇融能以河西之地立足,恰恰顯示了其卓越的才能。

河西地處天水西部,東臨黃河,包括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五郡,和張掖屬國。竇融以張掖屬國都尉身份,到任後迅速安撫當地官民,結交豪強勢力,又壓制住西羌部落。做完這項工作,立刻馬不停蹄地聯絡五郡太守、都尉,積極促成了河西聯盟的組建,並被推選爲代理大將軍,統籌河西軍務。

河西“抱團經營”的模式,在當時絕無僅有,它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出了竇融當初“自保”的出發點,對東漢統一和保護人民都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劉秀的統一戰爭整整打了十三年,幾乎打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東漢是建立在一片廢墟基礎上的,恢復民生就是東漢的第二條戰線。

竇融建立河西聯盟,從軍事上擋住了西羌對漢入侵,又阻止了隗囂的擴張,爲河西幾十萬人口守一方平安,同時又讓河西成爲東漢初年極少數的富庶繁華之地。河西的穩定,對整個涼州,乃至關中地區起到了維穩作用。

通心術:讀得懂劉秀心思,掃除溝通障礙事實上,即便做到了以上幾點,可保竇融榮華,卻不一定保得了竇氏顯貴。竇融的成功,除了以上的“硬條件”,他個人取得了劉秀的充分信任是很重要的“軟條件”。

竇融遠在天邊,怎麼能讓劉秀打心眼裏信任他?原因就是竇融能讀懂劉秀的心思,他知道劉秀最想要什麼——安全!

東漢政權的構成以豪強勢力爲基礎,皇權與豪強勢力之間,存在相互支撐和掣肘兩方面關係,所以,劉秀對他們既要利用又要提防。豪強勢力像老虎,只有調虎離山,纔不至於對皇權構成本質性威脅,否則早晚出事,比如當年漁陽太守彭寵謀反、真定王劉楊謀反。

即便忠心如上谷太守耿況,也被劉秀以北方苦寒爲名義,調回洛陽養起來,遠離了家族發跡之地,來到新環境的耿氏家族威脅不再,因而耿氏一族累世十九侯!

從弼馬溫到雲臺三十二將之一,揭祕竇融傳奇的一生 第3張

竇融讀通了劉秀的心思,他主動選擇了交出河西兵權,對一個自斷虎爪,且長期以來忠心耿耿的部下,劉秀除了感動還能怎樣?

知進退:看得透朝政格局,避開利益陷阱劉秀給了竇融至高的榮寵,一入朝就是大司空。不過,竇融表現得非常矯情,多次找劉秀,或者託人帶話,要求辭職辭封,劉秀被弄得四處躲藏,拒而不見。

有人因此認爲竇融狡猾,對劉秀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不過,劉秀是個聰明人,假如竇融耍僞逃不過他的眼睛。劉秀不光沒有接受竇融的請求,後來還任命他爲衛尉兼將作大匠,不光有榮譽,還有實權。

衛尉的職責負責皇宮宿衛,只有皇帝的親信纔有資格擔任,竇融擔任衛尉十幾年,可見劉秀對他的信任不減。劉秀對竇融的信任,還體現在雙方結親,他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孫女,分別嫁給了竇氏子弟。

從劉秀的反饋,明顯看出竇融的退,絕不是故作姿態。他曾經誠懇地表達了請辭的原因,他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不成器,守不住超越本分的榮華富貴。多年後的結局,驗證了竇融當初的英明,他的兒孫們,四人死於獄中!

其實竇融還一句沒有說出口的理由:朝政鬥爭複雜,他作爲後來居上者,內心恐懼。竇融加入劉秀陣營相對較晚,到洛陽任職已經是建武十三年之後的事,他在洛陽雖然有龍寵護佑,但是在政治圈內孤立無援。

本來竇融就是一位精於取捨之道,懂得進退的人,一生小心翼翼走過來,他犯不着再冒險追求權勢與富貴,退就是最好的自保手段,竇融的人生智慧不是一般的高!

以上五大法寶,充分顯示了竇融德、才、能具備,他的成功絕不是靠運氣,靠投機,而是他的人格使然。

“徼功趣勢”之徒?范曄何以對竇融橫加指責

不過,在《後漢書》中,竇融卻被范曄認爲是邀功請賞,趨炎附勢之徒:

“竇融始以豪俠爲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此則徼功趣勢之士也。”

意思說竇融趕上好時候,從微賤到尊貴,不過靠的是趨炎附勢、邀功請賞而已!很顯然,范曄的這個思想,受孔子影響: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在范曄的眼中,身處新朝、更始這樣的無道社會,竇融逆勢而行,竊取富貴,反而在迴歸東漢後,多次請求隱退,手段一定不光彩。所以,范曄不顧事實,說竇融“經國之術無足多談”(治國才能不值得一提)。

很明顯,范曄犯了幾個錯誤:

其一,孔子的說法只是一般規律,而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其二,孔子的說法存在一定的消極因素。面對無道社會人人都逃避,歷史怎麼進步?即使有道社會,個人也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豈能人人一個模子?

其三,檢驗一個人成功與否,除了個人得失,更要看他的社會價值。竇融的行爲,無疑對社會是有巨大貢獻的。

誠然,竇融靠自己的生存智慧,獲得了個人的大利,但是他確保河西的穩定繁榮,客觀上保證了東漢帝國局部範圍內的百姓安寧,這難道不是大義?

范曄的指責太離奇,竇融值得後人尊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