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盤點歷史上那些功勞並不大,但被擡高身價的著名大臣

盤點歷史上那些功勞並不大,但被擡高身價的著名大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徐階。

那麼有沒有功勞並不大,卻被擡高身價,造成後人誤解的歷史名人呢?

當然是有的,而且還有挺多的,可見古時候人們的三觀也有極大偏差,因爲這兩位名人,他們的所作所爲如果換到當下,估計就是萬劫不復的結局了。

盤點歷史上那些功勞並不大,但被擡高身價的著名大臣

一、精通權術的徐階

徐階對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百姓而言,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據說,徐階剛滿週歲的時候,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裏,被救上來整整昏迷了三日,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居然還能夠完好無損,接着5歲的時候,和他父親上山,走着走着就掉到了山崖下,他的老父親當下以爲:完了,這孩子算沒了。

沒想到的是,徐階的衣服掛在崖邊的樹枝上撿回一命,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老話在徐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徐階後來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謂風光無限。

而且世人對徐階懲治大貪官嚴嵩稱讚有加,留下了世代相傳的美名,但是,事實上的徐階真的如此大無畏,如此坦然嗎?

其實,早年的徐階爲了權勢,完全臣服於嚴嵩之下,對嚴嵩如此巴結的徐階,無人能想象出二十年之後,他居然會對嚴嵩釜底抽薪。

嚴嵩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貪官,並且十分兇殘,生性多疑,對於不服從自己的同僚他會痛下殺手,比如,他殺了夏言,這個人對於徐階而言非常重要。

夏言對於徐階來說是亦師亦友,官場上也多虧夏言提拔才能夠順風順水,徐階本來就是站隊夏言,嚴嵩殺了夏言,徐階能好過嗎?

盤點歷史上那些功勞並不大,但被擡高身價的著名大臣 第2張

幾乎所有官員都認爲徐階小命不保的時候,徐階主動委曲求全,完全歸順於嚴嵩,嚴嵩自然就放鬆了警惕,便給徐階翻身提供了有利時間。

二十年後,當滿朝官員大部分不是自己的學生,就是自己的戰友時,徐階一語中的,直接殺向嚴嵩的命門,就這樣將嚴嵩輕輕鬆鬆斬落馬下。

而嚴嵩當時惡名昭彰,徐階的這個舉措自然博得天下百姓的青睞,一時風頭無兩。可是這位風光的徐階真的就這樣值得人們尊敬嗎?

且不說拜倒在嚴嵩腳下那二十年,要處處巴結逢迎嚴嵩,徐階的錢財從來哪裏來,就看當了宰相的徐階,對於明朝真的有那麼多貢獻嗎?

嘉靖在位時,朝政由徐階把持,徐階表面上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他都讓自己的兒子暗地裏做一些貪污的事情。據史料記載,徐階家裏能查得到的田地就有幾十萬頃,光是收地租就夠徐家人忙碌一年了。

而徐階雖然在朝廷明面上說不貪,可是他的行爲進一步導致明朝官場的腐朽。當時徐階最喜歡開課講學,而講的內容卻已不再清明,只是好大喜功的一種表現而已,藉着這個機會毫無愧意的接受底下人的奉承,導致當時的朝廷都是一股子好大喜功,喜歡吹牛的風氣,上下腐敗貪污成了公開的祕密。

明朝在徐階的影響下財政收入也大大減少,人們想不到,送走嚴嵩又迎來了一位貪官。一直到隆慶皇帝登基,海瑞上臺,開始抓住徐階兩個兒子貪污大批農田的事實,再加上高拱暗地裏搞鬼。

最後,徐階爲了保住自己的名聲趕緊提出退休,隆慶皇帝巴不得這位老夫子趕緊離開,順水推舟讓他回了老家,到這,徐階的糊塗生涯才得以告終。

但是由於他在位時間長,將自己拉下嚴嵩的事蹟又經過深刻描繪,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只記住了徐階的功勞,而沒有注意到他貪污的實際行爲,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誤會。

二、愛吵架的司馬光

《資治通鑑》確實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其文化價值到現在依然值得人們學習,所以,司馬光名垂千古。可是因爲這一身名氣而當上宰相的司馬光,事實上並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文人的偏執讓司馬光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並沒有留下多少好口碑,這和徐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有優秀髮光的一面,但是作爲謀略家卻是極不稱職的。

當時宋神宗極力倡導變法,王安石也是在這個時候因爲提出變法,獲得宋神宗的關注,兩個人的想法不謀而合,開始了艱辛而充滿希望的變革。

特別是“青苗助役”,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符合宋朝當時的情況,也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可是這個變法剛剛提出,最先反對聲音最大的就是司馬光。

司馬光從來沒有去考量過變法的得失,甚至沒有去分析民生朝局是否真的需要變法,反正就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一提出來他就開始唱反調,甚至對這宋神宗也是一陣痛罵。

面對這位有才有地位有號召力的大臣,宋神宗也是束手無策。之後宋神宗離世,司馬光由太后支持重返朝廷政治權力中心,開始對變法的大臣進行打壓,包括王安石、蘇軾等人都被流放、貶謫。

原本很有前景的變法無疾而終,導致宋朝的兵力、財力降到了低點,甚至爲了安撫西夏將土地都讓了出去。宋朝最後窮得叮噹響,而司馬光卻在死後風風光光被葬,還擁有各種足以讓門楣風光幾千年的封號,這個歷史誤會也是千年難改的,功不蓋過,所以有時候大家眼睛看到的並不全部都是真的,我們還要去深入挖掘瞭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