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魏忠賢和崇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梁啓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侂冑,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

自古以來,有忠臣便有奸臣,這段史料中所舉之人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佞相。縱觀有明一朝,太監干政,宦官亂朝現象尤爲嚴重。而魏忠賢更是個中“翹楚”,此人被稱爲是斷送了大明王朝國運的罪魁禍首。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魏忠賢乃是天啓時期的司禮秉筆太監,雖是太監出身,但卻極受寵信,彼時魏忠賢權傾朝野,被稱爲“九千歲”。若是沒有後來的崇禎帝,魏忠賢的名聲將不遠於此。那麼這樣一個勢力極大、城府極深的人物,彼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是爲何能夠在登基之初就將其拔除的呢?

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

一個人的性格對人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魏忠賢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與他的性格有關的。事實上,縱觀魏忠賢的出身、經歷和能力,他並不如歷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

他的上位更像是憑藉運氣得來的,彼時的光宗皇帝無心朝政,魏忠賢的上位過程才如此順利。

並且,魏忠賢雖然陰謀詭計不少,但是他卻少了狡詐,這不是一個褒義詞,但這確實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該有的。諸如赫赫有名的梟雄曹操,曹操其人,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詐,也正是狡詐,他能夠犯天下之大不韙,將東漢皇帝的位子奪了下來。

而魏忠賢卻恰恰相反,他雖然佔據優勢,但是卻沒有爲自己長遠的謀劃。最終被崇禎帝給反攻了下來。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第2張

再者,魏忠賢生性較爲懦弱,這一點從魏忠賢屢次面對崇禎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有一次,魏忠賢因有人彈劾他而被傳到宮中,但面對別人的彈劾,魏忠賢沒有爲自己辯解,而且畏畏縮縮的,傾向於打感情牌。從這裏可見,魏忠賢對於皇帝、皇權是從心裏畏懼的,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樣去篡位了。

性格之所以能夠決定人生,是因爲性格驅使了一個人的所作所爲。魏忠賢雖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他卻懼怕皇權,並沒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衆所周知,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時起,便對太監的權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

魏忠賢及其黨羽手中所掌控的軍隊是很少的,這是由於明朝的祖制所決定的。但祖制卻難爲有心之人,魏忠賢能夠把控朝政,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權,並非不可能。或是制度使然,又或是性格緣故。

總之,魏忠賢手中沒有兵權是事實。一個沒有兵權的太監,即便真的權勢滔天,又如何能夠奪位呢?收拾起來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二、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必然結果

正如上文提到的,明朝的祖制是註定讓太監無法擁有太大的權力的,正是明朝的體制,爲崇禎帝輕而易舉地拔除魏忠賢起了最根本的作用。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第3張

明朝之制始創於明太祖朱元璋,彼時,朱元璋爲解決所有一切可以制約皇權的方面都做了改變,其目的便是防止過往朝代臣子權力威脅皇權的情況出現。

朱元璋先是藉口胡惟庸案撤銷了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明成祖時,爲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形內閣制度形成,皇帝能夠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在軍事方面,朱元璋又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分管兵權,讓其相互牽制,此外還創立了衛所制度。

這些做法都大大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明朝的皇權專制幾乎躍居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峯。

皇權的極度集中,正是崇禎帝手中最大的底牌。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方面,都是切切實實的掌控在皇帝手中的,即便魏忠賢能夠一時把控朝政,但終究是改變不了皇權集中的政治體制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在明一朝實則是非常適用的。因爲再有威望或是再有勢力的朝臣,也依舊能夠被否決。諸如明朝赫赫有名的首輔嚴嵩,他擔任了明朝的首輔十幾年,其黨羽遍天下,但嘉靖皇帝依舊靠一句話便將其廢除了。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第4張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皇權掌握在其手中,而皇權的震懾力是極大的。明朝太監的權力也不過是依附於皇權而生的罷了,是徹徹底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延伸。皇帝爲了統治能夠給予太監權力,也就意味着皇帝是可以隨時收走這些權力的。

因而,崇禎能夠輕易就對上老謀深算的魏忠賢,並且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這是歸根於明朝的政治體制。諸如魏忠賢這般權傾朝野的太監,在真正威脅皇權之時,其悲慘下場也是無法例外的。

三、內部矛盾凸顯,官員倒戈

當然,皇權集中的政治體制確實是保證皇帝拿下魏忠賢的根源,但前提是崇禎帝已經真正掌控了皇權。在魏忠賢當政之時,一個剛剛17歲的少年天子如何能夠那麼快牢牢把控皇權呢?答案是否定句。也就是說,彼時的崇禎帝並非是靠着皇權體制的絕對威嚴來拿下魏忠賢的。

故而,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魏忠賢的勢力並非是真的根深蒂固,而是有處可擊。魏忠賢的黨羽雖然衆多,但是卻算不上忠心耿耿。因爲在這些人發現崇禎帝有意要對魏忠賢進行清算的時候,他們便紛紛遠離,更有甚者還收集了魏忠賢的罪狀,想要將其舉報。

在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兵部尚書崔呈秀,被崇禎帝革職之後,朝中的局勢才真正發生了變化。衆多官員見局勢大變,於是將攻擊的矛頭直指魏忠賢。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第5張

天啓四年(1624年),楊漣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這是首次有人如此公開地彈劾魏忠賢。加上崇禎帝更加明顯的釋放出來,要徹底打擊魏忠賢的信號之後,討伐魏閹黨的奏章頓時增加。一時間,魏忠賢從位高權重的“九千歲”變成了人人討伐的奸臣。

魏忠賢昔日被人多加讚頌的時光不復存在,一夕之間成了被朝野上下所打擊的對象。最終,崇禎帝對魏忠賢進行了“總清算”,魏忠賢的時代終於落下。

小結

縱觀一代權臣的人生起落,魏忠賢的最終結局——自縊而死,確實令人唏噓不已。事實上,魏忠賢的結局是早已註定的了,身爲一個權傾朝野的政治人物,樹大招風是必然的,而威脅到皇權的結局也是必然的。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權臣數不勝數,但又有多少人是能夠以圓滿局面落幕的呢?少之又少。皇權是專制的,是容不得有人能夠威脅覬覦的,縱然無心,但鋒芒畢露、德不配位便是原罪,唯有能夠隱其鋒芒,做好本分,方能得其不錯之果。

事實上,魏忠賢雖然是奸臣小人的代名詞,但是他的能力卻是值得認可的。在他掌管朝政期間,既沒有明朝國內的叛亂,也沒有外部敵人的進攻,而在其下臺之後,明朝形勢急轉直下,內憂外患叢生。可見魏忠賢的能力還是不錯的,爲明朝守得了一時之安。

魏忠賢權傾朝野 崇禎一個17歲的孩子是怎麼除掉他的 第6張

魏忠賢個人的命運關乎不僅是他自己,也關乎着影響明朝生死的黨派之爭。明朝的黨爭是從嘉靖朝開始的,天啓年間更是迎來了黨爭的巔峯時期。天啓年間,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爆發了和東林黨之間的鬥爭,最終閹黨獲勝,而東林黨慘敗。

到崇禎年間,隨着魏忠賢的下臺,東林黨成功翻身。但是東林黨卻是明朝改革最重要的抵抗力量,也阻止了明朝實力的發展,若是說黨爭、東林黨是明朝亡國的重要原因並不爲過。

參考資料:《李文忠公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