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七言聖手”王昌齡,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

“七言聖手”王昌齡,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王昌齡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一個鼎盛的時代,是文化、經濟、軍事等全面爆發發展的時代,唐朝的文化以詩爲盛,其高度讓後人望其項背,其中,擅長七絕詩的李白和王昌齡,他們的作品常被後人吟誦。不過,和李白不同,王昌齡本人的存在感似乎很弱,大家知道他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但是,卻很少有人瞭解他的生平。

“七言聖手”王昌齡,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

王昌齡是哪裏人?

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在《舊唐書》裏他是京兆人,大概是因爲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在《新唐書》裏他是江寧人,在《唐才子傳》裏他又成了太原人,籍貫地的混亂也許和他後來的結局有關,或者和當時唐朝開始步入衰退有關。

他的作品以邊塞詩爲主,也會寫閨怨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兩句氣勢豪邁的詩句,時常被後人引用,用來明示心中報效的決心。這就是王昌齡邊塞詩的風格,乾脆又極富想象力,磅礴又情緒內斂,所以,他得了一個名號“七言聖手”。

王昌齡的家境很差,小時候以種田爲生,不過,他就是喜歡文學創作,於是,很是苦心鑽研,慢慢的便開始在詩歌上展露才華。公元720年,23歲的他去了嵩山,他在那學習了三年,這爲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期間他收穫頗多,於是,就想謀取更大的發展。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二首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後來,她陸續去了河東幷州、潞州、河隴、玉門關,他來到了邊塞,於是,開始了他的邊塞詩創作。到了公元726年,王昌齡覺得自己該務正業了,於是,來到京兆(長安,現西安)。還算不錯,他於第二年進士及第,這一年他30歲,有了一份工作,祕書省校書郎。

他的才學讓他很快脫穎而出,後來,升任博學宏辭,沒多久成了汜水縣尉。王昌齡朝中並沒有什麼靠山,自然會受到些排擠,在皇家工作,若是不能得到皇帝青睞,一點小事都會處罰很重。

王昌齡後來就被貶官了,去了嶺南。

現在大家覺得嶺南一帶真好,地方物產豐富不說,經濟還發達。在唐朝,這地方就被京兆人認爲是荒蠻之地,皇帝一不高興時,就將官員放在這裏好好反思。雖然,王昌齡後來又跑到江寧上任,但就是一直未能再回京兆,他的這段工作經歷,其實,並沒有給他的履歷加分,倒是讓他認識了很多同期的文人。

如:李白、王維還有岑參等,他們在一起就會討論如何更好創作,所以,王昌齡倒是在個人創作上有了更大提升。據記載,王昌齡是在龍標爲官時認識李白的,事實上,他也是被貶到那的。李白爲人倒也痛快,立馬寫了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安慰他。

場上有幾人是一帆風順的,升升降降有時真的全憑皇帝高興,要不就是換皇帝了,想起老臣的好來,就將人給招呼回來了。王昌齡的仕途就是這樣,二十來年的時間裏,官職就是這麼晃來晃去,不過,朋友倒是很多。

“七言聖手”王昌齡,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公元755年,發生一件影響唐朝命運走向的大事,安史之亂。那時天下是真的亂,皇帝都躲到四川了,百姓也是四下逃竄,就爲了躲避戰爭。王昌齡這時也冒出個想法,他也要逃。他可是有官職在身,龍標尉,再說唐朝還在,只不過是換了個皇帝罷了,他這麼一逃,不就是違反律令的麼。

王昌齡不這麼想,他覺得天下都亂成這樣,誰還有閒功夫來管他,於是,就真的跑了。他去哪了?他最後是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了。這位刺史爲何要殺他?史學界的定論是“妒才”。這其中,應是有比較複雜的因素,當時天下混亂,他私自“出逃”,極易讓人懷疑他的動機。

有人分析他爲何會有這樣的決定,應是和他的好友李白有關。當時的李白在永王軍中,而永王正招納天下賢士,他的經行路線,很容易讓人誤解他會去投奔永王。雖說,他的官職不大,但是,他本人的聲名卻是在外,想隱匿自己的行蹤還真有點難。

王昌齡就這樣讓人給殺害了,天下人自然羣起而攻之,那位刺史最終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只是,這事多少讓人唏噓,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由於遭人“嫉恨”就慘遭殺害,這多少能看出當時官場爭鬥的兇險指數。只是,在當時除了仕途,還能有多少途徑讓這些文人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王昌齡一生創作將近200首詩作,留下來的有181首。在他爲數不多的詩作中,送別詩有五十二首,佔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絕七十四首佔盛唐的絕句的六分之一。

有《王昌齡集》留世,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