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爲什麼說漢惠帝劉盈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

揭祕:爲什麼說漢惠帝劉盈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漢惠帝劉盈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爲什麼說漢惠帝劉盈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反而說他是一位英主呢?

第一,從漢初保易太子之爭看劉盈,表明他是一位富有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史載其“仁弱”,“日飲爲淫樂,不聽政”是實不足信的。根據《留侯世家》記載,漢帝國建立後,高祖劉邦曾有三次明確換太子想法:第一次是漢剛建立,劉邦寵幸戚夫人得生趙王劉如意,認爲孝惠爲人仁弱,“不類我”而常欲廢太子立如意,因爲“如意類我”,戚姬恃寵又常在劉邦旁邊吹枕邊風,導致“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第二次是在英布造反時,劉邦希望太子去平叛,意欲支開太子而立劉如意;第三次漢十二年高祖病篤,常思廢太子。

從這些記載看,劉邦易太子並非一時腦熱,而是經過長期而深思的結果。然而,劉邦數次意欲太子,卻都遭到羣臣的激烈反對:“大臣固爭之”,“大臣多諫爭”。例如趙王的相國周昌就間卻反對立趙王如意爲太子,他爲人口吃,聽劉邦要立如意爲太子,盛怒而出口直接懟漢高祖劉邦:“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謀聖張良則獻策呂后延請商山四皓出山輔助太子,並在高帝“疾益甚,愈欲易太子”時“諫”,且在高帝“不聽”的情勢下乾脆“因疾不視事”以示抗議。叔孫通更是上演了場爲保太子而“死爭”的大戲:“陛下必欲廢通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污地”,以死相逼劉邦。

揭祕:爲什麼說漢惠帝劉盈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

縱觀劉邦議易太子事件,遭到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對,大多數開國功臣,包括張良、蕭何、叔孫通、曹參、陳平、周勃等人。這就有意思了:呂后陰險毒辣,人人懼怕,巴不得她倒臺,爲何會幫她保住兒子劉盈太子之位?同時,劉盈“仁弱”,爲何朝中大臣會冒着被劉邦殺頭的生命危險而願意幫一個懦弱無能的太子保住名位?因此,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惠帝爲何會獲得朝臣一致擁戴?

叔孫通曾直言說過: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商山四皓也說過:“竊聞太子爲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爲太子死者”。縱橫國史認爲這就是答案。而且“天下皆聞之”絕非讚美之詞,而是劉盈的實際,他仁孝、恭敬愛人,其人格魅力深得“天下”人心。這恰恰與劉邦“輕士善罵”而導致四皓“恐而亡匿”形成鮮明對比,更折射出劉盈超出其父的人格魅力。因此,劉邦纔會向戚夫人指着商山四皓遠去的背影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此後劉邦再無“易太子志矣”。

此外,劉盈能在英明神武的劉邦眼皮底下集聚自己的勢力形成羽翼,除了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外,也側面說明他肯定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才幹的人,否則焉能做到?因此,從漢初保易太子之爭看惠帝劉盈,表明他是一位富有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史載其“仁弱”,“日飲爲淫樂,不聽政”是實不足信的。

第二,從登帝位後劉盈的政績看,他實在也是一位英主。我們知道,西漢初年直至漢武帝獨尊儒術止,都是實行黃老之術,無爲而治,漢惠帝執政期間同樣如此施行。丞相曹參曾問惠帝他自己比漢高祖誰更“聖武”?自己(曹參)與蕭何誰更賢能?雙方達成了皆不如的正確認識,因此“曹隨蕭規”,致惠帝時期“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惠帝時期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與惠帝的施政方略方針及其舉措是分不開的,儘管我們前文說史書關於惠帝之記載多有不提,但我們仍然能從少許的記載中縷析出其爲政舉措。

揭祕:爲什麼說漢惠帝劉盈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 第2張

一方面,惠帝施行仁政,下令“復十五稅一”,減輕農民負擔,還“省法令妨民者”,除去苛法,算是文景時減免刑罰的先聲。另一方面,惠帝還發展商業,先是“弛商賈之律”,廢除抑商之法,改變賤商政策,還開市“起長安西市”,這些都是日後先成爲全國商業中心的重要基礎。惠帝還施行其他政策,如令女子在15到30歲之間要嫁掉,否則就要收稅:“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這一政策是很符合經過秦末漢初大規模戰爭後人口銳減急需繁衍生息的時代背景需要的;又如修築長安城城牆工程,有利於防衛與穩固;再入他與邊疆少數民族的羈縻政策,即與匈奴和親“以宗室女爲公主,嫁匈奴單于”,對百越地區封王,使南越武王趙佗“稱臣奉貢”。惠帝還拋棄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除挾書律”,以利於西漢文化的繁榮發展。

因此,從惠帝執政時的施行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政績看,其也算得上是一位見識卓越的君主,應該是一位英主纔對,他德才兼備,既善良又剛毅正直,如他看見自己的母親把戚夫人整成“人彘”時竟直接指責其母不是人,認爲自己沒有臉面面對天下而執政爲帝;同時,惠帝還勤政愛民,有主見又能接受勸諫,如曹參的建議。然而,由於《史記》中記載他“垂拱”,由高後(呂后)女主稱制,班固在《漢書》中單列的《惠帝本紀》也記載“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致使人們多數認爲惠帝時期的政績,皆手出呂后。實際上,如果有人對比過惠帝的施政與呂后施政的不同,就會發現惠帝的政績還是他自己的,而呂后有些還是根據惠帝遺策而實行的。如呂后所言“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未決而崩,今除之”。

縱觀上述,西漢被低估的皇帝劉盈:並非劉邦口中的仁弱,實爲德才兼備的人物,也算得上一位“英主”。班固就曾評贊惠帝“內修親親,外禮宰相”,能夠從諫如流“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悅”,認爲他是一位“寬仁之主”,指出他因遭呂太后而有損名聲政績:“遭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大家認爲呢?一起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