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迎接朱棣大軍入城的李景隆,最後下場是什麼?

迎接朱棣大軍入城的李景隆,最後下場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李景隆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李景隆,出身名門,是明朝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身份、地位是無比的崇高。他的父親曹國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祖母曹國長公主是朱元璋的二姐。

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明初開國功臣,自朱元璋起兵時,就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戰元廷,擊陳友諒,敗張士誠,徵北元,是戰功赫赫。朱元璋繪製功臣畫像,掛於功臣廟時,位次第三,配享正殿,死後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賜葬鐘山。其地位僅次於中山武寧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高於寧河武順王鄧愈、東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

迎接朱棣大軍入城的李景隆,最後下場是什麼?

按理說,出身於名將之家的李景隆,在明初一代名將李文忠的教導下,他的能力定然也不會弱到哪去,所謂“虎父無犬子”!老爸這麼厲害,兒子能弱到哪去呢?

可是,事實上卻事與願違。

與他父親李文忠相比,在軍事上,李景隆就是草包一個,是毫無能力可言。彼時,靖難之役時,朱棣一聽前來討伐他的建文軍統兵大將士李景隆,與身邊衆將是大笑道:“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說李景隆就是一個紈絝子弟,素不知兵,缺少謀略還驕傲自大,外表看起來兇猛其實沒什麼勇氣。

不得不說,朱棣的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靖難之役,李景隆的表現,完全就是草包,是毫無軍事能力可言!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剛剛被任命爲建文軍前線統帥的李景隆,至山東德州時,就立刻將前線所有的建文軍集中在一地,共計50萬,進抵河間駐紮。此時,朱棣見李景隆居然盲目的就將前線的所有軍隊集中在一塊,意欲與他決一死戰,他是大笑不已。要知道,彼時建文軍剛剛打了一場敗戰,是軍心盡喪,且軍糧、物資奇缺,這時初掌大軍的李景隆最應該做的是整兵休整。

可是,愚蠢的李景隆,他居然在軍心還未恢復,軍糧、物資還未到位之時,就突兀的將前線軍隊全部集中在一起,妄圖與朱棣決一死戰,這完全就是在自尋死路。

《孫子兵法》有云,兵法有六敗:

故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話說,遇戰事時,作戰軍隊有六種必敗的情況,即走、馳、陷、崩、亂、北。力量強弱相等,而妄圖以一擊十曰“走”;兵卒強橫,而軍官軟弱曰“馳”;軍官蠻橫,兵卒孺弱曰“陷”;主將不能服衆,偏將拒不服從軍令,擅自行動,將帥不和曰“崩”;將帥儒弱不嚴,管教不明,兵卒沒有規矩,不聽將領曰“亂”;將帥不能判斷敵情,用劣勢的兵力去對付優勢的敵人,用弱兵去打強敵曰“北”。凡有這六種情況,其軍隊必敗無疑。

當時,這六敗,李景隆是犯了走、陷、崩、亂、北等五敗。首先是“走”,建文軍多是南方人,對於北方霜雪氣候是很不適應,再加上糧草不足,禦寒物資又沒有及時送到,建文軍在北方是多有凍死現象,因此建文軍數量雖多,朱棣軍數量雖少,可是在天氣的干擾下,兩軍力量是相當的,李景隆妄圖以一擊十,這根本不可能。

迎接朱棣大軍入城的李景隆,最後下場是什麼? 第2張

其次是“陷”,李景隆所集結的軍隊多數都是剛經歷過敗戰的,軍心早已是盡失,已是烏合之衆,是一觸即潰。接着是“崩”,李景隆只是一個紈絝子弟,他能當統帥,不是因爲戰功,而是因爲身份,因此底下的將士多有不服者,如此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

再是“亂”,李景隆這人驕傲自大,是求勝心切,剛愎自用,可是他又沒本事取勝,是智信不足,仁勇俱無,因此根本就無法約束手下將領,整個建文軍盡是烏合之衆,絲毫不團結。最後是“北”,在如此昏庸無能的李景隆的帶領下,是軍心動盪,人心不齊,你說建文軍豈能打的過上下一心的朱棣軍呢?

李景隆兵犯五敗。這也難怪,當朱棣得知李景隆的部署後,是大笑不已,因爲在朱棣眼裏,李景隆必敗無疑。

正如蔡東藩所說:“ 南北戰事,一誤於李景隆,再誤於盛庸,白溝河之戰,燕王矢盡劍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軍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殺回,轉致敗潰,是景隆之咎,固無可辭”,靖難之役,朱棣能夠在建文百萬大軍的追擊堵截下,一步一步做大,就是因李景隆的無能,若不是素不知兵的李景隆的統兵無能,朱棣豈能做大?李景隆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最終讓朱棣攻破南京,登基爲皇。

更爲可惡的是,建文帝如此相信李景隆,即使他被朱棣打的潰不成軍,建文也沒有想過要殺他,依舊重用他,讓他掌兵。可是,就算這樣,李景隆卻是沒有絲毫的報恩之心,他非但沒有以死報建文器重之恩,最終還出賣了建文帝,成爲壓死建文最後一根稻草。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不久,即兵至金川門。此時,李景隆見朱棣已兵臨城下,他不但不思抵抗,反而是聯同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致使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終。只能說,李景隆不但是草包一個,還是一個忘恩負義的草包。

當然,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朱棣登基後,最初因念及李景隆有“默相事機之功”,所以是賜予他無上的榮華富貴,先是授他爲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同時每當朝廷議大事時,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

但是,朱棣本就看不上李景隆,更何況李景隆還是出賣主子換得現如今高位的降臣,最初給他高位,只是爲了安撫建文舊臣和那些朝廷勳貴。因此,一旦朱棣將天下穩固後,李景隆自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藉口建文年間李景隆曾“至邸受賂”,下旨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勳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閒在家。不久,又藉口李景隆在家中有謀逆之舉,下旨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自此,李景隆是終生不能出家中一步,直至永樂末年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