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爲何對楊延和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在大禮儀之爭中做了什麼?

歷史上爲何對楊延和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在大禮儀之爭中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楊廷和的故事。

楊廷和(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楊廷和自幼聰慧,12歲鄉試中舉,19歲中進士。弘治年間他曾陪皇太子讀書,後又參與纂修《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明武宗正德七年內閣首輔李東陽退休後,楊廷和遂爲首輔。

歷史上爲何對楊延和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在大禮儀之爭中做了什麼?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病死,由於武宗沒有繼承人,所以皇位繼承問題凸顯出來。在這個皇位空缺的時刻,內閣首輔楊廷和運籌謀劃,依據宗法禮制原則,按照《皇明祖訓》選定新的皇位繼承人,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皇位繼承人確定後,楊廷和用計除掉了武宗寵信的佞幸江彬,徹底消除了明廷的政治隱患,爲皇位的順利接替提供了保證。隨後,楊廷和主持起草了明世宗的即位詔,改元更化,清除武宗弊政,振奮人心。此詔令涉及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邊防等方面,得到了官民一致的讚譽。世宗即位後,隨即命令禮部討論其父興獻王主祀稱號,以楊廷和爲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先例,要求以明孝宗爲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明世宗堅決不接受此提議,由此開始了長達3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在大禮議中,楊廷和的主張被一步步地否定。從楊廷和要求世宗稱其父興獻王爲“皇叔考”到改稱“興獻帝”,從稱興獻帝到改稱“本生父”,從稱本生父到改稱“本生皇考”,從稱本生皇考到改稱“恭穆獻皇帝”,纔算基本完成了廷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楊廷和與世宗的關係迅速惡化,其政治影響也急劇減弱。對世宗來說,要想完全掌握權力,必須獲得政治上的獨立性,擺脫舊貴族舊官僚的干涉。對楊廷和而言,他想擴張閣權,但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閣權能否擴張主要取決於皇帝的容許程度,這時實際上並不具備閣權擴張的條件。楊廷和不僅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反而逆潮流而動,所以失敗是其最終的結局。

歷史上爲何對楊延和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在大禮儀之爭中做了什麼? 第2張

歷史上對楊廷和此人評價不一,大多肯定其在皇位空缺時表現出的勇挑大任精神,而否定其在大禮議之爭中表現出的咄咄逼人姿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