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構禪位的原因是什麼?宋高宗趙構在禪位後做了哪些事?

趙構禪位的原因是什麼?宋高宗趙構在禪位後做了哪些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爲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爲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構禪位的原因是什麼?宋高宗趙構在禪位後做了哪些事?

在宋高宗的禪讓詔書,他直門地解釋退位的原因是“思欲釋去重負以介壽臧”。作爲已經執政36年的趙構來說,皇帝之位來得特別容易,也特別出乎意料。他沒有想到爲了接受這筆“飛來橫財”,自己30多年來要日日憂慮,疲於萬機,宵旰靡怠,在北方金人和朝野臣丁的注視下不敢有絲毫倦懈。宣佈解去重擔後,趙構默默對父兄說:“父親、哥哥,我把皇位重新交給列祖列宗了。”

6月11日,禪讓典禮一結束,太上皇趙構隨即起駕前往德壽宮,沒有絲毫的留戀。趙構開始了退休生活。

趙構在位的時候就開始大規模地營造退位之後的安樂窩。那是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它就是南起望仙橋直街,北至佑聖觀路,西臨中河,東括吉祥巷、織造馬弄的“德壽宮”。德壽宮是在原宰相秦檜的府邸基礎上營造的,佔地超過17萬平方米。

整座宮殿坐北朝南,佈局仿照皇城,有德壽殿、後殿、靈芝殿、射廳、寢殿、食殿等十餘座殿院,還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金魚家池、巨型太湖石假山“飛來峯”等大量園林景觀。亭臺樓榭的精美程度比臨安皇城有過之無不及。

對於這座美輪美奐的宮殿,任何文字描敘都是蒼白的。要體會德壽宮的美麗,我們要閉上眼睛,想象中國古代盛行的寫意山水畫,將自己融入那一幅幅名作之中。那種感覺就是宋朝人置身德壽宮中的感覺。

文人們描述這個錢塘江邊西子湖畔的精美宏大工程是“一色樓臺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

即位的宋孝宗爲表孝敬,將德壽宮一再擴建。德壽宮規模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成爲了與皇宮並列的“北內”或“北宮”。

在德壽宮中,趙構開始醉心書畫,吟詩作樂。

趙構的書法原本與父兄兩人沒法相比,退休後他花了大量時間來練字、揣摩字帖。漸漸的,他的書法精湛、筆法端雅淳厚、涵泳雋秀。

晚年,趙構自謂:“自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衆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

趙構爲了練習書法,需要蒐羅古今名家字帖。上有所好,官員文人們章紛紛進獻書畫作品。

一天,宮人們獻上了一幅宮外獻上來的巨幅圖畫。獻畫的人叫張擇端,畫的名字叫作《清明上河圖》。

趙構突然想起40多年前,他在汴梁聽到過這個畫家和這幅畫的大名。當時張擇端將同樣名字的畫獻給了父親宋徽宗,得到了同樣是畫家的父親的稱讚。可惜汴梁失陷的時候,藏於內府的《清明上河圖》隨着6000件藝術品被金兵掠獲北去了。想必現在張擇端又重新繪製了一幅進獻給自己。

趙構小心地展開畫作,從看到內容的那一刻起,他就被這幅宏偉的寫實作品震驚了。多麼熟悉的汴梁風光啊,那河,那街,那城池,那酒肆,那清明時節的喧囂熱鬧

趙構彷彿回到了40多年前。那時,他還是汴梁城裏的康王爺。他的王府就在主街道邊,他常常經過街道,高興或不高興地參加一個個的活動。趙構彷彿覺得這一切都還是昨天。

如果張擇端在40年前將這幅《清明上河圖》獻給趙構,趙構會興奮異常,跑過去和張擇端稱兄道弟。

但是現在他不會這樣了,他知道張擇端獻畫的目的,又是提醒他不忘復國大業。他厭倦了這樣的提醒。趙構狠狠心,讓宮人將這幅畫退回去,就說太上皇根本就不喜歡這幅畫。

又一天,宮人們獻上宮外正流行的一首詞。那是那個南歸的辛棄疾在登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的《水龍吟》:

“楚人千里清秋,水隨人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仇供恨,玉替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來?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韞英雄淚?”

趙構又一次陷入回憶。他隱約記得自己做皇帝的時候接見過這個辛棄疾。當時年輕的辛棄疾從山東一路過關斬將,率領萬餘人歸降南方。

趙構禪位的原因是什麼?宋高宗趙構在禪位後做了哪些事? 第2張

趙構在寶座上對這個意氣風發,滿口北伐的年輕人褒獎了一番,分配到地方任職。後來他聽說這個年輕人不太合羣,時而爲官,時而罷官,斷斷續續,頻繁調動,也就不去關注他了。想不到,仕途不順的辛棄疾在文學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如今趙構還是不喜歡辛棄疾,更不欣賞他的這首《水龍吟》。他擺擺手讓人把詞給撤下去,又問起張擇端的近況。宮人回答說,張擇端幾天前剛死了。趙構長長嘆了口氣,從此下令禁止再向德壽宮進獻詩詞書畫作品。

趙構想自閉於書畫,與世無爭的做法也沒有成功。五德壽宮中的太上皇越來越老,越來越少活動了。

趙構每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德壽殿的榻上,安靜地看着庭院裏巨大的水車從早到晚地旋轉,緩緩地將清涼的河水舀起,又放下。水車輕輕扭動,河水低聲鳴濺,倒影在庭院中每天固定地移走。趙構覺得生活是如此的安寧,固定,與世無爭。這就是他追求半個多世紀的生活狀態。

晚年趙構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在德壽宮中釀酒品酒。

德壽宮配置了專門的釀酒師,用當時上好的惠山大米配合上等三白泉水釀酒。酒水裝在酒桶裏,泥封后印上“上品”的印記封存在宮中。年老的趙構幾乎一日都離不開德壽宮白釀的酒。

淳熙十一年的一天,趙構和新皇帝孝宗趙奮一起品嚐自制的雪浸白酒。

趙構顯然對雪浸白酒很自豪。孝宗勸諫道:“此物不宜多吃!”

趙構說:“不妨事,吃了反覺涼爽!”

那一夜,80歲的趙構又是一場大醉。每一場大醉都能讓他忘記很多事情。

太上皇趙構和新皇帝趙昚並不是親生父子,而是關係極其疏遠的遠房叔侄。趙構做了太上皇后,趙昚非常孝順。

德壽宮的物質供應充足,太上皇一有什麼要求,趙奮就儘量滿足。每個月,趙昚都起碼過來探望請安四次以上。每逢節日或出遊,趙昚都要恭請宋高宗出席或同行。趙昚對待趙構就像親生兒子對待父親一樣。沒有兒子的趙構在德壽宮安享了天倫之樂。

1167年3月的一天,趙昚帶着皇后、太子一起到德壽宮拜見趙構並賞花。

當日德壽宮小西湖畔鮮花怒放,內侍雜役來回奔忙。趙構子孫三代人先看拋綵球、盪鞦韆,再看百戲表演,然後登上御舟繞堤而行。

趙奮安排數十條小舟,滿載酒食、水果和藝人跟隨在御舟後面,以備太上皇隨時召喚。湖上盡興後,一行人上岸繼續飲酒,欣賞歌舞,直到子孫三代都大醉爲止。這樣的情景在德壽宮經常出現。

老年人喜歡安靜,趙構就喜歡讀讀“消遣文學”,尤其是那些市井雜文和筆記小說。趙昚派專人給太上皇蒐集小說,竟然間接地推動了南宋民間文學的發展。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