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建國後,爲何要大力復興儒學?他有什麼目的嗎?

朱元璋建國後,爲何要大力復興儒學?他有什麼目的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朱元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朱元璋 《示僧》

在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君王,當屬農民皇帝朱元璋莫屬。朱元璋出身貧寒,曾經當過放牛娃,還在寺廟裏當過和尚,在饑荒時期靠化緣活命,受盡欺辱。最終卻他建立了大明王朝,就連他自己,也時常感慨人生命運的無常。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這位農民出身痛恨腐朽的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政改革。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堅決打壓貪官污吏,大肆屠殺功臣,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傑作。朱元璋本身是個農民,沒讀過多少書,他能夠做到這些,完全是依靠他手下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的指點。也可能說不上指點,畢竟不會有哪位讀書人去向朱元璋說讓他廢除丞相,這實在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朱元璋建國後,爲何要大力復興儒學?他有什麼目的嗎?

不過,朱元璋確實在他的洪武時期內,大力復興儒學,尊重讀書人,重用讀書人爲官。可以說是竭盡所能地對這些傳統知識分子進行尊重與照顧。難道是儒學的春天到來了嗎?

很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儒學的春天並沒有到來,朱元璋一系列對讀書人、對儒學的重視尊重,他實質的目的只是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讓天下人都臣服於他而已。

一、復興儒學,尊崇理學,強化國家意識的手段

經歷過宋代之後,幾乎所有的傳統儒家讀書人所必學的科目並就是理學。元朝時期有蒙古人統治中華大地,他們對於詩書禮儀並不重視,甚至曾經一度想過要將所有的漢人全部殺光,從而在漢人的土地上種植牧草用來放羊。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作爲一個特徵鮮明的漢人政府,朱元璋所做的爲萬衆期盼的事情,那邊就是復興儒學。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儒學完全沒有任何上升的通道。因此朱元璋要想獲得當時的讀書詩人的支持,就必須表現出一種對儒學的肯定。

爲了達成一種統一的國家意識,朱元璋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作爲官方主導文化,而理學正好提供給了朱元璋這樣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基礎。

在理學的誕生之時,就有着極爲嚴密的邏輯,理學之中極度強調君主,處處宣揚着君主王權的至高無上,這也自然就讓理學受到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青睞。

而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還面臨着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元朝六十餘年的統治所帶來的一種精神上的認可。雖然元朝的統治不得人心,但是在士大夫們的眼中,元朝仍然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其正統性地位難以撼動。爲此,朱元璋需要一種與元朝不同的文化與之抗衡,從而建立起屬於明朝的國家意識。

對於這樣一種文化不用白不用。於是朱元璋便迅速地確立了理學在明朝的地位,從此明朝的各個階層,不論是生活禮儀還是政治制度,乃至於生活用品,吃穿用度,都有了嚴格的規定。沒有特殊原因,不得輕易變更。如果出現了一絲絲的越軌,極有可能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最爲嚴重的,便是以謀反的罪名被朱元璋處死。

正是在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之下,在明朝的前期,當時的士大夫們,以研修理學爲上,在精神之中保持着一種昂揚向上,能夠懂得最爲基本的禮儀廉恥。喪葬嫁娶,個人升遷都有着明確的規定。整個社會表現出一種空前的有序性與繁榮性,明朝的國家意識,也因爲這種文化的統一,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二、推崇孔子,建立孔廟,尊卑有序觀念的強化

對於傳統農耕社會而言,要想保持其穩定,就必須從上至下建立起一種極爲森嚴的等級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農耕生產的穩定,從而保障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安全。而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學,這是這樣一種尊卑有序秩序的鼓吹者。

朱元璋建國後,爲何要大力復興儒學?他有什麼目的嗎? 第2張

於是,朱元璋便就抓住了孔子這一核心。在洪武二年,朱元璋頒下嚴令,他要求當時明朝的中央最高學府,也就是太學對孔子施以太牢之禮。

根據《禮記》的記載,太牢之禮並不能隨隨便便用在一個人的身上。太牢這種祭祀方式一般都只能用來祭祀傑出的先皇,或者是具備極爲突出貢獻的功臣才行。

不過,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難得到朱元璋這樣一位具有鐵腕手段的皇帝的。朱元璋親自表明了他自己的態度,他向自己的百官和子民解釋道,孔子的道理,正是天地之間萬年不變的大道,對於孔子這樣一位掌握了天地大道的先師聖人,必須施以最爲崇高的尊敬。因此使用太牢之禮,正式向老百姓宣揚孔子的這一貢獻的方法,並沒有任何的不妥,而孔子正是士大夫們所遵從的先師聖人,因此他們也就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表示肯定。

值得特殊說明的是孔子的大道理,朱元璋感興趣的部分並不是他那些仁義禮智信的道理,而是經過漢儒宋儒進行解釋之後的那些有關於華夷秩序,中華文明至上,以及君臣父子之間森嚴等級的內容。朱元璋想要的僅僅只是依靠這些文化理論,來對他的百姓施加最爲嚴密的控制,從而來保證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朱元璋從小便是在貧困中掙扎,他深深的知道上層社會的混亂對於底層民衆來說是怎樣的一種災難。只要整個社會的秩序能夠穩定,那麼農民的生活便能夠得到極大的保障,社會的活力與百姓的生存之間,在朱元璋的眼裏存在着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爲此他便犧牲了整個社會的活力,用來換取千千萬萬的百姓,不再經受像他那樣悲慘的童年。

三、修建學校,鼓勵入學,馴服天下人民的方式

要想對人民施加最爲徹底的控制,那麼最好便是從小開始。而對人民進行從小教育的地方,那便只有學校。

在洪武13年,朱元璋下令,要在天地之間,大規模的新建學校。從而讓儘可能多的人,從小便接觸到儒學禮儀教化,讓他們成爲大明王朝的馴服子民。

爲此,朱元璋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那便是他認爲如果要想很好的治理國家,那就一定要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實行教化,而要對人民實行教化,那就必須以學校作爲開始。這樣一番話,出自朱元璋這樣一位農民皇帝之口,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很快,朱元璋新建學校的政策就得到了中央與地方官員的大力支持,學校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開始新建,舊的學校得到了翻新。從中央到地方,從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剛剛會說話的孩子,都在同一時刻享受着朱元璋的教化。

其實,這樣一種看似是對人民百姓極其有利的活動,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溫柔陷阱

朱元璋建國後,爲何要大力復興儒學?他有什麼目的嗎? 第3張

對於一羣百姓而言,給他們土地耕種,讓他們能夠活命,他們尚且有可能無所事事,擾亂整個社會的秩序。但是一旦讓一羣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讓他們耗盡一生窮盡心血在爭取一些可有可無的名利上面,朱元璋也就順利的實行了對天下知識分子的控制。

小結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推行教化,遵從孔子復興儒學,這一系列操作並不是因爲朱元璋同樣對孔子的理論產生了共鳴。而只是因爲它需要利用儒學,需要利用讀書人來施加他的統治,他需要人民的服從,需要百官的清廉,更需要天下臣民永遠將他朱元璋的子孫視爲皇帝。

所以,朱元璋治下讀書人的春天並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暗無天日的讀書科舉,年輕人的大好年華都浪費在了八股文的訓練之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