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當受到徵召滿心歡喜要來漢中建功立業的曹彰,來到長安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已經沒了,他父親曹操撤出了漢中,這場長達兩年之久的大戰就此結束,曹魏在漢中戰場全面失敗。

漢中的失利,讓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徹底落空,劉備也藉此順利在西川立足,有了建國的資本。此前,曹操擊敗馬超等西北軍閥,趁勢奪取了漢中,此時他本有直接攻擊西川的機會,可曹操沒有這麼做,選擇讓夏侯淵,張郃等人固守漢中,這纔有了這場大戰。

這個階段的曹操已經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人了,隨着年齡的增長,曹操也變得更加保守。

漢中是西部的戰略要地,自打漢末天下大亂,大量的人口遷入漢中,張魯割據漢中的時候,對內採取了德政,漢中變得非常富庶,《三國志》記載:

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幾十萬的人口,再加上發達的農業體系,漢中成爲漢末難得的天府之國。

而無論是出蜀還是入蜀,漢中都是極爲重要的地方,張魯沒有抵抗就投降,讓漢中整體沒有受到什麼破壞。曹操佔據這裏,無疑在對付劉備的戰爭中取得了極大的優勢。

與官渡,赤壁這些大決戰不同,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多,可實際上曹操主力沒有與劉備正面決戰,甚至曹操本人都是後面才進來的。

曹操一向有託大的毛病,這次他又飄了,他低估了劉備的能力,這也難怪,在這之前,劉備還從未在正面大戰役中打敗過曹操。

因此漢中之戰大部分時間,是蜀漢與夏侯淵等人的對抗,可以說漢中之戰從頭到尾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消耗戰。這場戰爭的衝突點就少一些,話題性也沒有赤壁等戰役那麼強。

第一階段

劉備最初制定的戰略非常明確,就是要先切斷漢中與後方的聯繫,進而圍攻,打下這裏。其實還有一種直接的打法,就是直取陽平關,這裏是漢中西面的門戶,《隋書》稱它

“西控川蜀,北通秦隴。”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可陽平關是曹軍重點防禦的地方,夏侯淵親自鎮守,硬打這裏實在不明智,劉備索性就繞開陽平關,走金牛道沿小路直取武都,他一次就派遣了張飛、馬超兩員大將負責這次行動,可見他有多麼重視,劉備此舉真正的意義是陳倉,因爲曹操若要馳援漢中,必然要先到長安。

從長安到漢中有四條道路可選,但最平坦利於運輸行軍的道路就是陳倉,沿着這裏可直奔陽平關。若是能截斷陳倉,等於斷了夏侯淵的後路,可劉備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落空了,事實證明曹魏論實力是壓過劉備的,曹休看破了他的策略,順利打敗了馬、張軍隊。

隨後劉備還不死心,又讓陳式出擊,卻又被徐晃打敗。第一階段劉備落入下風,他的包圍戰略徹底落空,無奈之下,劉備只能親自出軍,來到陽平關與夏侯淵正面對峙,曹劉的第一階段作戰就此結束。

第二階段

陳式的失敗,讓蜀軍無法側翼包抄陽平關,而漢中與關中的聯繫也未被切斷。劉備一方相當被動,但他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劉備了,他的一個妙招,改變了兩邊的局勢,那就是:

“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

劉備的做法是相當冒險的,部隊不僅要穿過100米寬的漢水,還要翻越米倉山,又登上定軍山。可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他只能冒險去打,當時夏侯淵的佈置比較有針對性,他本人在陽平關,張郃在北側的廣石,防止劉備從北面包抄,可他萬萬沒想到,劉備居然從南側繞到了他身後。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之前曹魏軍隊打得都非常順利,他們麾下的諸多將領能力確實強,可夏侯淵並不屬於這一類,定軍山丟失之後,陽平關境地十分危險,他們固守待援,蜀軍就有時間前後合圍,他們奪回定軍山,陽平關又有可能失守。

夏侯淵無奈之下還是與張郃一起去迎擊劉備,從他的這個做法,就能看出夏侯淵這個人不太適合作爲一方的統帥。

麾下有徐晃,張郃這些能打的將領,他卻親自出擊。而更尷尬的是,夏侯淵一路追到定軍山下,自己又貿然分兵,作爲全軍統帥更是親自跑到前線,這讓黃忠抓住機會幹掉了夏侯淵。

夏侯淵之死成爲漢中之戰最大的轉折點,曹軍的反攻徹底崩潰,幸好有郭淮的佈置,漢中的兵力纔沒有徹底搭進去。

曹軍第二階段的作戰已經全面失敗,定軍山在劉備的手裏,陽平關失守是遲早的事情,曹操不得不趕緊進入漢中,戰事也轉入到最後的僵持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此時已經打出信心,《三國志》記載:

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爲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他居然做出這樣的預言,一切還真如他所料那樣,漢中落到他的手裏,而曹操進入漢中後僅僅兩個月他就不得不放棄漢中。

慘烈消耗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其實總體來看,蜀漢三個階段與曹魏的戰爭,都維持在陽平關,漢水一線,劉備難以越過漢水,也難以攻陷陽平關,漢中後方沒有成爲主要戰場。可曹操也無法更近一部,雙方就僵在那裏,這個時候就是比誰能消耗,按理說兩邊的國力,曹操肯定佔絕對優勢。

根據《三國志》描述,蜀地已經快被這場戰爭拖垮了,原本蜀地體量就小,還要支持大軍的消耗,劉備的補給線從成都至陽平關就需要1500裏,還要維持定軍山的補給,需要翻山越嶺過漢水才能送過來。

諸葛亮全力支持,蜀地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劉備的補給線一點不比曹操短,可這個時候劉備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他將兵力收縮在定軍山,依託山勢堡壘抵禦曹軍。以定軍山爲核心,劉備的部隊可以沿着漢水襲擊曹操的補給線,趙雲等人就一路沿着漢水襲擊上游糧道。

曹操同樣是用兵的行家,他清楚硬攻定軍山不是好的選擇,他也截蜀軍糧道,出陽平關攻打駐守金牛道的高翔,雙方等於是互相斷糧,可趙雲他們先成功了,而曹真等人的劫糧軍隊沒有成功,雖是兩邊僵持,但蜀漢勝局已定。

致命昏招

其實曹操即便犯了這些錯誤,他也不至於在漢中敗得這麼徹底,真正讓曹操失敗的,還是他那致命的昏招,曹操估計是在荊州的時候,看劉備攜民渡江有些眼熱,他在漢中也搞了這麼一套。

曹操很早就已經來到長安指揮,可他沒有早早進入漢中,他還要指揮曹彰等人抵禦北方烏桓的入侵。定軍山的失守讓他不得不趕緊進去,可曹操此時已經沒有太大信心,偏偏他就想起劉備爭奪人心的方法,《三國志》記載:

(曹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東漢戰爭時,曹操爲什麼要退出漢中?原因是什麼 第5張

除了張既這一路外,還有楊阜,杜襲等人也負責大舉移民,主要是移走武都,漢中諸地的民衆。曹操的這次移民,保守估計在40多萬人左右,這些民衆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業田地,跟着移民到其他的地方。

可你不能讓人白移民,曹魏還要負責他們的安全,也要負責給他們提供糧食,也就是說整個漢中戰場,曹魏的後方需要提供50多萬人的糧食。

曹操的移民早在打張魯的時候就開始了,不斷從漢中,隴西移民,這麼長的補給線,要負擔這麼多人,這是他耗不過劉備的原因。

曹操的這個舉動也不難理解,漢末人口實在太少了,幾十萬的百姓就是重要的資源。問題是曹操本來可以固守漢中,利用這些民衆能就地獲得一些補給,他沒必要白白增加自己的損耗,可他還是頭鐵做到底了。

完全忘記漢中這邊兩軍正相持,原本曹操資源有優勢,他白白放棄了優勢,幾十萬民衆的移民不僅分散了他的軍力,還讓曹魏元氣大傷。國內損耗嚴重,漢中之戰剛剛結束,曹魏國內各地就頻頻出現起義造反的勢力,他迫於補給線的壓力,也不得不讓出漢中。

從曹操的做法來看,他原本就沒有拿漢中作爲戰略重心,因此當他錯過了依靠漢中取西川的機會後,他心裏就已經打算放棄漢中。

戰略的疏忽,是曹操漢中失敗的關鍵,貿然移民加上支援不當,讓張郃,郭淮等人在漢中孤軍奮戰了很長時間,對比蜀漢國內對劉備的支持,曹操這邊給到的支持實在太有限了,以往曹操在軍事上向來都很剛,可他卻變得畏首畏尾,雖然他曾作過《龜雖壽》這樣的詩篇,但年齡增長確實讓他變得更加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