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玄奘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話說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抵達西天以後去拿經書的時候,幾個神仙竟然跟唐僧索要小費,說:“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唐僧到佛祖那裏告狀,沒想到被佛祖訓斥了一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衆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神佛世界也要討價還價,搞得唐僧滿眼垂淚道:“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兇魔欺害哩。”

這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裏面的情節。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這部神魔小說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借神佛妖怪的世界,寫出了從古到今中國社會的實況。即便是現實主義小說,也很少寫得像它這麼入骨。

最愛君今天正是要講講唐僧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唐玄奘的故事。這位憑藉信仰的力量,九死一生從印度取回真經的佛學大師,返回大唐後,就要面對中國社會,尤其是政治的現實。

玄奘的風光背後,有着怎樣的無奈呢?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1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6歲的玄奘出現在大唐帝國京城長安,眼前的場景一定讓他十分恍惚: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羣,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

在政府官員的迎接和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的接待下,玄奘進入下榻的弘福寺。

隨後,朝廷還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520夾、共657部佛經和150粒如來肉舍利以及7軀金、銀或刻檀佛像陳列出來,讓官吏士人瞻仰。

右武侯大將軍、長安縣令等官員親自主持大會。因爲盛況空前,必須動用京師治安衙司維持秩序,不許參觀者隨便燒香散花。

大唐用盛典歡迎偶像的迴歸。此前爲取真經無畏無懼的玄奘,此刻卻頗爲惶惑和疑懼。

早在一年前,他到達于闐進入大唐帝國邊境後,就派人跟隨商隊到長安向朝廷呈上表章。用意只有一個,向朝廷解釋自己當年違禁偷渡出國的原因。

儘管十多年過去了,他仍然擔心朝廷會治罪於他。

貞觀三年(629年),他利用朝廷允許饑民四處就食的機會,跟隨尋找糧食的隊伍,溜出了長安城,一路向西,費時四年,行程幾萬裏,纔到達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那時候,唐朝開國不久,西突厥雄踞中亞,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帶的小國家均仰其鼻息。唐朝政府爲了國防需要,禁止人民私自出國。玄奘多次向朝廷請求出國,都未獲同意,只能採取偷渡的形式。結果,一路艱險,都被他逢凶化吉。

現在,他要回國了,仍然擔心朝廷追究舊賬。

上表八個月後,他終於接到允許回國的敕令。到達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時,爲了證實朝廷敕令的確切,他再次呈上表章報告自己的行蹤,聽候朝廷發落。

唐太宗李世民這時正在洛陽,準備出師遠征高麗,接表後敕令玄奘速來相見。玄奘得到消息日夜趕路,希望在皇帝徵高麗前見到他。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第2張

2

皇帝的召喚和長安官員的隆重接待,都未能使玄奘放下心來。去國這麼多年,他對國內的政治尺度有些吃不準。

因此,安置完畢攜帶的經像佛典,玄奘匆匆忙忙趕赴洛陽。二月一日,他在洛陽皇宮儀鸞殿拜謁了唐太宗。此時距他抵達長安僅過去一週。

此後20天中,玄奘被連續召入內殿密談,從早到晚直至擂鼓關閉宮門。他們具體談什麼,史書並無記載。

唐太宗爲什麼如此禮遇玄奘,一個曾經的違法出境者?歷來說法不一。

最愛君認爲,唐太宗此時迷上佛教的可能性不大。李唐統治者尊老子爲先,用“黃老之學”治國。唐太宗在位二十餘年,道佛並舉,但仍以道爲主。

史載,唐太宗曾要求“戰地建寺”,爲殉國戰士作法事,但此舉只能說明他是爲了告慰安撫人心,而不能說明他本人對佛教有多少信仰。事實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對佛典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

太宗急於召見遠道歸來的玄奘,與他欲建立東方世界霸業,開疆拓土有關。過去幾年,他相繼平定高昌,佔領焉耆,準備征服龜茲。此刻,又要出征高麗。所以,他對佛學並不關心,而是讓玄奘儘快整理西域各國的真實情況,好爲他的“天可汗”大業服務。

很明顯,太宗是個惜才的皇帝。他覺得玄奘談吐不凡,對西域各國地理、歷史和國情瞭如指掌,便竭力勸說玄奘還俗,在朝中做官輔政。

很不巧,他碰到的玄奘,也是個偉大人物。如果之前十幾年的付出,只是爲了積攢聲譽,好在朝中做官,那就太把玄奘的理想庸俗化了。

無論當年的九死一生,還是如今表面風光的君王禮遇,玄奘都未曾改變初衷。他的一生,只爲信仰而活。

所以玄奘一再婉言拒絕了唐太宗的“好意”。

太宗又要求他跟隨御駕東征高麗。玄奘以佛門弟子不得觀看兵戎廝殺爲由,拒絕了。

不過,玄奘向太宗提了個請求,希望皇帝可以讓他到少林寺翻譯佛經。這個請求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絕,皇帝不許他躲避入山。

在這名雄才大略的天子眼裏,玄奘說到底是有“前科”的人,現在雖說載譽歸來,可以既往不咎,但我對你的瞭解和把控十分有限,而且你初到長安就萬人空巷,號召力這麼強,終歸讓人不放心。一切超越皇權掌控的舉動,都不會被允許。

玄奘與皇帝的分歧,已經暴露無遺。一個得道高僧,拼命想要掙脫政治影響,安安靜靜地翻譯經書,傳播教義,而政治註定要與他糾纏下去。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第3張

3

玄奘的譯經事業,單靠他一個人是無法進行的。他終歸要與政治發生關係。

在他的一再請求下,唐太宗雖然不許他入少林寺,卻恩典他入居長安城中條件最好的寺院——弘福寺譯經,並給予官方經濟資助和其他便利條件。

短短兩個月內,玄奘就組織起規模空前的第一流“譯場”,匯聚了當時帝國首屈一指的佛學才子。

玄奘知道,沒有皇帝的特許和政府的財力支持,這一切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因此作出了一些有底線的妥協。

他請求皇帝派出五名護衛守門,說出來的理由是長安萬人空巷,爭相觀看,他擔心譯經受到干擾;沒說出來的理由則是,他知道太宗對他有疑慮,派人守門可以讓太宗放心。

他在翻譯佛經工作開始之時,第一時間應太宗的要求,日以繼夜寫出了10萬多字的《大唐西域記》,作爲大唐統御西域的指南。

他雖然反對以佛教理論比附道教,但還是在太宗的緊迫命令下,組織參與將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翻譯成梵文,並由王玄策在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時帶走。

這一切,使得玄奘的譯經事業有了順利進行的保障。爲了換取皇權的支持和恩惠,他不得不違心完成朝廷交給他的一些任務。

到唐太宗生命最後的兩三年,他對佛教和玄奘的態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轉變。玄奘曾將他正在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送給皇帝詳覽,太宗看完後連稱“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教的批判都是妄言。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與玄奘交好的重臣,趁機替玄奘說好話,太宗於是賜給玄奘一領價值百金的袈裟,以示對玄奘的重視。

爲了佛教在唐朝站穩腳跟,玄奘早先就曾向太宗乞經序,但遭到拒絕。這一次,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寫了《述聖記》。這兩篇文章在很長時間裏成爲佛教在唐朝傳播的護身符。

貞觀廿三年(649年),唐太宗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玄奘扔下手頭翻譯的經卷,陪從太宗到終南山上的翠微宮休養。他在御榻前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寬慰。一直到太宗病逝,玄奘才隨着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第4張

4

新皇帝上位後,玄奘的命運隨着政治沉浮,遭遇更加兇險。

由於唐太宗晚年轉而篤信佛教,時爲皇太子的李治爲了討得父親的好感,也與玄奘頻繁互動。但像父親早年一樣,李治也是道教的擁躉,追求煉丹長生。

繼位後,唐高宗李治逐漸卸下僞裝,對佛教和玄奘的態度有所轉變。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尚藥奉御呂才公開質疑玄奘的佛學不權威,原因是他發現玄奘三個弟子對佛經的疏解互有矛盾,莫衷一是。呂才列舉了玄奘弟子的釋經中互相牴牾的40多條內容,寫成一本書,在朝野間廣爲傳播,以此打擊玄奘。

這件事對玄奘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的弟子慧立後來寫信求助於左僕射燕國於志寧。或許是在朝中高官的出面干預下,呂才方纔不再大肆宣揚。

這場學術官司打到皇帝跟前。唐高宗敕令,讓羣臣學士等人去慈恩寺,由玄奘與呂才當面定對。結果,據佛教徒的記載說,是呂才“詞屈謝而退焉”。不過,實際情況可能是不了了之,因爲呂才的原作已經遺佚,現在看不到了。

儘管事件平息了,但呂才的出現,背後的動機並不單純。

當時,玄奘的地位相當於先朝國師,太宗在世的最後日子裏,幾乎都是他陪侍在側,朝臣中也有很多高官是他的弟子。而呂才作爲尚藥奉御,只是替皇帝皇后親嘗藥物的五品下小官,如果沒有來自宮廷更高層面的授意,他會冒冒失失地向玄奘“開炮”嗎?

總之,呂才事件後,玄奘的行動已經不那麼自由了。高宗不僅派出六臣“監視”玄奘譯經,移駕東都洛陽也要玄奘隨行。這些表面看是對高僧的優待,實際上卻形同監禁。

在洛陽,玄奘同高宗的關係,幾乎重複了當年他與太宗的關係——互相提防,互不信任。

玄奘再度奏請入少林修禪並譯經,高宗很不高興,除了拒絕,還讓玄奘以後不要再說類似的話。玄奘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冒犯了禁忌,趕緊上表謝恩,表示“不敢更請”。

高宗爲什麼這麼提防玄奘?這主要與當時的權力鬥爭有關。

繼位幾年後,高宗欲從父親指定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手中奪回大權,發動了打擊輔政舊臣的政治運動。玄奘從太宗朝就與這些大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也被歸入打擊的派別。

玄奘其實並不糊塗。他應該預估到自己所處政治環境的兇險,在各種上表中極力討好高宗和武后,包括稱頌帝國出現祥瑞之兆,並說服高宗、武后將皇子李顯剃度。他這麼做,仍是爲了佛教的傳播,以及譯經事業能夠得到朝廷的資助。

然而,結果似乎不理想。

隨着輔政舊臣中碩果僅存的于志寧——那位在呂才事件中幫助玄奘的朝臣,也失勢遠謫,玄奘在朝中可以說已經孤立無援了。不久之後,他上表請求到玉華寺譯經,以自貶求自保,希望遠離京師避禍。

玄奘取經回到大唐後,他要面的是怎樣的生活? 第5張

5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圓寂。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他已經預感到譯經事業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因此勉勵弟子們加緊翻譯,勿辭勞苦。

這是他畢生的心血所繫。

想當年,他隻身赴印度取經,充滿了拼命的精神。史學家黎東方評價說,本來,天下的大事業何一非由拼命得來?這條命如果不拿去拼,拼取比較有意義的東西,勉強留下來也無甚價值可言。因爲活到一百歲還是要死的啊!

回國後,他爲爭取最高統治者對佛教和譯經事業的資助,不惜多方妥協,甚至“討好”皇帝。對於他這種原則性極強的人來說,如此心理鬥爭,也是相當拼命的。

爲了追求一個目的,他就苦幹到底,必要時還要拿性命來孤注一擲。這就是玄奘。

玄奘去世後,御醫才從長安出發趕往玉華寺。唐高宗不太待見玄奘,由此可見一斑。

通行的說法是,高宗聽到玄奘圓寂的消息後,罷朝三日。實際上,他只是當日罷朝,次日依舊臨朝。

更奇怪的是,玄奘下葬時,高宗僅表示朝廷負責喪葬費用,但並沒有任何朝官出席葬禮。他的塔也沒有塔銘,沒有公卿名士撰寫碑文。這跟唐初其他高僧的死後待遇,差距很大。

高宗對玄奘無疑心存很大的芥蒂,無法消解。

玄奘起初葬於白鹿原,5年後,被起棺重葬於少陵原。在入土爲安的文化氛圍裏,改葬是很忌諱的一件事。歷史文獻一般解釋爲,高宗時常從長安城宮中望見白鹿原上的玄奘白塔,產生傷感之情,所以要讓改葬。但這一說法疑點重重,最基本的,高宗如果對玄奘感情這麼深,就不至於改葬的時候仍然沒有給予任何殊禮,依然沒有塔銘及其他尊榮,也沒有朝臣參與。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高宗是要看看玄奘的遺身是否完好,藉此驗證他的修爲。信奉道教的高宗,知道道士修真有尸解之功。

結果,發棺重葬,發現玄奘肉身不壞,完好如初。而對於改葬這件事,據玄奘的追隨者慧立記載,則是“門徒哀感,行侶悲慟”,信徒們顯然是不願意的。

最愛君開頭說了,《西遊記》是一部極其偉大的小說。但有一點必須提出異議,在《西遊記》裏,唐僧被寫成爲了大唐皇帝的江山永固而赴西天取經。這不僅是對玄奘的信仰和終極關懷的詆譭,更是無視玄奘歸國後政治境遇的瞎編。

可惜,現在大多數人只知道《西遊記》裏唐僧的無能和雞賊,而不知道歷史上玄奘的勇猛和痛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