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是唯一的神魔小說,但這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唐朝玄裝法師西行(將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成神魔小說估計也算是中國的特例了,比如把武王伐紂寫成《封神榜》,把鄭和下西洋寫成《三寶太監西洋記》,把宋代王則起義寫成《三遂平妖傳》),在小說中,唐三藏去西天是封唐太宗之命,當時東土的中國人不識大乘佛法、成天享樂,如來佛祖派遣觀音菩薩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現今之印度),將無上真經取回東土。

那歷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師去印度是爲了幹啥呢?所謂“真經”到底是什麼經呢?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首先真實的歷史上,玄奘法師不是大唐皇帝的御弟,他其實是名門之後,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爲北齊國子監博士官,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修養。

玄奘法師,俗名陳禕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這個時候他的家境已經比較困難了,跟長捷法師(就是他的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聲聞乘和緣覺乘,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玄奘向被派來考查的大理卿鄭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意願是“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因而被鄭善果破格入選。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第2張

注:度僧制度,中日二國所曾施行的佛教出家制度,中國古代對出家原無限制。其後因僧數漸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輸課,朝廷乃設僧籍加以登錄,就是說,出家需要批准。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提議長捷法師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裏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按照當時的標準,他已經是高僧了,但是當時整個中國的佛教水平都不太高,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第3張

他看的書越多,反而越糊塗,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

所以,玄奘希望西行求法,直接看原版梵文的經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但是,當時唐朝是不允許百姓私自西行的,他請求西行未獲批准,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所謂“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第4張

經過艱苦的旅行,其終於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他學術水平極高,貞觀十九年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可是說當時他就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僧。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第5張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可比小說中厲害多了

643年,玄奘載譽啓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這麼個牛人當然不可能再追究他偷渡的責任)。

“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法師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這麼個高人當然要留在首都)。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唐僧取經”的真相!玄奘去印度究竟取回來了什麼? 第6張

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對漢傳佛教有極大的貢獻。

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圓寂,享壽六十二歲。

玄奘不是一般的和尚,甚至不是一般的高僧,他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被譽爲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不空)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