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爲什麼會被稱爲於青菜?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爲什麼會被稱爲於青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于成龍》這部電視劇,在早先幾年我就看過,給我影響最深的是,于成龍履任兩江總督時,依然是粗茶淡飯,菜餚多爲青菜蘿蔔,少肉菜。官至封疆大吏卻不改農家本色,令人欽佩。也許正因爲如此,才得了個“於青菜”之美名吧。

況且,百姓面對官至兩江總督之貴的于成龍,不管是當面或私底下,稱其“於青菜”,應有以下之義,一義,說明於總督的羣衆基礎極好。治民用善,官者,爲皇權與萬民之橋樑,橋好,會有更多的百姓,去拜服皇權,應屬能吏。二義,他不制止“於青菜”之稱謂,只能說明他以此爲喜。當屬廉吏。綜此二條,于成龍應該是個廉吏、能吏。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爲什麼會被稱爲於青菜?

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生於石州(今呂梁)來堡村。也算是官宦門風,其先祖於坦是明景泰進士,累擢至巡撫。于成龍在崇禎12年的鄉試中,因考官公然受賄,于成龍竟在試卷上痛陳貪腐、指摘時政,遂只得副傍貢生。可見此人青年時之耿直正義而稍嫌迂魯。至於以44歲高齡入仕,且心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爲志,誓勿味天理良心”之志,先到廣西羅城爲縣令,清庭方冶、匪患出沒、局勢惡劣、地寡少民,原知縣上任即一死一傷。說明羅城是個爲官禁地,沒人願出任羅城爲官,于成龍虎膽赴任,通過強化冶安,組織團練,建立保甲、幾年就讓羅城舊貌換新顏。小官見大節。地瘠偏壤、匪多民寡之地,別人連官都不敢去做,于成龍竟冶得羅城鄉民蝟居、天清海晏。于成龍有辦法、有手段!可見頌其能吏、幹才不爲過譽。

隨便那個朝代的統冶者,只要不是腐敗、末朝或昏君,都會喜歡能吏行政,所以于成龍仕途平坦、升遷很快倒不很奇怪。至於在閩任按察使(省高院院長)之職,重審“通海禁”之案。于成龍深知無數良民爲謀生,致不慎觸犯“海禁”律條之無辜。迂吏死板奉律以斬民而傷民心,或貪官借律受賄不成殺民而荼民意,真的故意犯禁其實是很少的。但因“海禁”之律是清庭既定之國策,官員誰反誰死,他敢力爭重審“通海禁”系列案件,除了他膽識過人,在不推翻既定國策情況下去救下無數良民外,帶着鐐銬跳舞,還能跳得這麼好,未免上面沒有大官去支持他,所以他很會以自己的廉名去搞關係(因爲廉潔沒錢去通神)。這就更比那些貪官污吏用錢去傍大官、背景,情商又高了不止多少個層次。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爲什麼會被稱爲於青菜? 第2張

最終在直隸巡撫任上,受到康熙帝的接見,當面褒獎其“今時清官第一、嘉其廉能”,可見雄才大略的康熙爺不僅知其廉、貴其能,更稀罕于成龍既廉又能,實在是少有的國家棟梁、柱國之臣。要知道,能吏好找,以泱泱大國之大,不過能吏大多會變成貪官;廉吏也好找,迂吏、直吏即可任事,但卻不通官場、民間風向順逆。如明海瑞之迂直苛酷之吏。也不見得就是好官,既傷人又傷已。既廉又能之吏,因違反了大多數人自私斂財之本性,實在不好找啊。于成龍當屬鳳毛麟角之才,放在哪一國都存量極少。至於屢獲上級同僚推薦,連膺三次朝庭嘉獎其爲官之“卓異”,本來就是他應得的榮譽。以其之存量之稀有,做官時間如再長點,五次、八次也不是不可能。這種官哪朝都缺呀,得之,哪朝都是如獲至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