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成龍一生有多清廉?讓清朝三代帝王都在被他折服

于成龍一生有多清廉?讓清朝三代帝王都在被他折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初名臣、循吏。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爲“清官第一”。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一、三考“卓異” 于成龍

清廷在入關後逐漸建立起了系統的官員考覈制度,即每三年對全體官員進行一次涉及操守、才能、政績和年齡等多方面的考覈。對在京官員的考覈稱爲“京察”,對地方官員的考覈稱爲“大計”。考覈優異者稱 “卓異”,有劣跡或病老者稱“劾”,介於兩者之間不好不壞的稱“平等”。其中僅有獲得“卓異”的人,在事蹟經過層層上報、複覈後,會獲得面聖和擢升的機會。

于成龍一生有多清廉?讓清朝三代帝王都在被他折服

因而清廷曾對各地大計考覈爲 “卓異”的官員制定明確的數量限制——“道府州縣官十五選一”。對於“卓異”者,朝廷還要求必須做到在任職期限內無攤派、無濫刑、無盜案、無錢糧拖欠、無銀米虧空,所轄境內百姓安居、地方治理日有起色。且即便能滿足以上嚴苛條件,如果該官員在該地任職未滿三年,或在任職期間受到過處分革職或病癒改爲內用,都無法獲得“卓異”的評級……如此看來,要獲得一次“卓異”已是不易。

但清廷確實又出了這麼一位奇才——他四十五歲才成爲一名七品小縣令,卻在之後的二十年間三次奪得“卓異”之評價,最終連升十一級。他便是于成龍,一位被康熙帝當面盛讚爲“今時清官第一,殊屬難得”的清代名官。

二、于成龍的治理之思

于成龍成長於明清之際。明末崇禎年間,他考中副榜貢生 ,卻因時局動亂而未能步入仕途。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已經四十五歲的于成龍才被安排前往今廣西柳州的羅城任知縣。而彼時羅城歸入清廷統治還不到兩年,當地局勢尚且動盪,生存條件極爲艱苦。在於成龍到任前,前兩任知縣就一個病死在了上任途中,一個棄官而逃。

然而本着“此行絕不以溫飽爲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決心,于成龍最終還是辭別妻子,騎着毛驢來到了縣衙都只是三間破茅草屋的羅城 。任職期間,隨同前往的五名僕人死的死,逃的逃,只有于成龍踏踏實實地採用“治亂世,用重典”的思路,嚴懲當地各類罪犯,組織鄉兵抵抗盜賊,招募流民恢復生產,新建學堂和養濟院……

康熙六年(1667),朝廷組織大計考覈,于成龍本沒有被列入“卓異”名單。但時任廣西巡撫的金光祖認爲羅城能在短短七年間恢復安定,走向繁榮,離不開于成龍的苦心經營。故而金光祖將於成龍破格推舉爲“卓異”——這也是在那次考覈中廣西唯一的一位“卓異”者。

因爲成爲廣西唯一一位“卓異”者,于成龍隨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的新上司、時爲四川巡撫的張德也對其政績作出了極高的正面肯定。一年多以後,于成龍又調任湖廣黃州府同知。

相比於羅城或合州,黃州要富庶得多。可於成龍仍舊面臨巨大的挑戰:黃州多地方武裝,時刻威脅着清廷對這一帶的統治。爲此,于成龍多次深入基層,時常裝扮爲農夫、遊客,甚至乞丐,以深入瞭解各地匪況。據說他還在衣服裏專門縫製了一個布袋,內裏裝着他從各地蒐羅的匪況資料,“探袋中勾捕無不得”。

且不僅追捕有一套,于成龍還極爲擅長斷案。他主張“慎刑”,不僅通過“寬嚴並治”逐步消解了黃州的匪患,還明察秋毫地斷了許多疑案、重案。因而在康熙八年(1669)朝廷再次大計時,于成龍在湖廣總督蔡毓榮的力薦下再次榮獲“卓異”。

于成龍一生有多清廉?讓清朝三代帝王都在被他折服 第2張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龍又升任福建按察使,並接手了一堆震驚全國的大案——“通海案”。通海案是系列案件的總稱,涉及因違反清廷海禁政策而需要被處罰的上千人。對於清廷而言,這些本是可以一刀切的案件。但于成龍考慮到如此易使福建人民與中央離心,不利於社會穩定,所以他在上任後重新審議了大量案件,爲多人平反。

後來,因害怕惹事而曾反對重審案件的福建巡撫吳興祚都忍不住上書向朝廷舉薦于成龍:“成龍執法決獄,不徇情面,屢申冤抑……爲閩省廉能第一”。於是康熙十八年(1679),于成龍再次獲得“卓異”之稱,並升任福建布政使。

也正是在第三次成爲“卓異”者之後,于成龍接連被破格提拔,先後任直隸巡撫、兩江總督,以及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還特意召見了于成龍,當面盛讚他是“今時清官第一,殊屬難得”。

三、于成龍的當代價值

能超越無數蒙滿官員,成爲康熙帝心中的“清官第一”,于成龍的清廉可見一斑。因爲“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民衆們甚至還戲稱他爲“於青菜”。可就是這“於青菜”,在今日依舊也應當常青。

以民爲本、反腐肅貪、腳踏實地、奉法循理、寬嚴相濟、嚴於律己……“於青菜”的“清”,可謂是“清正廉潔”的“清”,是“清風正氣”的“清”,是超越了“大清”而足矣流傳繼承的“清”。如此之“清”,纔是今日值得嚮往併爲之努力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