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宰相張九齡簡介:張九齡爲“開元之治”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

唐朝宰相張九齡簡介:張九齡爲“開元之治”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著名宰相同時還是一名詩人的張九齡是個怎樣的人?張九齡的人物評價怎麼樣?張九齡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張九齡最後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

唐朝宰相張九齡簡介:張九齡爲“開元之治”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

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爲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有《曲江集》。譽爲“嶺南第一人”。張九齡爲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爲宰相。作爲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爲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爲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爲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張九齡生平經歷介紹: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儀鳳三年(678年)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爲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時用書信幹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說:“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爲。”王方慶的讚歎,對鼓勵他立下遠大志向有積極作用。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登進士第,爲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長安三年,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得閱張九齡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一見而厚遇之。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很大的鼓舞。

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試,才堪經邦科登第,授祕書省校書郎。神龍四年夏,奉使嶺南,就便省親。他當了幾年祕書郎,得不到調遷,萌生歸鄉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爲,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等,升爲右拾遺。李隆基即位爲玄宗,張九齡改任左拾遺。但是,張九齡與宰相姚崇的矛盾卻越來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執掌軍國大權。張九齡在唐玄宗上臺的第二年,就上書姚崇,提醒他“遠餡躁,進純厚”。姚崇復書嘉納其言,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堅持以才取人,整頓吏治。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張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

唐朝宰相張九齡簡介:張九齡爲“開元之治”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 第2張

然而,意見並不總是一致,過了三年,開元四年(716年)秋,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姚崇不滿,這年秋天,他以秩滿爲辭,去官歸養。張九齡回到嶺南,住了一年多時間。他並不閒居,而是想爲家鄉辦點實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張九齡出入嶺南,也走過這必經之路,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開元年間的唐王朝,經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社會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貿易交通有了很大發展,廣州已成爲中外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

在這種情況下,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張九齡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着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路修成之後,張九齡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記述大庾嶺開鑿後,公私販運“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爲之失險。於是乎鐻耳貫胸之類,珠琛絕贐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由於梅關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爲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後人譽之爲“古代的京廣線”,不僅爲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嶺路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的通衢大道。張九齡居家時間,與曲江縣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馬來往密切,詩酒唱酬,結成知己。開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間,他與王履震聯袂來到廣州,寫下《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詩。

開元六年(718年)春,張九齡被召入京,返京時,王司馬一直送到大庾嶺上。到京後,因修大庚嶺路有功,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張九齡的才學與能幹漸爲大家所認識。吏部考試選拔人才,他與右拾遺趙冬曦四次奉命參與評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又升遷司勳員外郎。

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入拜宰相。張說對張九齡早寄以厚望,見他果然文才出衆,又和自己同姓,便與他論譜敘輩,誇獎張九齡“後出詞人之冠也”。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提升爲中書舍人內供奉。張九齡並不因爲和張說關係密切而隨聲附和,他對張說的斷然行事多有勸說,體現出辦事公允和卓有預見。玄宗東巡泰山封禪,封禪之後有進階行賞之事,張九齡因此提醒張說選擇隨行人員要注意選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議。

然而張說選定從行登山的官員,許多是官階較低且己之所親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張說對玄宗所賞識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壓制不理,張九齡提醒他“不可不備”,張說沒放在心上。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此次適逢安祿山干犯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爲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後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唐玄宗沒有最終批准,卻爲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最終安祿山反叛,重演了西晉末年,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

唐朝宰相張九齡簡介:張九齡爲“開元之治”作出了哪些積極貢獻? 第3張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張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當初,張九齡擔任宰相,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周子諒因爲胡亂講吉凶,皇上親自加以質問,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開元二十七年,張九齡被封爲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張九齡是怎麼死的?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爲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爲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爲司徒

張九齡人物評價怎麼樣?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爲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樑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作體現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形成和發展壯大,起了啓迪作用。後起廣東詩人,如宋代餘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後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爲詩,自曲江始;以道爲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後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