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龐涓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同門相殘、忍辱負重、逃出生天、快意恩仇......本應出現在武俠小說中的情節,卻在歷史上真實上演;龐涓與孫臏這兩大頂尖軍事人才的個人恩怨,結合戰國諸侯間的大博弈來展現,尤其顯得驚心動魄、精彩紛呈。

不過,若我們細細思考,會發現這個過程顯得疑點重重。比如,龐涓爲啥要殘害孫臏,僅僅是因爲史書中所說的嫉賢妒能?他爲啥不直接殺掉孫臏,反而卻激起了對方的強烈報復心理?二人同爲鬼谷子弟子,資質、能力相差不應太過懸殊,龐涓能夠成爲魏國大將、能力自然過硬,爲啥連續兩次掉進孫臏的同一個套路?

受成王敗寇思想的印象,我們經常認爲勝利者善良而且聰明絕頂,失敗者邪惡並且愚不可及。事實可能並不是這麼簡單。想要儘量接近真實,需要我們弄清楚而爲當事人的性格特點。

下面我們結合三個案例加以分析。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其一,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臨沂古城南“銀雀山”發現的竹簡中,整理出了三十篇《孫臏兵法》,其中的《擒龐涓》篇中,詳細記載了孫臏是怎麼通過圍魏救趙擊敗龐涓的。

當齊國出兵到達齊、魏兩國邊境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龐涓率軍八萬也已抵達附近的茬丘,田忌準備直接與對方交戰,被孫臏阻止。爲了誤導龐涓的判斷,孫臏主張佯攻一旁的魏國重鎮平陵。

爲了給對方造成齊軍無能的錯覺,孫臏甚至讓臨淄、高唐兩城的都大夫直接率軍硬攻平陵,結果面對防守嚴密的魏國人,齊軍如同以卵擊石、大量將士丟掉性命;其後,爲了進一步誘惑龐涓,孫臏讓田忌一邊派戰車直奔魏國首都大梁附近,一邊派出少數部隊騷擾對方、繼續充當炮灰。

結果,龐涓急於回救大梁,同時被陸續送死的齊軍迷惑了判斷,果然捨棄輜重、晝夜兼程回援,卻被孫臏等人在桂陵設伏擊敗。

其二,桂陵之戰十多年後,韓國被魏國圍攻,不得已向齊國求救。當時的齊國朝廷中,有人建議置身事外、別趟這趟渾水;有人認爲不能坐視韓國被魏國吞併,應當及早出手、救人於水火之中。

但孫臏卻另闢蹊徑,他認爲,即使出於不讓魏國得逞的立場,齊國也得救韓國。但何時出兵對齊國才最有利呢?讓韓、魏兩國打個你死我活,雙方都精疲力竭時。如此一來,既能削弱魏國的軍力、減輕齊軍的壓力,又能讓韓國傷筋動骨、願意對齊國付出更大代價。

最終,齊王按照孫臏的主意,假意告訴韓國使者:齊國馬上出兵;韓國得到這消息後有恃無恐,壓上老本跟魏國展開了血戰。但韓軍五戰五敗、被揍得痛不欲生時,救援的齊軍還沒趕到,急得火燒眉毛韓王只好進一步放低身段,付出了巨大代價請求齊國儘快出兵。直到這時,田忌孫臏才率軍出馬,採取圍魏救韓之策再次擊敗龐涓。

其三,據《戰國策》記載,齊國大將田忌跟齊相鄒忌是競爭對手關係。隨着田忌屢建奇功,兩人的矛盾日益激化,鄒忌利用自己長期在內跟隨齊王的優勢,屢屢進讒言離間田忌。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第2張

而孫臏之所以能得到齊國重用,田忌的作用至關重要,而且兩人長期合作,早已形同搭檔,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因此,爲了幫助田忌擺脫“兔死狗烹”的困境,在擊殺龐涓回師的路上,孫臏建議田忌殺向臨淄,控制齊王、除掉鄒忌:

使輕車銳騎衝雍門。若是,則齊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則將軍不得入與齊矣。

軍隊班師卻趁機殺回王宮,這如同赤裸裸的政變,後來的趙匡胤差不多就是用這一招奪取了後周政權。

這麼激進的方案,田忌當然沒采用。後來他被逼逃離齊國,經過多年才被召回。

從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孫臏、龐涓兩人的不同性格及用兵特點:

孫臏善於打破常規、從不按常理出牌,而且理性到幾乎無情,爲了誘惑龐涓,他可以讓齊國的衆多將士當誘餌送死;

爲了把韓國逼向絕境、徹底倒向齊國,他能建議齊王表面答應、實際上故意拖延,以這種毫無信用可言的方式獲取最大利益;

爲了幫助自己的搭檔,他敢於提出幾乎是發動叛亂的計劃,以軍事冒險來解決政治上的派系博弈。

以上特徵在秦朝之後其實很常見,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是主流,那時的將領們講究規則、道義,以及遵循君命。這一點,從龐涓的舉動就能可見一斑。

當初的圍魏救趙,孫臏爲什麼吃定龐涓一定會急着回救魏國首都大梁?更誇張的是,在吃過一次虧後,後來齊國再次上演圍魏救韓的損招,龐涓爲啥還是奮不顧身的往回趕?

西漢七國之亂中有一個類似的案例,但當事人的應對與龐涓完全相反。

公元前154年,蓄謀已久的吳王劉濞帶頭髮動七國之亂,在初期,叛軍連戰連捷、進展順利,其後開始圍攻漢景帝的親弟弟樑王劉武。而漢景帝則派出太尉周亞夫出馬,負責前去對付叛軍的主力吳楚聯軍。

樑國被叛軍圍攻、險象環生之際,樑王向周亞夫求援。但周亞夫認爲吳楚聯軍實力強勁,自己直接硬上贏面不大,因此計劃用樑王軍隊耗住吳、楚主力,待敵人精疲力盡時自己再上。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第3張

因此,當樑王心急火燎的請朝廷主力前去救命時,周亞夫卻屯兵樑國以北;任憑對方怎麼催,他都擺出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樑王急得兩眼發紅,只好寫信給哥哥漢景帝。但即使景帝親自下詔書,周亞夫還是不爲所動。

樑王毫無辦法,但自己跟漢景帝是親兄弟,不可能投降叛軍,因此樑國上下豁出一切、殊死抵抗,吳楚聯軍一時間還真沒啥辦法。後來,在叛軍糧道被斷、精疲力竭、逐漸敗散之際,周亞夫趁機追擊,大破吳、楚聯軍,七國之亂宣告失敗。

但對於周亞夫拿自己當誘餌這事,樑王劉武一直耿耿於懷,從此兩人勢同水火。後來周亞夫逐漸失勢,與這事也有些關係。

我們可以發現,齊軍進攻魏國境內、吸引龐涓回救的思路,其實跟西漢時吳楚聯軍圍攻樑國、吸引漢軍主力幾乎一模一樣,可以理解爲想圍城打援。

但以當時魏國的雄厚實力,齊國幾萬大軍勞師遠征,在短期內不可能拿大梁城怎麼樣;龐涓的最佳方案,也許正是像周亞夫那樣:耗盡齊國遠征軍的精力與耐心,抓住機會前後夾擊,一舉擊敗對方。

但在兩次戰役中,龐涓在得知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都是立即回救,這體現出他的一個顯著特點:面對國都危急,他不分析哪種方案最有利,只是遵守“王命不可違”的原則,竭盡自己所能儘快往回趕,甚至不惜丟下輜重、日夜兼程,結果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臏的大當。忠心爲君、盡心國事,也許這就是龐涓爲啥能在人才濟濟的魏國長期擔任主將的原因。

龐涓爲什麼要殘害孫臏?真的是因爲嫉妒其才能? 第4張

此外,龐涓和孫臏的矛盾到底在哪裏?龐涓爲什麼會不惜致殘自己的同門師兄弟?他真的是個十惡不赦的小人嗎?

結合兩人體現出的性格來看,龐涓加害孫臏,不大可能僅僅是出於嫉妒才能。兩人多年同窗學習,對於對方的爲人、性格里當一清二楚,他們的人生態度、爲人處世原則相去甚遠,也許衝突的種子早就埋下。如果龐涓真的嫉恨孫臏的才華,爲什麼不直接殺掉他,再不濟也可以破壞他的思維能力啊!爲啥採取斷腿、臉上刺字這種絲毫不損害對方頭腦、反而刺激對方復仇鬥志的愚蠢辦法呢?

龐涓與孫臏的爭鬥,也許並沒有道德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兵不厭詐這一軍事思想取代傳統作戰理念的過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