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對抗沙俄前爲何下令不要趕盡殺絕?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對抗沙俄前爲何下令不要趕盡殺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對抗沙俄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過去10年內相繼完成了平三藩、收臺灣兩大偉業,終於騰出手對付北方的“大敵”——沙俄。有意思的是,在大戰之前,康熙特意讓侍衛到東北傳話給彭春和薩布素兩位將領,讓他們打敗沙俄後,不必趕盡殺絕,給對方留幾個活口。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記載了康熙當時的話:

“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殺。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對抗沙俄前爲何下令不要趕盡殺絕?

當時負責北進的清朝名將彭春很不理解康熙的意圖,直到1個月後,彭春才知道康熙的高明之處。這件事,還要從頭說起。

沙俄入侵清朝領土,早在順治三年(1646年)就已經發生,當時沙俄只派出了不到100人入侵黑龍江流域。因爲入侵規模較小,而清軍剛入關不久,把精力都放在平定南方的義軍和南明軍上,因此一直對沙俄採取放任態度。康熙年間,沙俄又多次入侵,因康熙把三藩和臺灣當作頭等大事來處理,“內憂未除,外患難消”,所以繼續放任沙俄的惡行。恰恰因爲如此,沙俄覺得清軍軟弱可欺。

特別在三藩之亂期間,沙俄先後派兵侵佔了清朝的尼布楚、雅克薩,並且在當地修築寨堡和防禦工事,不斷搶掠百姓的物資,甚至滅絕人性地殺害並吃掉達斡爾族百姓,當地少數民族稱侵略者爲“食人惡魔”,在心理上對沙俄侵略者極其畏懼。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立即開始佈置對付沙俄,康熙一方面派彭春、郎坦等將領祕密勘察雅克薩周邊的環境,另一方面製造紅衣大炮等火器,建造運糧船隻等。待一切就緒後,康熙並未立即展開進攻,因爲東南沿海正在開展,施琅在率領清軍水師攻打臺灣,康熙不想兩邊同時開展,所以暫緩進攻沙俄。實際上,康熙已經摸清楚了沙俄的兵力部署和優勢,認爲打敗沙俄並非難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康熙派人通知沙俄侵略者立即撤兵,否則將給予強烈回擊,結果對方泯頑不化,康熙以彭春爲將,帶領3000餘清軍攻打雅克薩,彭春從璦琿出發,分水路兩路,帶上紅衣大炮、鳥槍等火器開展進攻。沙俄士兵果然被清軍打敗,出城乞降。清朝迎來對抗沙俄的開門紅。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對抗沙俄前爲何下令不要趕盡殺絕? 第2張

讓人沒想到的是,沙俄人並不服氣,認爲是清軍出其不意才導致自己兵敗,於是,兩年後,趁清軍退兵之時,沙俄再次出兵雅克薩,並且在雅克薩建立了寨堡。聽聞後,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出兵再次攻打沙俄,在大軍出發前,康熙特地說了本文開頭的那番話,命令不必將俄軍趕盡殺絕。

當時沙俄軍的寨堡非常堅固,他們又有火炮堅守,清軍若貿然強攻雅克薩,必將造成大面積傷亡。彭春最終決定圍而不攻,在沙俄的寨堡外圍挖戰壕固守。這樣一來,沙俄缺乏糧食和火藥補給,必須出堡,一旦出堡,清軍就猛烈攻擊。沙俄軍只得退回堡內,但清軍遠在自己炮火的射程之外,沙俄侵略者無法攻擊,只得放出信號等待援軍,清軍圍城打援,援軍又進不來,無計可施,只得拼命死戰突圍。

清軍早就料到侵略軍要突圍,先進行炮火攻打,等侵略軍靠近,清軍立即派出藤牌軍,藤牌軍經過嚴格訓練,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快刀,以迅雷之勢滾到敵人面前,以盾牌做掩護,迅速砍掉敵人的腳或馬腿,侵略軍本身已精疲力盡,應對不及,死傷慘重。很快,侵略軍剩下不到百人,他們只得退回堡內。

此時,有人建議彭春和薩布素攻入堡內,活捉這些人。彭春想起康熙的命令,決定不再趕盡殺絕,放沙俄侵略者逃走。最終,沙俄侵略者僅剩的66人逃回沙俄,雅克薩反擊戰結束。下圖爲雅克薩之戰紀念碑。

戰爭結束後,清軍的將領們才領會康熙的意圖,因爲一個多月後,沙俄攝政王索菲亞(彼得大帝的姐姐)緊急派人來清朝要求議和。原來,這些沙俄敗兵逃回去之後,對清軍的恐怖戰力進行大肆渲染,徹底改變了清軍在沙俄心中軟弱的形象。《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康熙故意放走這66個人,就是爲了達到“攻心”的效果。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對抗沙俄前爲何下令不要趕盡殺絕? 第3張

後來,經過長達4年多的談判,到了康熙二十八年,清朝和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邊境平靜了幾十年。

筆者認爲:雖然沙俄向清軍求和,有沙俄內部的原因,但在外部因素上,清軍對沙俄的打擊,以及康熙對沙俄的“攻心”戰,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雅克薩之戰的勝利,是中國各族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偉大勝利,這種勝利,應該被繼續繼承和發揚。誠然,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的歷史意義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也有需要反思的之處。落後就要捱打,作爲新時代的我們,只有團結全國各民族同胞,不畏強敵,積極發展,讓祖國強大起來,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