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張廷玉,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張廷玉,名聲較大,由他總裁的《明史》確立了清朝的正統性,給清朝統治奠定了法理依據。張廷玉曆事康雍乾三朝,在雍正時期,權力達到頂峯,我們不禁要問,雍正爲何破壞了“尊崇滿洲”的祖制,重用漢人,甚至給其殊榮,讓其配享太廟?張廷玉曾有恩於弘曆(後來的乾隆帝),但乾隆以小過重點打擊張廷玉,最後張廷玉被奪爵、罷官、奪配享。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雍乾二帝對同一漢臣翻天覆地態度的背後。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一、張廷玉和雍正早年經歷

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張英是著名的“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的故事主角。張廷玉出生於1672年。1700年(康熙三十九)完成科舉,開始官宦生涯。在康熙朝的他不溫不火,因爲他父親是大學士,地位類似宰相,所以張廷玉升遷較爲平穩,但缺乏政績。到康熙去世前的1722年,張廷玉不過是吏部左侍郎。

雖然清朝經歷漢化,但其國策從來都是重滿輕漢、以滿爲本,即便重用漢人的雍正帝,繼位之前也多次宣佈“滿洲爲我朝根本”,雍正曾直言用人順序是宗室、滿人、漢軍旗、漢人。但康熙晚期雍正初期,雍正的諸多遭遇無疑打了雍正的臉,使得雍正被迫對滿人第一做出調整。

康熙後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九子奪嫡,最後雍正獲勝。但雍正的統治並不安穩,雍正登基之初就流傳出雍正是矯詔殺父奪位的謠言,對此雍正不分敵我採取了賄賂策略,雍正最大的政敵允禩被升爲親王、總理事務大臣(宰相),允禩之子皆獲郡王、貝勒頭銜;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等人更是被大力提拔、被大肆賞賜。但這種賄賂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允禩等人的反雍正活動仍在進行。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第2張

而支持雍正的功臣,在雍正登基後也迅速腐敗化,其代表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堯。年羹堯的奢侈和膨脹大體如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所描繪的那樣;而隆科多的地位之高也是羣臣“莫敢仰視”,他甚至可以決定人事任免,時人稱之爲“佟選”(隆科多是滿族佟佳氏)。結果年羹堯被雍正幹掉、隆科多則被圈禁至死。馮爾康的《雍正傳》評價年科二人的悲慘結局時說:“雍正給予年、隆過分的權力,是自作孽,年、隆不善自處,接受並擴大分外權力,是自釀禍”,此言得之。

二、雍正國策的調整

滿人絕對是歷代清帝的支柱性力量,但當支柱脆弱的時候,清帝也不妨扶植其他力量以爲輔助,這就是漢臣在清朝的根本用處。

九子奪嫡的根源之一就是滿族的傳統,在滿族社會,滿族貴族對總頭目的選舉有發言權,遂造成了康熙晚期的繼承人爭奪戰。但漢人完全相反,歷史上太子和外臣勾結是被嚴格禁止的,漢人想要當官則完全依附於皇帝,所以九子奪嫡都是滿人在上躥下跳,實心辦事的只有漢臣。這一點連晚年的康熙都有所察覺,康熙四十八年的御前會議,商討繼承人之事,滿臣踊躍發言,漢臣“衆俱唯唯,即默無一語”。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第3張

雍正對漢人的能力絕對有認識,加上滿人的腐化,這迫使雍正對重滿國策做出些許調整。雍正四年,雍正拉攏的滿洲貴族接二連三的被打倒後,無能人可用的雍正帝第一次被迫宣佈“視滿漢臣工均爲一體”,這堪稱清朝國策的第一次調整。在這種背景下,張廷玉崛起了。

三、張廷玉的優勢

雍正朝漢臣衆多,爲何雍正就相中了文學官僚張廷玉。張廷玉自然具備其獨特優勢。

首先張廷玉曆史觀正確,這不僅表現在他替清朝修了一本又紅又專的《明史》,更是直接替雍正修了一本確立雍正正統繼承權的《聖祖(康熙)實錄》。張廷玉在修《聖祖實錄》時將雍正的很多黑歷史銷燬,最重要的就是在《實錄》裏描繪了康熙死前,八名滿人貴族(隆科多、允禩等)接受了康熙傳位於胤禛的口諭;而且《實錄》大大增加了雍正在康熙朝的功績,所以“其纂修聖祖實錄,悉能詳達朕(雍正)意,其功甚矩。將來著配享太廟。”可以說,張廷玉從歷史角度幫助雍正確立了統治的合法性,這是他能進入太廟的直接入場券、也是他崛起的最大本錢。清史專家許曾重先生就評價《聖祖實錄》說:入關後的九個實錄,沒有哪個像《聖祖實錄》這樣,對繼承人如此吹噓和修飾,令人們感到不正常。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第4張

第二,張廷玉有嚴重的滿人化傾向,這和清朝統治者的政策有關。清朝以滿爲本,八旗子弟不學無術卻可躋身官僚之列,極大地擠壓了漢人士子的出身之路,爲此漢人士子只能學習滿人,學說滿語,以淡化漢人身份,從而贏得皇帝賞識。張廷玉就是如此出身。張廷玉學習滿語是在科舉完成之後,當時他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職,這只是個過渡性的官,沒有實權,爲了以後能順利當官,所以張廷玉在翰林院期間認真學習滿語和滿人風俗,“研究清書,幾忘寢食”,三年後,翰林院國語(滿語)考試,張廷玉綜合成績第一,這樣才被提拔爲翰林院檢討,也是因爲滿語寫得好,他才受到康熙的青睞。所以說,張廷玉雖爲漢人,實爲滿魂,語言、習俗皆爲滿人風格,這使得雍正提拔他並不會有太大違和。

第三,張廷玉本身有能力。張廷玉頗具眼光,在九子奪嫡中,張廷玉不好站隊就選擇中立,所以他至少沒有開罪於雍正;張廷玉善於言辭,雍正繼位後特選張廷玉協辦翰林院文章事,“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雍正口述大意,張廷玉以書面語寫成,並加以修飾“皆稱旨”,張廷玉文章寫得漂亮,這讓漢語能力不強的雍正十分高興,最終發展到了依賴張廷玉的地步“朕即位十一年來,在廷近內大臣一日不曾相離者,惟卿(張廷玉)一人”。

第四、爲人謹慎。雍正七年,雍正開設軍機處,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張廷玉即入職,此後他長期擔任軍機要職,但在任上,張廷玉謹小慎微,他自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並將八字列爲座右銘,早晚誦讀。張廷玉辦事周到,全無科隆多等滿人的驕橫,這也是雍正喜愛張廷玉的原因。

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爲什麼部隊? 第5張

總結

史書評價:有清一代,滿漢大臣享太廟者,共十二人,而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而已。可見張廷玉功勞之高。但張廷玉渡過了人生高峯期的雍正朝後,如同張居正一樣,不久也落下地獄。乾隆初期,因爲張廷玉曆事兩朝、資歷頗深,張廷玉爲人謹慎,沒有把柄,加上他還是乾隆的老師,乾隆登基之初沒敢動他。但乾隆十三年(1748)以後,乾隆屢屢以小事責難張廷玉,幾乎吹毛求疵,弄得大學士、三等伯、軍機大臣、三朝老臣、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臉面全無、進退失據,只能辭職,乾隆反而怒斥之,指責他“濫邀配享,忘恩樹黨,舉薦失察,”最後削去伯爵,取消配享(張廷玉死後乾隆心軟又讓他進了太廟),罷官,將之踢出政局。而這背後的根源在於乾隆的民族觀。

乾隆想重振滿人威風,他將清朝的“內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國策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在文字獄盛行的乾隆朝,儒學大師杭世駿冒着滅九族的危險公然上書替天下漢人鳴不平,責問乾隆“何內滿而外漢”。而乾隆的回答無疑代表了他的看法,乾隆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說“滿洲人才輩出,何事不及漢人”,就是在這種態度下,清朝的“宰相”三朝漢臣張廷玉成了滿人出仕的絆腳石,所以乾隆必須將之拿掉。而根紅苗正的漢軍旗(算滿族)出身的劉統勳則順利接替張廷玉成了乾隆的股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