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冶,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李冶(yě),“唐代四大女詩人”之首,又稱李季蘭,或許很多人都不熟悉,可在詩壇衆星璀璨的大唐,能以“女詩人”之名佔得一席之位,可見此女並不簡單。

《唐才子傳》記載:

幼聰慧,及長姿容美豔,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如此盛讚,用當今的話來說便是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

儘管在那個“橙紅色”的時代裏,民風開放,文人之風盛行,女性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可個性坦蕩,極富才情的女子在一個崇尚“女德”的時代,終究是極易引人非議的,易安如此,多年前的季蘭亦是如此。

高仲武說李冶:

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器既雄,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

不拘泥傳統女德,一生浪漫不羈。她是爲愛而戰,愈挫愈勇的小道姑;也是才情萬丈,下筆入神的女詩豪;或自由浪漫,或風流放蕩,亦或特立獨行,她又何曾在意過,當她懷着對生活的敬意,對愛情的嚮往,一路寫下生香活色的詩句時,便已經實現了自我的解放。

季蘭一生,雖處俗世之外,卻幾次三番以孤身入紅塵,盡情儘性,不捨愛與自由。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幼有才氣,意恐失行早年入道

季蘭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生年不詳,有記載的人生是從一首詩開始。

李家有女初長成,模樣俊俏,聰慧伶俐,在當地人儘可知,據說季蘭6歲便能作詩,兼通琴藝,小小年紀,便隨着父親多次參加名仕聚會,贏得不少讚譽。

才貌雙全,只待成年許以才子,琴瑟和鳴的靜好日子或許可期,殊不知,一場無比尋常的聚會,改變了這個才女的命運。

一個平常的晚上,夜色漸濃,明月當空,無比愜意,李父於庭院宴請友人,推杯換盞,笑語連連,熱鬧非凡。

六歲的季蘭被父親從院子裏叫到酒桌上,指着花園裏的薔薇,讓季蘭作詩助興,小季蘭對此情形早已司空見慣,略思一陣,便緩緩吟出,結構規整,行文流暢,衆人讚不絕口,可其父親卻暗暗皺下眉頭。

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花架還沒搭好,薔薇的枝葉卻已經肆意縱橫了,看似尋常,可“架卻”二字又同“嫁卻”,小小年紀卻有待嫁情緒,長大後恐爲失行婦人。

就因爲這兩句詩,徹底改變了季蘭的人生軌跡。父親以修身養性爲名,在她未成年的時候就將她送去了浙江湖州的玉真觀中,當了一名女道士。

孤燈佛卷,清心拂塵,作爲當時的國教,其繁榮可想而知,遠離塵世枷鎖,小季蘭進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地”,在這樣的環境下,天性不僅未被禁錮,反而愈發張揚。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第2張

少女婀娜,情竇初開心投詩僧

季蘭所在玉真觀地處偏僻,還算比較清靜。她在道觀中除了讀經以外,就是作詩、習字、彈琴,觀主見她天資很高,對她悉心栽培,使其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詣極深。

修道生活並未能制約住季蘭的少女心性,她還是那般浪漫多情,坦蕩自由。16歲時,李冶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膚若凝脂,巧笑倩兮,巧目盼兮,“美姿容,神情蕭散”。

少女情愫,一引而發,二十歲的季蘭遇見了詩僧皎然,他素衣袈裟,滿腹經綸,季蘭一見而鍾情。

一個道姑,一個和尚,季蘭沒有想那麼多,相思最難自抑,就像是愛情故事裏一樣,一個是清心寡慾的佛僧,一個是懷春的少女,季蘭跟在皎然身旁,詩詞酬答,一路挑逗。

尺素如殘雪,結爲雙鯉魚。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信紙雪白,疊成雙鯉的形狀,季蘭把心思藏在情書裏。皎然看信,凡心萌動,可奈何已是陌路,一封回信,姍姍來遲: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一個少女懷春,一個遠離凡塵;一個含春帶笑投石問路,一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一個是活潑的才女道姑,一個是得道的才子高僧。

兩個人心態上的差異,讓這段感情還沒開始,便已結束。

這大概就是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吧。倘若在皎然還未完全凡心褪去之前,兩人相遇,才子佳人,必定成爲一段佳話。

季蘭的詩裏並沒有反應出失戀的痛苦。熱情的生命沒有時間體會哀傷,她忙着作詩喝酒,會朋友,旅遊,就像從來沒有被拒絕過。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第3張

嚮往愛情,兩番熱戀無疾而終

季蘭在文人圈子裏名氣漸盛,仰慕者甚多。

隨着動亂全面爆發,越來越多的文人,從北方來到平靜的江南,浙江形成一個詩人圈,季蘭交際圈也逐漸擴大。

一次偶然,玉樹臨風,瀟灑不羈的閻伯鈞走進了李季蘭的生活,情投意合,郎才女貌,很快兩人便陷入熱戀。

不久之後,一紙任令將閻伯鈞派往外地做官,雖萬般不捨,可也苦於無奈,只好作詩送別: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送閻二十六赴剡縣》

雖然此地分手,可千萬別學漢代的阮肇,迷戀女色而不知返啊。李冶在詩裏自稱爲“妾”,這樣的訴求,顯得有些卑微,李季蘭縱然是貌美才高,矜持高雅,可在愛情面前,卻也如常人一般患得患失。

踏入仕途,許多事情身不由己,後來的閻伯鈞另娶他人。季蘭在收到回信之後,已然心如死灰,寥落悵然:

情來對鏡懶梳頭,暮雨蕭蕭庭樹秋。莫怪闌干垂玉箸,只緣惆悵對銀鉤。——《得閻伯鈞書》

越是不順心,便越是憧憬,季蘭對於愛情,有着自己的執着。

另一個男人闖入她的生活,此人名叫朱放,是一位淡泊明志的隱士,久而傾心,季蘭每一次都用情極深: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着相思曲,弦腸一時斷。——《相思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朱放隨後也赴遠地爲官,一走了之。

人生八至,廣交好友詩名遠揚

或是幾次失敗的感情經歷,中年後的季蘭活得愈發通透,拿得起,放得下,一首《八至》,道盡人生二態: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明人鍾惺《名媛詩歸》評價這首詩: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

“至親至疏夫妻”,滿有飽經人事的感覺,堪稱深刻至理,未經歷愛情婚姻前,覺此句平實而有哲理,經歷過愛情婚姻後,覺此句道盡人間悲涼。

世事無常,情路坎坷,季蘭活得坦然,沒有愛情,友情同樣滋潤人心。

《全唐詩》中就收錄有大量她與諸友互相酬贈的詩作,他們中有和尚、官員、名士、詩人,多因與其談詩論道而成爲朋友的。得到過贈詩的人除了皎然、閆伯均、朱放,還有劉長卿、崔渙、韓揆、蕭叔子......

但若是講到知心密友,當數茶聖陸羽,季蘭與他除了以詩相交外,更以心相交。

她晚年多病,孤居小島,陸羽泛舟前去探望: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凋零淒涼,欲語淚垂,舊日情誼深切動人。

漸漸地,季蘭的詩名越傳越遠,皇帝聞之,對這個才女便有了興趣,於是派人前往觀中,請季蘭入宮覲見。

已近暮年的季蘭接旨北上,皇帝見後,見季蘭雖頗有姿色,驚爲天人:

上方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

李冶: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自由 第4張

自保獻詩,欲加之罪命隕極刑

建中四年,即將開赴河南前線的涇原軍經過長安時譁變,擁立賦閒的河北舊將朱泚稱帝,唐德宗倉皇逃至奉天避難。李季蘭失身賊廷,爲了自保,被迫給朱沘獻詩。

784年,朱泚敗亡,德宗還朝,受任朱泚僞職的官員皆被誅殺,李季蘭因爲給朱沘獻詩,也未能倖免。

對於反叛,皇帝總是沒有絲毫的同情和容忍,牢獄漆黑,季蘭一夜白頭。

她終於明白,哪怕再怎樣特立獨行,還是難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被父親棄之道觀,被所愛拋之不理,到了最後,那個時代也未曾對她有半分憐惜。

那年秋天,季蘭死於極刑之下。

絕世才女,淒涼離世,讓人唏噓。

縱觀季蘭的一生,率性而爲,何其勇敢。

她情感炙熱,敢愛敢恨,對每段感情都認真對待,這沒有錯。

她慘遭拋棄,初心不改,不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這沒有錯。

她爲求自保,委身獻詩,於家於國沒有半點不忠,這沒有錯。

或許,她本該是一個塵世之外的“仙子”(時把道姑稱作仙子),可從她孤身墜入紅塵開始,一切似乎成了定數。

可那又如何,季蘭一生爲了愛與自由,盡情盡興,在生命最後一刻,也從來沒有後悔過,或許她唯一的遺憾就是,她從未辜負過任何人,卻鮮有人把她放在心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