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狄青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一代名將狄青抑鬱而終,年僅49歲。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沒有死在戰場上馬革裹屍,也沒有得享高壽壽終正寢,而是在盛年積鬱而終,聽到這個消息每每感觸。大宋待武將何其薄也,這位將軍竟然死在了廟堂諸君子的口誅筆伐之下。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狄青十六歲代兄受過,開始了軍旅生涯,狄青是以發配充軍的名義到軍隊來的,所以臉上有刺字,別人以臉上刺字爲恥,想方設法的要弄掉,像《水滸傳》裏的宋江就是,而狄青卻認爲這是激勵大家的象徵。從這一點上看,狄青是不在乎面子這些虛的東西。

狄青從軍開始就在西北地區,正好是西夏建國發展的時候。狄青一生的轉折點是從韓琦、范仲淹到來開始改變的,韓琦當時頗爲賞識狄青,重用他,不過後來韓琦也對其口誅筆伐。范仲淹更是教狄青讀書識字,提高文化素質,狄青也從一個只懂得衝鋒陷陣的武將變成了懂得兵法的將軍,這也是他日後顯貴的重要原因。范仲淹爲大宋培育了一個好苗子,在宋朝重文輕武的環境下,文臣如此重視武將,非常罕見,這是狄青的幸事,更是大宋的幸事。

當初元昊稱帝時,大宋和他發生了三次大戰,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一次比一次慘。大宋男兒雖然鬥志昂揚,可惜沒有料敵先機,中了元昊的圈套。雖然元昊是少數民族,不過党項族是從鮮卑族脫離出來的,漢化程度比當時的遼還要高,元昊本人的心機頗深。韓琦和范仲淹當時的主張也不一樣,韓琦主張攻,而范仲淹主張守,其實范仲淹的想法是逼得元昊自己就範,然後採取羈縻政策,這也是漢族政權對待少數民族政權的常用伎倆。

三次大戰失敗後,宋朝採取了守勢,按照范仲淹的策略在走,不過宋仁宗還是主張要使用武力支持的。西北地區當時的最高指揮官夏竦在官場上和同僚斗的時候,手段高明,不落痕跡就搬倒了政敵,可是到了戰場上就消極怠工了,這可真是窩裏鬥橫,對外就歇菜。狄青在當時不屬於領導層,都是在執行上級的命令。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第2張

狄青在西北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着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狄青也因爲在西北的戰功赫赫而顯貴起來,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後,狄青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衛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禦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後以彰化軍節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樞密副使。宋仁宗召見他時,想去除他臉上的刺字,狄青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狄青一生軍功的輝煌時刻不是在西北而是在廣西,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宋軍長久沒有成績。又命孫沔、餘靖爲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於是任命他爲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爲他送行。當時儂智高回師重新佔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餘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而衆將領則嚇得兩腿戰慄。北宋長時間以來都是文臣帶兵的,純武將的這可以說是第一次,軍紀的嚴明也讓人眼前一新,正是這樣才能打勝仗,這也是文臣很能明白的一個道理。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第3張

這之後狄青利用敵人不清楚自己的情況的優勢,取得了崑崙關大捷。部下在一堆死屍裏發現了一個身穿金色龍袍的人,有人說這就是儂智高,可是這有個問題,因爲當時宋軍沒人認識儂智高,本來狄青可以依據這報功,不過狄青認爲這是不確定的,極大程度是儂智高的金蟬脫殼的計謀,所以沒同意,沒有報擊斃匪首。鎮壓起義擊斃匪首和不擊斃差別還是很大的,功勞也會打折扣的,狄青不居功,這對於一個出身行伍的軍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回朝之後狄青達到了事業的巔峯,官拜樞密使,樞密使是西府長官,和東府的宰相同級同品,號稱樞相。這是大宋成立近百年來第一個武將爲樞密使的,按照慣例樞密使往往還會入東府成爲宰相,晏殊就是從樞密使成爲宰相的。之前的曹彬和潘美這些人都不是職業武將,而狄青是職業武將,狄青榮升樞密使,對於官場而言無疑是個大地震。從這個時候開始,滿朝官員對於狄青都投來了不友好的目光。

狄青的下屬焦用犯了罪被韓琦抓了,狄青認爲韓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於是去求情。說到焦用作戰勇猛,是大好男兒,誰知韓琦聽了以後,很不屑的說到“區區武夫算什麼好男兒,只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名唱出者纔是好男兒。”緊接着就把焦用處決了,這明着是說焦用,實際就是在說狄青,誰不知道他狄青也是行伍出身,沒有功名。韓琦這件事做得很不地道,當衆羞辱當朝一品,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來當時文人對於武將的看法,赫赫戰功竟然比不過幾篇詩賦。

狄青當上樞密使以後彈劾他的文章就沒斷過,什麼狗頭上長犄角都能算到他頭上。狄青也倒黴,他家在一次大雨中被淹了,他跑到大相國寺暫避,當時那裏有很多老百姓,狄青居住在佛殿,這在他看來沒啥,自己本來就是樞密使,總不能和平民百姓擠在一起吧,可是老百姓很快就被文官的輿論給帶跑偏了,這一下子輿論都開始譴責他了。

仁宗本來想保狄青,說狄青是忠臣,結果大臣們直接來了句難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這一下子狄青成爲了王朝的不穩定因素,會謀反。最後以“爲國家消未萌之患”將狄青貶謫了,罷免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這其實對於文臣來說沒啥,幾起幾落太正常不過了,連權相呂夷簡當初也被這樣貶謫過。可狄青是武將,他想不開,他認爲自己沒有犯大錯,爲什麼要貶謫。狄青還跑到中書省去找首相文彥博問原因,文彥博說:“沒什麼原因,因爲朝廷懷疑你。”這一句話徹底打擊了狄青。

戰功赫赫的狄青,爲什麼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口誅筆伐之下? 第4張

文彥博這個人當宰相的時間在北宋幾乎是最長的,能和他比的沒幾位,他主張對狄青不僅僅是罷官貶職這麼簡單,他要做的是痛打落水狗。所以狄青到了陳州以後,文彥博老派使者來詢問,嚇唬狄青,狄青被弄的精神崩潰了。狄青也不是文盲,他很清楚戰國時期的白起,也是戰功赫赫,最後死在了范雎的手段下,狄青覺得自己也會步白起的後塵。

在陳州待了不到一年,狄青嘴上生了毒瘡,沒多久就抑鬱而終,一代名將死的如此窩囊,死後仁宗追諡爲武襄,贈中書令,這也是對他一生的肯定。仁宗本想重用他,可惜祖宗的家法讓皇帝也不能爲所欲爲。此後大宋規定武將止步樞密副使,不可任樞密使,最高的軍事機關卻排斥了武將,這也造成了宋朝的武力再也上不去,雖然很富庶,可惜軍事實力不足。

因爲五代是武人天下,趙匡胤本人也是武人,因此他開始限制武人,武將和文臣見面,及時官階一樣,也是武將先行禮,皇帝是不用擔心自己的皇位被武將奪走了,可天下自此不安,可悲的是自宋朝開始重文輕武成爲王朝的一個共識,即使是馬上得天下的清朝亦是如此。

狄青在北宋缺將的時候涌現出來,立下赫赫戰功,面對千軍萬馬毫不畏懼,可面對文臣的口誅筆伐卻無計可施,也不怪他,大宋的言官是連官家都害怕的存在。只能感嘆狄將軍生不逢時,狄青字漢臣,這個字就像他的忠心一樣,一生一世都是漢臣。面對他真的是無盡的感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