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得到于禁及三萬魏卒後,關羽到底該怎麼利用?

得到于禁及三萬魏卒後,關羽到底該怎麼利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以于禁爲首的三萬曹魏士卒被迫放下兵器投降。關羽在獲得大量的俘虜之後,確實令人頭疼,在處理這些俘虜的問題上,擺在他的面前有三條路:第一,消化吸收他們爲自己所用;第二,將其全部斬殺不留後患;第三,押往後方以後慢慢處置。

關羽對於這個難題,他選取了第三個方式,押往江陵城以待日後再處理,可是他這一措施爲他日後出現糧荒和兵力不足埋下隱患,那麼關羽到底應該怎樣利用這股力量?

我們一起來分析擺在關羽面前的這三條選擇,孰優孰劣?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第一,消化吸收他們爲自己所用

將三萬曹魏士卒消化吸收之後爲自己所用,這個方式最爲妥當有利。一方面可以緩解自己兵力不足的困境,另外一方面還可以不用白白耗費大量的糧草來供養他們,可謂一舉兩得。

在金國滅北宋的時候就招降了大量的南宋投降軍隊,因此在打仗的時候,這些人衝鋒陷陣很是厲害;又如清滅明更是如此,憑藉不足十萬之衆打遍大明無敵手,這些明朝降卒打起仗來比那些八旗子弟甚至更狠,要是沒有他們的加入,單憑八旗軍隊,夠嗆。

可見,降卒要是能夠消化好利用好,完全是一本萬利的作用,那麼放在關羽面前,這些曹魏降卒可以轉化爲自己的力量嗎?答案是不可以,原因有三點:

得到于禁及三萬魏卒後,關羽到底該怎麼利用?

首先,時間太短,沒有機會做這些事情。

關羽迫降這些士卒之後,曹魏的下一波攻勢立馬席捲而來,根本就沒有給於關羽更多的時間來系統消化這些降卒。

其次,這些降卒只是迫於現實暫時屈服而已。

關羽藉助漢水大漲的有利時機水淹了于禁三萬之衆,這些士卒包括將領們只是迫於形勢投降,並非在屈服於對方強大的武力征服,對於他們而言,關羽的勝利帶着很大一部分僥倖成分,並非因爲武力不如人而失敗,因此他們並不會從心裏接受這個投降的結果。

最後,曹魏是強國而劉備是弱勢一方。

心理因素而言,弱勢一方投降強勢一方沒有太大的心理障礙,而強勢一方投降弱勢一方則具有較大的心理障礙。即使強勢一方被迫投降,但是這個心理障礙一時半刻很難扭轉,這就需要時間過渡。

曹魏作爲強國,這些士卒即使被關羽俘虜,他們爲尊者的心理依然沒有改變,要改變這個想法讓他們心悅誠服的投降爲關羽所用,那就需要劉備具有強大的國力來征服他們,但是在當時那個情況下,三萬士卒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

因此,這三萬降卒只是放下兵器苟且偷生而已,要想短時間裏消化吸收他們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關羽想利用他們爲自己所用也是無法做到的事情。

第二,將三萬降卒全部斬殺不留後患

失去了第一選擇,擺在關羽面前的有第二哥選擇,那就是將這三萬降卒全部斬殺,不留後患,這個可行嗎?其實也是不可行,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斬殺降卒違背關羽的信念

關羽好讀《春秋左氏傳》,而這本書作爲儒家經典早期書籍,記敘了對歷史人物的褒貶,集中體現了對仁、義、禮、德等道德規範的肯定。關羽好讀這樣的書籍必然深受其思想的薰陶,因此其行爲規範必然受其影響。

斬殺降卒恰恰不合仁、義、禮、德的要求,因此此時斬殺手無寸鐵的降卒對於關羽來說違背信義的要求,況且關羽傲君子體恤小人的性格也讓他在面對這些降卒的時候也無法舉起屠刀,幹出這種傷天害理,欺負弱小的事情。

其次,臨陣斬殺降卒只會適得其反。

水淹七軍而逼降三萬曹魏士卒促使曹魏和關羽之間的戰爭處於高峯而非結束,假如此時斬殺曹魏降卒不但起不到威懾對手的作用,反而激發對方同仇敵愾,萬衆一心的勇氣,那麼無論是在戰場對陣還是攻城略地碰到的是置死地而後生的曹魏士卒。既然投降也是被斬殺,那麼何不封妻廕子英勇戰死呢?

此時當戰事處於緊張之際,安撫和誘降對手,並且給予對方更好的待遇,示以恩惠而瓦解對方的軍心纔是最好的辦法。

因此,臨陣斬殺降卒實爲不智。

最後,斬殺降卒有損劉備集團仁德之風。

劉備集團以恢復漢室天下爲己任,視天下百姓爲自己的子民,即使是曹魏麾下的士卒也是漢室天下的子民,因此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只要他們能夠放下刀槍,也同樣可以視爲自己的子民,此意屠殺手無寸鐵之民不符合劉備起兵爲恢復漢室天下的宗旨。

正是在這一宗旨之下,關羽不殺降卒確實符合劉備一貫倡導的仁愛之風。

因此,將這三萬降卒斬殺不留後患完全不合關羽的信念以及劉備集團的仁愛之風,同樣也不利於瓦解地方,壯大自身實力的現實要求。

第三,押往後方慢慢處置

得到于禁及三萬魏卒後,關羽到底該怎麼利用? 第2張

既不能消化吸收爲自己所用,又不能夠斬殺不留後患,那麼對於關羽來說,只能將他們押往後方慢慢處置。

這樣處置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不殺降卒可以瓦解對方軍心。

關羽威震華夏可不是僅僅只是單憑武力,還摻雜着心理戰的作用,這樣導致從樊城到許都乃至洛陽一帶出現了震動。對方不僅被關羽強大的軍事能力所震撼,更是爲關羽仁義博愛的做法所折服。

因此,在曹魏的後方出現許多響應關羽的勢力,從而爲關羽攻打樊城增強了聲勢,動搖了曹魏的信心。

其次,緩解前線的壓力。

關羽的兵力本來就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前線拉長,各方吃緊的情況下,兵力更是顯得不足,要是把三萬降卒放在前線就需要更多的士卒和物力來看管他們,這對於前線緊張的形勢來說極爲不利,因此只能押往後方慢慢處置。

最後,押到後方可以給予消化吸收以充足時間。

在戰亂紛擾的三國時代,人口急劇下降,勞動力急缺,因此各國爲了充實人口更是費盡了心血。

這三萬士卒拿起刀槍就是武士,可是一旦放下刀槍就是實實在在的農夫,而且是身強力壯的勞動力。假如這次襄樊之戰能夠取得勝利或者能夠順利退回去,那麼關羽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消化和吸收這些曹魏降卒,一部分可以繼續從戎,一部分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爲蜀漢增加勞動力,可謂一舉兩得的事情。

因此,將這三萬士卒押到後方可以給予更加充足的時間來消化系後,以是想利益最大化。只是可惜的時候,關羽在前線失敗,連江陵也丟失,從而導致這三萬士卒也丟失了。

由此可見,關羽在面臨着三萬士卒的處置問題上選擇了將他們押會江陵看管確實是明智之舉,當然這個做法也導致一些問題,比如白白的消耗了大量的糧草,也浪費了許多士卒去看管這些降卒,這個也是導致關羽糧草不濟,兵源不足的一個原因。

然而,在兩害相權的情況下,關羽做出了最優的選擇,幫他們全部押到江陵以觀後效而非斬殺或者就地消化吸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