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崇禎到底該不該殺魏忠賢呢?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

崇禎到底該不該殺魏忠賢呢?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的大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爲“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崇禎帝殺魏忠賢到底是對還是錯?爲何說崇禎帝不該殺魏忠賢?

崇禎到底該不該殺魏忠賢呢?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

明末宦官魏忠賢可以說是天啓帝留給崇禎帝的,但是崇禎沒明白,相較於爾虞我詐的羣臣,宦官集團纔是效忠於皇家的人。繼位後就開始剷除閹黨,相信有很多歷史迷都認可這樣一種觀點,魏忠賢的確是奸臣,但是他若不死,大明不會亡的那麼快,那麼崇禎帝殺魏忠賢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其實明朝的宦官集團是極度需要依附於皇權的,以皇帝爲核心。所以在明一朝,不管閹黨多強大隻要皇帝想收拾立馬完蛋,而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全面壓制皇權,皇帝一個人是幹不動他們的,所以大部分明朝皇帝都是以宦官來對抗文官達到勢力平衡,可惜崇禎半路出道沒搞明白,然後整歇。

當然崇禎帝殺魏忠賢是對的,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放過一個對他有生命威脅的臣。崇禎是君,君王要臣子死,沒任何問題,關鍵是崇禎沒培養出自己的魏忠賢,手上沒刀子。作爲君王處千山萬水之外,他的權威來自於施政,權威。半路上位,無大功爲人稱頌,無大義,殺魏忠賢以立威完全沒毛病。但之後沒自己的鷹犬,爲名聲所累,怎麼可能幹的過造名聲起家的酸腐文人。

魏忠賢不殺也是可以的,因爲他和文官不合可以制衡文官,要殺也是可以的,因爲他不過一個太監又有罪行要殺也容易,但是兩廠和錦衣衛該不該廢?廢了文官集團就沒了制衡。明亡於廢掉了國家監察制度讓百官只用良心約束自己,當遇見東林黨這種沒有良心的必然出大問題。崇禎疑心又重還不肯幫手下背鍋百官和他都沒感情當然個個心懷鬼胎。

崇禎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自古以來宦官都是隻有依附與皇權,如東漢大唐,最嚴重時期宦官也只有到左右皇權的地步,並不能像那些權貴士大夫一樣,腐蝕毀滅或者取代一個王朝。

說到底崇禎皇帝沒有自己的核心班底,這也是他哥沒死之前他韜光養晦的結果,崇禎沒當過太子,沒有受到太子應該得到的教育 ,沒有治國之才,一旦上位,滿朝文武外戚宦官沒有一個自己人,他怎麼不可能多疑,這也是他頻繁更換內閣人員的最大原因。哪怕有那麼一兩個他能信得過的文臣武將或者外戚宦官,他都可以扶植起來幫他幹一些髒活捱罵的活,可能也就挺過去了。

魏忠賢之所以壓制了東林黨,是因爲天啓皇帝的平庸無能,導致皇帝無法控制閹黨,皇權旁落,但由於閹黨的生理性質和社會地位問題,雖皇帝無法制衡,但短時間內也不會出現朝政動盪,內憂外患的問題,而崇禎皇帝上臺,他不是個平庸之輩,或者說他是個激進分子,又或者說對於閹黨來說,他不是個可以掌控的無能之輩,他必定會剷除閹黨,奪回皇權,而因爲朱由檢並不是儲君,他從小在藩地也未參與權力核心。

簡單說,他沒有自己的勢力,真正的孤家寡人,大刀闊斧奪回皇權後,卻出現了更嚴重的情況,權力失衡,他沒有把握皇權的勢力,導致皇權二度旁落,而這次二度旁落的對象並不是擰成一股繩子的閹黨,而且文官集團,也就是東林黨,權力被分散,黨爭空前愈烈,皇帝的施政根本無法實施,甚至於無法出朝堂,武將擁兵自重,文官打擊武將意圖奪取軍權,稅收,政策一片大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加上天災,自然就發生民變,而黨爭導致稅收的混亂,朝廷出現無錢無糧可用兵,軍隊被黨爭導致無法合理控制調配,內憂外患出現,崇禎已無力迴天。個人對崇禎的評價是:他是個不錯的帝王之才,但他生錯了時機,或者他接觸權力的時間太短,無法壓制羣臣,最後導致權力失衡。

爲何說崇禎不該殺魏忠賢?

三方勢力之間的相生相剋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魏忠賢該不該殺,或者說殺了之後又該如何。其實魏忠賢的作用很大,我們可以用剪刀、石頭和布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崇禎皇帝在某種方面可以稱之爲明君,最碼他從當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兢兢業業的爲了大明而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太對而已,我們可以說他論成“剪刀”吧。

大明朝中重臣,也就是那些所謂的東林黨,或者說整個朝中的臣子們,都是飽讀詩書的文人,能從天下萬民當中脫穎而出,成爲朝中的重臣,只能說腦子相當的好使,但是跟大明的皇帝不是一路人,我們可以比喻成“石頭”。

後宮當中的太監,也就是魏忠賢這些人,打着皇帝的口號對朝中的重臣進行各種的鎮壓,相比起這些腦子好使的文臣來說,這些太監就跟那些不講理的強盜差不多,可以說這些東林黨遇到魏忠賢,就好比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我們把這些人設定成“布”。

這樣一比較,是不是整個朝中的形勢瞬間一目瞭然,崇禎身爲大剪刀跟朝中的臣子們商量很多事的時候,可能會觸碰到臣子們的利益,所以這些重臣們就會跟崇禎進行硬剛,不論崇禎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這些朝臣們都會給他找出一大堆的理由,畢竟這些人一輩子都是跟書本打交通,早就把辯論這種事當成了家常便飯,而且朝中那麼多的大臣,可崇禎只有一個人。

不論崇禎如何出招,都是一大羣人在跟他對拼,哪怕崇禎天天不睡覺,也耗不過這些朝臣們,畢竟這纔是他們的專業,這就是石頭完克剪刀。如果此時讓後宮的那些太監們上場,情況瞬間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魏忠賢的學歷我們也明白,能把自己的名字認全就已經很不錯了,魏忠賢在進宮之前就是一個無學無術的混混,如果不是實在混不下去了,也不會來宮中當太監。魏忠賢這些人在處理朝中的很多問題上面,都是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或者說用下三流的方法。

要知道只要是人就一定會犯錯的,朝中的重臣就算再怎麼剋制自己的行爲,但是他們的家人卻不會呀,說不定還會更加的囂張,可以說這都是魏忠賢對待朝臣們的突破口。再加上太監們所控制的東、西廠與錦衣衛都是以監控百官爲主的,那麼可以捉到的小把柄就會越來越多,不論朝臣們這個石頭有多硬,魏忠賢等太監總會有辦法將這些石頭用布給包住。

這麼說吧,人在喝了酒的情況下總會藉着酒力胡言亂語,萬一要是說一些對皇上不利的話,而這些話又正好錦衣衛聽到了,這算不是算證據,再加上時間、人物與地點,直接就可以給你弄成鐵證。所以這就是朝中的重臣們非常害怕太監掌權的原因,因爲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錯,但凡被人捉到一點小毛病,那就全完了。

可以說魏忠賢這些人完全就是處在規則之外,跟這些規則之內的朝臣們玩遊戲,相當於開着金手指在打一羣新手小學生,打不贏纔是見了鬼了。但看似權力滔天的太監們卻又是依俯在皇帝的身後,纔可以活下去,不論後宮的太監權勢有多高,只要皇帝一句話,這些太監就會被全部清除乾淨,因爲他們自己沒有任何的權力,這些權力只是皇帝所賜予的。

士大夫與崇禎就不是一路人

所以說崇禎手中的這把剪刀想什麼時候把這些太監給剪除就可以剪除掉,因爲這一切都是崇禎給予他們的。但是崇禎皇帝在自己即位之後,果斷把太監手中的布給收回來了,可能是爲了讓朝中的大臣們放心的爲大明效力吧,可問題也隨之而來,大明的朝中已經形成了這種三角關係,不論是朱厚照的時候,還是天啓,都是這麼過來的,大家都已經形成了這種相處關係。

雖說朝中的重臣喊打喊殺,可真要讓他們跟太監們對拼,卻也沒有幾個人敢上,畢竟這麼多年來想出頭的重臣早就被殺光了,能留到現在的朝臣都是明哲保身的能手。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以前因爲有太監的壓制,所以這些朝臣們不太敢有太多的小動作,現在一下子沒有了天敵,那私下裏各種的小問題開始層出不窮,但正是這些小問題,慢慢的累積成了大問題。

尤其是當時的大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一步,以前還有太監在想辦法爲大明的國庫着想,可是崇禎親自把自己的這個助手給砍沒了,現在沒有人幫崇禎撈錢了。而且崇禎還天真的相信朝臣們會幫他一起渡過難關,可是這麼多年來那些一身正氣的大臣早就在跟太監們的爭鬥中變了味,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些人跟那些太監不相上下,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

只是太監們都是依附在皇帝身後才能活的存在,而這些重臣們跟皇帝可不是一路人,如果把太監比成皇帝身邊的家奴,這些大臣可能就是爲皇帝打工的職員而已。既然不是一條心,崇禎怎麼可能還指望這些朝臣們爲自己效死命呢?這些人只是爲自己打工的而已,就好像我們現代的大公司,其中有無數的員工都是在爲公司打工,只是爲了養家餬口而已,你讓他們跟大老闆一樣拼儘自己的全部,並且還要把自己的家產也拿出來,只能說你想多了。

但是整個天下又不能缺少這些打工的職員們,只是這些打工仔在某些時候儘可能的爲自己多謀一些好處而已,可是這些好處卻真實的在損害着大明的江山。以前還有着太監這樣的監督部門在看管這些職員,也許某些地方可能會用力過度,從而造成了一些傷害,但是整體來說卻可以讓大明運轉更加順利。

崇禎到底該不該殺魏忠賢呢?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崇禎破壞了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

而現在崇禎卻把這些監督部門全部給取消了,只是希望大家在道德上好好的約束自己而已,只能說崇禎太天真了,就好像你會相信一個熊孩子不經過管教就可以成長爲一個聽話的孩子一樣。崇禎的一生可以說都在跟朝中的這些大臣們爭鬥,而且還是種的明爭暗鬥,但是自己的位置決定了他很多方法不能使用,比如說知道某個大臣貪污嚴重,可是自己卻沒有證據,所以只能乾瞪眼,卻拿對方無可奈何。

因爲崇禎代表的皇帝,是大明的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合情合理,一旦做一些過頭的事,就會被認爲是昏君,那麼天下大亂,或者說朝臣出問題,就都是崇禎的黑鍋了,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崇禎把自己手中最強大的利器“布”給扔到了一邊。也就是魏忠賢,或者說以太監爲主的不講理的這些勢力,可以說這一股勢力對待朝中那些貪污或者說有問題的大臣,是最好用不過了,實在找不到證據還可以栽贓陷害,反正只要是目地達到了就行。

可是這一切崇禎是沒法去幹的,所以李自成在城外要求幾百萬兩銀子,自己就會去打滿清的要求,崇禎是真心拿不出錢來,但凡國庫當中有錢,崇禎說什麼也要先把李自成給哄走再說,只要這些人還沒有攻破京城,大明就不算亡。崇禎早就從某些渠道知道了朝中的大臣家中有着無數的錢財,可是礙於規則,卻不能向這些人動手,哪怕是借,朝臣們也不願意。

說實話這些朝臣不借也是有原因,爲什麼國庫一毛錢也沒有了,可是朝臣們卻有如此多的錢財,當時是借給了皇帝,可是這些錢你總要給個說法吧,這就相當於把證據送到了皇帝手中,萬一要是崇禎小心眼,來個秋後算賬,這些人怎麼辦。可以說大家都是很無奈,以前太監在的時候,用了各種的名目來強取豪奪,但是大家都認了,可現在沒有了太監來搞錢,自己又不能親自把錢送過去,只能說後悔的不光有崇禎,連這些臣子們也很後悔跟糾結。

因爲大明如果當真完了的話,也許少數人可以逃過一劫,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在這場混亂當中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朱由檢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才明白爲什麼天啓會跟他說魏忠賢不能殺,原來根本的原因在這裏,不是不能殺,而是自己沒有適合的“布”之前,魏忠賢是真心不能殺,不然這個所謂的剪刀、石頭、布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我們都知道生態鏈如果被打破是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只能說沒有天敵的一方會無限的生長,一直到把整個環境都給破壞完爲止,或者說出現一種新的天敵,但是崇禎用了十幾年的時候,都沒有明白自己缺少了什麼,而朝中重臣更是不會給崇禎講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大家都在眼睜睜看着整個大明一步步的走向滅亡。如果崇禎早一天知道所謂的剪刀、石頭與布之間的關係,也許大明還不會因爲沒錢而崩盤。

崇禎帝殺魏忠賢是對的,崇禎帝不殺魏忠賢也是對的,但是沒能培養出自己心腹和文官集團抗衡是不對的,崇禎帝雖然勤政,但是說大明最後的希望毀在了他的手裏也不爲過,一個不懂權謀的帝王,在那羣有花花腸子的文官眼中就像是一隻被一大羣貓圍着的耗子一樣,被玩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