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這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滅亡。許多人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咎於崇禎帝。然而明朝滅亡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大部分歷史上的亡國之君,總會遭到人們的唾棄,因爲他們往往窮奢極欲,不顧百姓死活,最後落得身死國滅。可有一個這樣的帝王,死後卻博得了人們的同情,他就是明朝的崇禎帝。崇禎皇帝勤勤懇懇,想有一番作爲,可惜他接過的是一個被好幾代祖宗給敗得差不多了的爛攤子。從崇禎的苦苦掙扎,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剜心之痛,至於明朝這個龐大而又笨拙的帝國的滅亡,鍋實在不應該讓崇禎一個人背。

祖制讓明代成爲了笨拙的帝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建立了不朽功業,還體恤百姓,這都是應該承認的。但是,也正是由於出身環境,朱元璋對財政、金融和貿易很陌生。朱元璋認爲是他的英明神武把元朝揍趴下的,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元朝後期的財政大崩潰。他有樣學樣,跟宋朝與元朝一樣,發行了“大明寶鈔”這種紙幣。

朱元璋淳樸地認爲,紙幣是個好東西,能印就能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這背後的邏輯他沒搞懂,當然他也沒興趣。所以,奇葩的“大明寶鈔”問世之初,就沒有準備金。也就是說,你可以用手上的真金白銀按照既定的匯率,去換得大明寶鈔,但如果你想用大明寶鈔按照相同的方式去換取真金白銀,對不起,這是不可能的。

老百姓就算再傻,也不可能看不出來,人們在市場交往中,發現“大明寶鈔”毫無說服力,自覺抵制,仍舊採用金銀銅錢交易。不得已,朱元璋動用自己的權威蠻橫地干涉,禁止民間金銀交易。經過多次折騰,朱元璋貌似也窺得了貨幣的一絲門道,只是他身上固有的小農意識也出現了,他在政府花錢時儘量多用紙幣,在收錢時少收紙幣。

比如民間在繳納商稅的時候,規定百分之七十用紙幣,百分之三十用硬通貨,民間爲了湊齊繳納的硬通貨,得花大量的紙幣去兌換,不出意外,“大明寶鈔”出現了大貶值。朱元璋設計的這種制度還是有公平之處的,因爲除了坑百姓,坑起官員來也毫不手軟。官員原來的俸祿是用糧食支付的,但到後來,一部分變成寶鈔,寶鈔貶值了,能夠換得的糧食自然也就少了。爲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在民間抵制與官員的疾呼下,明朝確立了銀本位。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第2張

商業貿易的發達與過度產業化

明朝朝野呼籲建立銀本位,恰好趕上了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貿易浪潮。西班牙人佔領了白銀儲量最高的國家墨西哥,開闢了以菲律賓爲跳板、往來於中國與日本的貿易路線。但是,明朝皇帝在對外貿易中,根本不瞭解宋元時期的規則。在明朝皇帝看來,他們都是仰慕中國文化前來朝貢的,所以就算是西方的商人也必須僞裝成朝貢的使者。

朝貢的使團獻給明朝帝王禮物,明朝帝王再賜予這些使團價值數倍的回贈,長久下來,明朝一直是虧本買賣。宋元時期賺錢的外貿,反而成了明朝皇室的包袱。中國的近鄰日本與北方的蒙古,也把明朝當做冤大頭。明朝的應對是減少日本的朝貢次數,壓低日本朝貢貨物的價值,正常的貿易受到了打擊,日本人隨機對中國的沿海地區開始了走私和海盜攻勢,東南沿海的倭亂開始了;同樣,明英宗發現蒙古的朝貢使團有半數以上是冒充的,所以只按照規定人數給予賞賜,這下激怒了也先,纔有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明朝開始在沿海實行嚴格的海禁,在西北也不斷與蒙古有戰爭摩擦。可是,無論是朝廷宰輔徐階、張居正還是地方名臣海瑞,都認爲對於白銀儲量不高的中國來說,“開礦不如市舶”。所以,隆慶年間,開放了海禁,又在西北與俺答汗“封貢互市”,困擾明朝的倭亂與邊患竟然一下子減輕了不少。這樣,大量的白銀開始涌入中國。

西班牙人從墨西哥帶着大量的白銀先到菲律賓的馬尼拉,然後到達中國的東南沿海,購買中國的貨物後,一部分回到馬尼拉,一部分到日本。之後,將中國貨物轉手賣給日本,日本兵庫縣的白銀通過西班牙人之手,再次採購中國貨物的時候,也流入了中國。

流來流去,白銀還是流入了中國,明朝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白銀帝國”。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第3張

被高估的張居正改革

既然商業收入這麼多,照理說,明朝應該把商業稅上升到主體地位纔是,可是這個老牌的帝國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也沒有一絲改變的想法。因爲,商業稅是個流動性強,變化特別大的稅種,這需要明朝徹底拋棄對商業“四本之末”的看法,再配套以專業的官僚隊伍。只是,在動態的社會裏,明朝依舊選擇以靜態的方式來應對。

明朝的稅收主要來源依舊是土地,畢竟土地數額變化在短時期沒有商業營收那麼巨大。朝廷從戰亂恢復的洪武年間到太平的嘉隆萬時期,人口與土地都應該增長才對,可官方的數據卻瞠目結舌,人口與土地還減少了。原因就在於朱元璋將大量的田地賜予自己的子孫和勳貴,而後世的皇帝還要兼顧外戚,這些人都不用納稅,他們佔領大量的田地尚且不滿足,總是想辦法兼併普通百姓的田地。偏偏,明朝又是一個不抑兼併的朝代。

此外,地方官員還藏匿田地,有“黃冊”和“白冊”的區別,黃冊用來應付上級,記錄的人口與土地數額較少,需要繳納的稅額自然就少;白冊是實際記錄數額,地方官員的徵稅依據。這其中的差價,毫無疑問是被地方官員中飽私囊了。張居正的改革是在帝國財政一團亂麻的前提下,解開了幾個死結,尤其是通過“考成法”給地方官員壓力,清量土地,再通過“一條鞭法”,將所有的稅額和勞役摺合成銀兩,每年只徵收一次。

這種方法減少了擾民,簡化了手續,有利於徵收稅賦,加上白銀涌入,確實讓民間也受到了惠及,所以政府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這纔有了萬曆年間“三大徵”的底氣。只是,張居正並未想過發展經濟,也沒有給民間經濟鬆綁的意圖,只是理清了稅基:土地!

後世的明朝帝王在需要應對突發事件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按照土地數額,每畝增加多少稅收的範式來應對財政危機。所以,從張居正開始,就沒有下定決心面對商業發達的現實,也沒有嘗試將商業稅作爲主要來源,畢竟這已經是現代化國家的範疇了,張居正受到時代的侷限,並未看到當時全世界的變化。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第4張

農民起義不斷

因爲對外貿易的興盛,絲綢與茶葉成了重要的外貿產品,東南沿海的土地不再種植水稻,紛紛改種經濟作物桑樹、茶樹。加上,明朝依舊靠土地徵稅,這讓更多的百姓乾脆離開土地,從事商業以及手工業。江南的經濟一派繁榮,但糧食產量卻是逐年降低的。而在中國的西北,農村依舊靠農耕爲生,他們的負擔依舊沒有減輕,因爲這中間還涉及了一個銅錢與白銀的匯率。

豐收的年景,農作物價錢肯定比較賤,必須用更多的糧食換取銅錢,即使銅錢與白銀的匯率是不變的,換取同樣的白銀,百姓們也付出了更多的糧食。更何況,朝廷往往在豐年會加收銀兩,這樣百姓付出的銅錢也不少。那麼,災荒的年景,農作物價錢貴了,銅錢的價值就會低,這會造成白銀對銅錢的匯率上升,換取同樣的白銀,百姓們也付出了更多的銅錢。

但是,農民在豐年依舊沒有存糧,更何況是荒年,所以流離失所在所難免。彼時,西班牙在海洋上被英國擊敗,導致明朝不再能從墨西哥進口到白銀。“屋漏偏逢連夜雨”,“小冰河”的氣候也讓明朝深受其害,糧食大量減產,所以西北民變發生後,朝廷既無錢賑災,也不能調撥東南沿海的糧食往西北。

本來,西北的農民就夠慘了,但爲了應對女真在東北的挑釁,支付遼東軍隊的軍餉,崇禎依舊只能選擇加徵土地稅。西北的農民,終於忍無可忍,胸中奔騰的千軍萬馬爆發了,最後李自成埋葬了大明王朝。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第5張

魏忠賢還活着,能給明朝續命嗎?

時下流行一種觀點:“東林代表江南大商人利益,個個富得流油卻抗拒商稅,導致明朝國庫沒錢,因此滅亡”。魏忠賢是主張對大商人徵稅的,假如魏忠賢活着,崇禎不至於因爲錢窘迫,所以,東林黨是明亡的直接推手。實際上,即便崇禎要對富商徵稅也很困難。大量流入的白銀,絕大部分肯定在富商手中,這些富商靠着資本積累,與朝廷高官互相勾結,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早在嘉靖年間,東南的富商就能夠與朝廷高官聯合排擠抗倭名臣朱紈,導致朱紈自殺,可見,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因爲地域的原因,很多人便認爲東林黨與富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誠然,東林成員都是中小地主,但有些人家裏也兼營點小商業,總體上來說家產不多,如東林領袖顧憲成的家產不過三百畝地,還要跟兄弟均分;這樣的家產狀況頂多只能說是中產階級,還有更窮的,鄒元標家裏就很窮;顧大章家連奶媽都請不起;繆昌期家裏破產,連參加科舉的盤纏都是朋友資助的;楊漣考上進士前要自己種地,差點累死在地頭。除李三才等極少數人外,東林人士基本都是清官,死時家產也不會比繼承的祖業多多少。

所以,東林人士代表的是中產階級和貧民的利益,並沒有代表江南大商人的利益,相反東林人士的對立面倒多是大商人出身。明朝皇權極強,皇權派生出來的宗室、外戚、宦官利用特權壟斷商業,兼併田地,與民爭利,皇帝還生怕他們過得不夠好,萬曆給李太后的老爹李偉賜田七百頃,鄭貴妃的弟弟鄭國泰一次賜田三百頃。

東林排擠的許多內閣大學士家大業大,內閣首輔王錫爵就出身江南鉅商,有田萬頃,奴僕千人;之後的內閣首輔朱賡是紹興山陰人,父親是知州,自己也不廉潔,把山陰縣的良田美宅全部侵佔,有奴僕幾千人。這些人,皇親國戚不用上稅,內閣輔臣憑權勢逃稅,還庇護其親戚黨羽逃稅,東林人士反而是建議要少給皇親國戚賜田,要向富商豪紳收稅,免得他們把稅收轉嫁給百姓。

崇禎帝募捐的時候,一丁點兒銀子也募不上來,但是周奎、朱純臣、張維賢等一毛不拔的勳貴都不是東林黨,倒是英勇殉國的範景文、李邦華是東林成員無疑。

再說閹黨,崇禎年間當政的溫體仁、禍亂南明朝綱的馬士英、阮大鋮,可是典型的“魏黨馬黨”,當這些人見清軍勢大,提前逃跑的時候,倒是楊漣的弟子史可法戰死在了揚州。較之魏忠賢以及後來的溫體仁,東林根本沒有真正、完全、徹底掌握國家政權,又遑論治國理政。比起魏閹,東林與最高權力始終隔着一層,如果沒有東林黨的制衡,魏忠賢及其黨羽會更加肆無忌憚。

明朝亡於內外交困,首要問題是沒錢,而缺錢的原因很大方面是沒跟得上時代潮流。就連張居正那樣能力強的人,也是對帝國修修補補,沒有敢從源頭動刀。如果從源頭動刀,對富商徵稅,除了相應的體制要適應外,還要做好應對朝廷勳貴的責難,很顯然,張居正沒有這個魄力,或者說張居正也受到了時代限制。因爲無法進口白銀,造成了經濟大崩潰,加上自然災害,激發了民變,再加上新興的女真政權。所以,明朝滅亡,成了大勢所趨。

明朝滅亡不是因爲崇禎帝無能,如果崇禎帝不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能挽救明朝嗎? 第6張

一個朝代的滅亡,是錯綜複雜的綜合原因造成的,絕非一人一事能夠撼動。明朝的滅亡,是多種人爲因素交織在一起,自然災害使這一切問題暴露並加重,至於晚明朝廷的無可救藥,與東林黨並無太多關係,魏忠賢比東林黨更能理財、其黨羽比東林黨更能打仗的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