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孔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世說新語箋疏》當中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家裏人讓孔融和哥哥吃梨,孔融選了當中最小的一個梨,大家問他:“你爲什麼選這個最小的梨啊?”孔融非常謙遜的說:“我年紀最小,當然要選最小的梨了”。

因爲這個故事,孔融獲得了當時的人的一致讚賞,加上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屬於當時的名門望族,他生於公元153年,但是還不等他長大,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揚名天下。13歲的時候,孔融的父親去世,孔融十分傷心,需要人攙扶才能站起來,這在當時漢朝“以孝治天下”的國家戰略下,孔融再一次獲得了大家一致的贊成。

然而小時候這麼厲害的孔融,爲什麼長大以後他的事蹟老師就不再給我們說了呢?這麼厲害的孔融,長大了以後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長大後的孔融。

16歲的時候,孔融再一次做了一件名動天下的大事。東漢末年,宦官亂政,當時的名士張儉得罪了宦官侯覽,他前去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尋求庇護。然而孔褒卻不在家,只有孔融在。

張儉覺得十分尷尬,就準備離開。但是孔融卻自告奮勇的跟他說:“我哥哥不在家,難道我就不能作爲孔家的主人來收留你嗎?”於是自告奮勇的把張儉藏了起來。

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孔融由於小時候就受人贊成吹捧的多,所以漸漸的從小時候謙遜的性格慢慢變得膽子大了起來。當時的侯覽權傾朝野,收留張儉這樣一個犯人,很可能要孔家付出沉重的代價,然而孔融既不跟他長輩商量,也不仔細的謀劃,就收留了張儉,其實給他的家族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果不其然,這件事張儉由於各種原因逃脫,孔家收容朝廷犯人的事情卻不知道怎麼傳開了——也有可能是讚揚孔融的人不小心說漏嘴了,總之朝廷派人來抓捕孔融——最後孔融的哥哥代替了孔融,孔褒被處死。

經歷了這一次事件之後,按道理孔融應該會變得謹慎小心一些,然而他非但沒有變得謹慎和小心,反而越發的自負自傲了。因爲漢朝是以察舉制來推薦人才的,孔融以小小年紀就敢於對抗當時的宦官,很快名聲就進一步擴大了,司徒楊賜徵召他爲官。

在楊賜的手下,孔融倒是堅持了他一貫剛正不阿的態度,把那些宦官的家人當中爲非作歹的人都舉報了,他的上司爲此而人心惶惶,但是他的名聲卻更大了。

公元184年,外戚何進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代表他去向何進祝賀。然而由於門人傳遞消息不及時,心高氣傲的孔融覺得受到了侮辱,他奪過門客手中的請帖,不辭而別。這一舉動讓楊賜蒙羞,讓何進受辱,但是孔融的名聲卻進一步加大。

懾於孔融在天下文人當中的名聲,也爲了給自己爭取民心,何進非但不懲罰孔融,反而給他加官進爵——孔融被升遷爲侍御史。

可能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每一次和當時的權貴作對之後,孔融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名聲進一步擴大,官也越做越大,這給了孔融一種暗示:只要把和大人物作對,他孔融一定會得到名聲,而且還可以得到利益。

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名聲對於一個人太重要了,尤其是對於文人,名聲簡直是文人的第二生命。

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第2張

後朝廷被董卓把持,孔融因爲名聲太大被任命爲虎賁中郎將。作爲虎賁中郎將的孔融,當然對董卓這個大“國賊”十分不爽了,不像曹操是想辦法暗中對抗董卓,孔融直接就在朝堂上和董卓爭了起來——董卓是個武將,哪裏爭得贏孔融這樣的文人呢?加上孔融所說,也真的全部是爲國爲民的良言,粗暴的董卓被孔融氣得直翻白眼。

然而董卓卻並不敢像對待丁原那樣直接在朝堂上了結了孔融,孔融名聲天下皆知,如果大家知道他因爲仗義執言而被董卓所害,那麼董卓又將揹負更大的罵名了。然而董卓也不是好惹的,明的不行,就來暗的,他把孔融派到黃巾之亂最厲害的地方去,讓孔融做北海太守。

人生一路豪橫而光鮮的孔融,在北海終於開始了第一次失敗——他只是個諷議時政的文人,並不是個軍事家。

孔融在北海建立學校,廣泛的傳播儒學,對道德高尚的人進行表彰,做的都是好事——可是這是個亂世,表彰儒學有什麼用呢?他作爲一個一方大員卻不去勤練軍隊,蒐集糧草,修繕城池,把一些文人的東西拿出來攫取名聲,最終在黃巾軍的進攻之下一敗再敗。

最終,孔融在談笑風生中城池被攻破,他絲毫不慌,丟下妻兒,一個人逃走。

打了敗仗的孔融不知爲何名聲卻再一次空前的壯大,他被徵召回朝做大官,這一次他碰到了一生當中最難對付的權貴——曹操。

一如既往,孔融在公開的和私下的場合,都對曹操進行無下限的羞辱,他引經據典地罵曹操,有時候曹操沒聽明白,以爲孔融在誇他,然後去向孔融請教,這時候孔融再盡情的羞辱曹操——比如曹操的兒子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被孔融一頓調侃。

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第3張

曹操也不是一般人啊,要是誰都學着孔融這樣調侃他,那曹丞相臉面何在呢?但是曹操也不敢直接動手,而是默默地尋找時機。

這時候的孔融,估計頗有一種“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感覺吧,從宦官何進,從何進到董卓,從董卓到曹操,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於是他開始感覺到了一些“寂寞”了,人一寂寞就開始胡言亂語,孔融也不例外。

作爲孔門子弟,儒家道德模範的孔融,幹出來了人生最蠢的一件事情。

他大言不慚地在酒後說到: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爲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本身就沒有什麼感情,子女不過是父母一時發情的產物罷了。我們不說他這話對不對,但是他這話在當時是“違禮”的,在古時候,“禮治”大於“法治”,“違禮”是有着非常嚴重的後果的!

當時的國家以孝道治天下,而孔融直接否定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直接否定了孝道——他是在挖朝廷的根。當然,也許他只是酒後失言,也許他只是一時口順,但是曹操明顯不會這麼看。

他終於被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株連孔融全家,連一對幾歲的兒女都沒有放過。

可能正是因爲孔融小時候讓梨給了他很大的勇氣,他長大後從謙虛到清高,從清高再到孤傲,從孤傲再到驕傲,在從驕傲到不可一世、目無禮法,最終身死名裂。長大後這樣的孔融,老師又怎麼會讓大家學習呢?所以說長大後的孔融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