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能是什麼人?身爲靖難之役大功臣的他是什麼結局

朱能是什麼人?身爲靖難之役大功臣的他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能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稱帝,在南京皇宮的大殿上,朱棣面對滿屋子功臣,說了一句這樣的話:

輔吾成大業者,能也。

這句話,是對一位名將的超高評價,這位名將就是靖難之役的大功臣——朱能。單從這句話,便能看出朱能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朱棣爲何要這麼評價朱能呢,因爲朱能曾救過朱棣的命,沒有朱能,朱棣根本沒有機會坐上殿上的那把椅子。

朱能是什麼人?身爲靖難之役大功臣的他是什麼結局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朱能雖然姓朱,但和朱元璋並沒有血緣關係。洪武二年,朱能出生於安徽懷遠,他的父親是明朝軍隊的一名千戶。明朝有嚴格的戶籍朱棣,“軍戶”的孩子,長大後就只能參軍,朱能成年後,成爲明朝駐北平軍隊中的一員,而此時,他的直接領導,正是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一位閒不住的藩王,他鎮守北平期間,多次帶領部將出關騷擾蒙古殘部,正因爲如此,朱能跟着朱棣,不但練就了一身本領,而且對朱棣更是忠心耿耿。

公元1399年,建文帝削藩,步步緊逼,周王等五位藩王或被貶爲庶人、或被逼致死,燕王朱棣在北平如坐鍼氈。這時,包括朱能、姚廣孝在內的燕王府心腹們都勸朱棣造反,朱棣最終同意,並暗做準備。

而後,在建文帝安排謝貴、張昺等人密謀活捉朱棣時,朱棣命朱能和張玉火速拿下謝、張二人,迅速控制北平,靖難之役打響。

戰爭之初,建文帝派耿炳文爲主帥,在真定之戰中,朱能隨朱棣一起,打敗耿炳文。耿炳文休整兵馬,再戰朱棣,朱能直接迎戰耿炳文,二人在戰場上拼殺許久,最終北軍大勝,俘獲耿炳文三千多人。

建文帝隨後用李景隆替換耿炳文,在鄭村壩之戰中,朱能輕易擊敗李景隆。在白溝河之戰中,朱能擔任北軍先鋒官,他率領奇兵襲擊南軍,導致李景隆大敗。就這樣,耿炳文、李景隆,建文帝的兩大主帥都敗於朱能之手。

建文二年,朱棣終於迎來了一個勁敵——盛庸。盛庸在東昌之戰中的防守固若金湯,依靠炮火將朱棣抵擋於城門之外,朱棣進攻不成,反而被盛庸包圍,北軍死傷慘重,北軍大將張玉戰死,朱能本來已經殺出陣地,他看到朱棣沒有出來,又冒死殺入重圍營救朱棣。朱棣本來以爲大勢已去,看到朱能前來相救,堪比絕處逢生,在朱能的保護下,朱棣順利逃走。

朱能是什麼人?身爲靖難之役大功臣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2張

這一仗,是朱棣南下以來,遇到最艱難的一仗,朱棣不僅損失了一員大將,甚至差點丟了性命。朱能的救命之恩,讓朱棣銘記於心。

建文四年,靖難之役的最後關頭,朱棣雖連連取勝,但在淝河之戰中略敗於平安,並且損失了大將王真。當時衆將都勸朱棣撤軍,唯有朱能按劍勸道:

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

朱棣聽完後,信心大振,一舉擒獲平安,從而渡過黃河,兵臨南京城下。正是因爲朱能救過朱棣的命,又在關鍵時刻給朱棣以信心,因此朱棣登基後,說了本文開篇的那句話。

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在功臣名單中,有四位“公爵”,他們分別是丘福、朱能、張玉(已故)、張輔。

這四人,被合稱爲“靖難四公爵”,是靖難之役功勞最高的四位將領。朱能被封爲成國公,賜免死鐵券。同時,朱能也是“靖難四公爵”中唯一一個沒有死在戰場上的將領,因爲他死在了去往戰場的路上。

永樂四年,南方藩國安南(今越南)挑戰明朝的權威,朱棣多次派使者警告,安南不但不聽,還愈發猖獗。朱棣震怒之餘,決定對安南興師問罪,來達到震懾其他藩屬國的目的。朱棣派遣朱能爲徵夷將軍,以沐晟、張輔二人爲副將,率軍征討安南。

當年,朱能37歲,他不但軍事經驗豐富,而且治兵有方,朱棣認爲,派朱能征討安南,必將全勝而歸,唯有一點擔心。

然能足辦斯事,朕第慮氣候非所習耳。

朱能是什麼人?身爲靖難之役大功臣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3張

也就是說,朱棣對朱能的能力絕對不懷疑,認爲他“足辦斯事”,然而,唯一擔心的就是朱能不能適應南方的瘴氣氣候。

歷史彷彿給朱棣開了個玩笑,朱棣怕什麼,就來什麼。朱能率軍出發當天,朱棣親自到龍江爲他餞行,大軍出發多天後,發生了一件怪事,據《成國朱公東平武烈王神道碑銘》記載:

師至廣西,上顧侍臣曰:“朕夜察天象,西帥有憂,其朱能乎?”

朱能率領大軍到達廣西的時候,朱棣對身邊的大臣說:“朕夜觀天象,預示西部的主帥將會有難,不會是朱能吧?”

幾天後,軍中傳來了朱能因水土不服而生病的消息,十多天後,朱能病逝的消息傳到南京,朱棣聽聞後,悲痛不已,爲朱能輟朝五日,追封東平王。

朱能出身不高,因爲跟對了朱棣,因此成爲一代名將。朱能身居高位,爲人溫和謙遜,將士無人不服。可惜的是,這樣一位軍事奇才,37歲便英年早逝,成爲永樂年間的一大損失,十分可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