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明朝降臣孫之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下場有多慘?

歷史上明朝降臣孫之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下場有多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降臣孫之獬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後漢書》中提出三朝元老的說法,多指曾輔佐過三任皇帝的老臣。在我國古代的明清時代,因爲改朝換代的緣故,使侍奉過明朝、大順朝、清朝的三朝元老數量可觀,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明朝降臣吳三桂。但是接下來要提到的這位,同爲明朝降臣,名聲可能沒有吳三桂高,罵名卻不亞於吳三桂,後人評論這個人“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這個人便是孫之獬。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縣人,天啓二年(1622)考中進士,被選爲庶吉士,後來官升翰林院的檢討。按理來說,他既然能平步青雲,肯定是有一定才華的人,但是他從官後不再好好研究學問,反倒開始研究起了獻媚巴結之術。天啓七年(1627)孫之獬被指派擔任順天鄉試的主考官,當時他爲了巴結閹黨魏忠賢的黨羽兵部尚書崔呈秀,竟然將其毫無學問,且不學無術的兒子崔鐸錄破格錄入。此事瞬間在當朝引得譁然輿論,但是礙於魏忠賢權威過甚,便沒有將這件事鬧得過大。

後來崇禎帝登基,魏忠賢的閹黨政權垮臺,眼見着要失掉靠山的孫之獬,連忙巴結內閣,聲稱已經改過自新。然而內閣不吃他這套,仍然將他名列逆黨,並“削孫之獬籍”,要他回鄉。

崇禎十七年(1644),距離孫之獬被罷官才十幾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又率軍攻入北京。孫之獬抓住諂媚的機會,在大順小朝廷謀了個翰林的職位。然而大順朝短命,不久就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夾擊下被擊潰,因此,孫之獬也僅僅是當了一個月的“兩朝元老”便倉皇逃亡回了老家。

歷史上明朝降臣孫之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下場有多慘?

兩次就職失敗的經歷,讓賦閒在家的孫之獬對後半生不再抱有希望。不過他的失意也只是一會兒,沒多久又出現了讓他“發揮”的機會。清王朝因爲處於入鼎中原的初期,政權不算十分穩定,山東地區常常出現起義軍的活動,而孫之獬的家鄉淄川也有這種情況。孫之獬視大局,覺得可以試着和家鄉起義軍一搏,以此換得清朝的信任。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視孫之獬保衛淄川有功,便特授其爲禮部的左侍郎。至此,孫之獬便算是某種意義上的“三朝元老”了。後來,他爲了討好新主子,竟然做了一件令漢人難以置信的舉動——爲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推波助瀾。

多爾袞

原來,清軍剛坐上漢朝的皇位,天下四處混亂,爲了避免更麻煩的抵抗,便以“天下臣民照舊束縛各從自便。”更替了原來強制性的剃髮易服的命令,於是清朝朝廷上出現了分爲兩班的局面,滿族大臣着滿服,而降服的漢族大臣則依舊着漢服。如此這般,竟實現了詭異的平衡,兩族大臣相安無事共侍一主。

然而已經剃髮易服的孫之獬首次上朝,便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當他媚笑地來到滿族大臣的陣營,八旗大臣自然輕視身爲漢人的他,所以孫之獬在無言中受到了排擠。他也不泄氣,轉身往漢族大臣的陣營裏走,卻沒想到這些漢族大臣雖爲降臣,心性還是忠於漢人的身份,於是逢迎諂媚的孫之獬在這個陣營也遭到嫌棄。最後孫之獬只能狼狽地站在兩個陣營的中間,羞憤不已卻不得言。

歷史上明朝降臣孫之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下場有多慘? 第2張

孫之獬當然不希望自己每次上朝都要受到這種尷尬的待遇,便想到一計,向多爾袞上疏提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要他加快執行之前的“剃髮令”。多爾袞認爲他所言極是,於是在順治二年(1645)六月再次頒佈“剃髮令”,並規定剃髮令頒佈後,只限十日,就要見到全國漢人全部剃髮,違者格殺勿論。同時這個命令對着滿裝也一樣有效。一時間,全國各地均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令牌。

漢人自古以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同時衣冠束髮所承載的是漢人的象徵,傳承的是漢族長久以來的精神文化,如今被強制剃髮易服,無意不是在挫傷漢人的自尊心。悲憤不願從滿人形象而行之的漢人一個個倒下,但是對於清廷,漢族同胞最爲憎恨的便是催生剃髮令再行的孫之獬,斥之爲漢奸。

孫之獬在提出剃髮後,在清廷其實並沒什麼大的作爲,只是利用手中職權爲自己撈了些錢財,被揭露後,便被再次被貶爲民。山東一帶又爆發農民起義,當起義軍攻至淄川,便氣勢洶洶地殺進孫之獬家中,殺光了他的親人,並把他活捉,以五花大綁之式拖到了大街上羞辱。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 創下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衆人將其斬首市曹,暴屍通衢。消息傳出,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皆雲罪有應得。

當孫之獬的死訊傳到北京,漢人們無不拍手叫絕,而滿人則滿不在乎,就連他討好的清廷主子也絲毫沒有考慮過要給他什麼表彰和追贈,甚至連一個諡號都沒給。

歷史上明朝降臣孫之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下場有多慘? 第3張

王家楨《研堂見聞雜記》對剃髮易服的歷史有很清楚的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同爲淄川人的蒲松齡曾在他的《聊齋志異》中收錄過一則《罵鴨》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偷偷吃了鄰居的鴨子後,渾身長滿鴨毛,癢痛難耐,最後被鴨主人一頓痛罵後,才恢復了正常。其實暗喻的就是這個臭名昭著的三朝元老孫之獬,只不過他偷吃的是漢人的民族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