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從木匠到當朝工部尚書:徐杲經歷了什麼?

從木匠到當朝工部尚書:徐杲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中國工匠的地位,自秦漢大一統王朝建立以來,總體是呈直線下降趨勢的。先秦時像公輸班那樣的大匠還能受到諸侯國君的禮遇,從蒙元開始,匠人們卻落得連人身自由都無法保障的地步。明朝定鼎後繼續沿襲了蒙元野蠻落後的匠戶制度,使得工匠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受到進一步壓制。不過這種情況也並非絕對,例如嘉靖皇帝在位期間,就一位木匠因爲宮室營建之事受到了皇帝本人的青睞,從而青雲直上,不僅躋身朝堂,而且晉升到了工部尚書的高位,這在整個明朝都是絕無僅有的。

這個幸運兒叫徐杲,本是揚州匠戶出身,其家傳絕技主要是木工中的所謂“大木作”,也就是木構建州的設計與施工,他自幼聰穎,不僅盡得祖傳技藝而且有所生髮,嘉靖後期,朝廷詔令天下能工巧匠齊集京師,爲重修皇城三大殿獻計獻策。因爲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紫禁城裏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座核心殿宇、連同其他一些附屬建築,都在一次大雷擊引發的火災中被全部焚燬,作爲朝廷的門面自然需要全盤恢復,但這項舉國矚目的工程卻面臨着很多實際困難。

從木匠到當朝工部尚書:徐杲經歷了什麼?

首先自然是缺錢,明朝的財政危機此時已經越演越烈,朝廷的日常用度都已經十分吃緊,再加上嘉靖皇帝沉迷於修仙問道,耗費了大量資財在這上面,要擠出一大筆費用整修宮室十分困難。這還不算,工程方面遇到的難題是這樣規模的殿堂需要大量優質木料,特別是支撐大殿的柱子,更是非數百年的巨型楠木不可,而當時這樣的木料在大明境內很難再找到,即使某些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還有遺存,其開採和運輸的成本之高也讓人難以承受。

財政匱乏的問題不是工匠能解決的,但是關於大殿所用的樑柱問題卻被徐杲等大匠設法解決了,那就是“積木爲柱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小塊木料用榫卯、包鑲等方式拼接在一起,外觀看起來渾然一體,不僅費用節省了一大截,還增加了柱子的承重能力。用這種辦法不僅重修成了三大殿,還爲皇帝當時居住的西苑增建了很多大型宮室,受到朝野一致讚譽,更是討得了嘉靖的歡心,讓其破格提拔徐杲主管工部,從而讓一個木匠實現了夢幻般的飛躍。

在明朝諸帝中,嘉靖素以刻薄寡恩而著稱,而且極度自私自利。不過他的優點在於擁有超強的權術手腕,能夠將朝臣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且敢於破格用人,這纔給了徐杲這一難得的機遇。不過這種殊遇對徐杲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他執掌工部後着力提升下屬效率,推動諸項大型工程項目進展,觸犯了很多官宦世家的利益。嘉靖在位時,還能護着他,換了隆慶帝登基後,他就在朝臣攻訐下以貪腐的罪名下獄,這個“工匠尚書”從此在朝堂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