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驥,字尚德,他是個文武雙全的奇才,長得高大魁梧,身體健壯;而且精通武藝,熟諳兵法;爲人剛毅堅強,膽略過人,是正統、天順年間朝廷最優秀的將領。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驥於永樂四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兵科給事中的職務。奉命巡視山西,回京後上書明成祖,請求免除鹽池地拖欠的二十多萬擔賦稅。不久他被明成祖提升爲山西按察司副使。

文武全才,名震邊關

洪熙元年,王驥出任順天府尹(即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宣德初,晉升爲兵部右侍郎,併兼領都察院一職。宣德九年,明宣宗任命王爲兵部尚書。正統元年,王翼奉詔令向朝廷彙報邊防事務。當時太監王振想控制年僅人八歲的英宗皇帝,在文武大臣中樹立他個人的威望。他藉口王驥的彙報延誤了五天日期,就慫恿英宗把王驥投入監獄,罪名是欺負皇帝年幼,目無君父。過了幾天又將王驟釋放,以示拉攏收買。這時,西蒙古的瓦刺部落逐漸強盛,成爲明朝最大的軍事威脅。瓦刺首領阿爾和多爾濟巴勒多次舉兵侵犯甘肅、涼州一帶邊境,明朝守軍不能抵禦敵軍入侵,屢次戰敗。朝廷先後派遭待郎柴車、徐晞、以及都御史曹翼前往西北邊境防守,但他們也不能扭轉那裏的不利局勢。1437年,朝廷派王驥前往西北邊境,授權他可以獨立行事,先斬後奏。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王驥迅速來到甘肅,召集各位邊將開會,問上次與敵軍在魚兒海子進行的交戰中,是誰最先引軍敗退的,衆將回答說是都指揮安敬。王驥當即喝令將安敬捆綁,推出轅門斬首,然後出示聖冒,指責了指揮那次戰鬥的都督蔣貴,說“你身爲大將,論罪也該斬首。暫且不殺你,等待你立功贖罪。”衆將都被王驥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所震懾,嚇得兩腿打顫,不敢擡頭仰望。接着王驥又檢閱了部隊,給各軍劃分了防守地段,每支軍隊負責各自地段的防禦,任務明確,於是西北邊境的防衛頓時改觀。王驥在檢閱甘肅、涼州的邊防軍隊時,淘汰了三分之一沒有戰鬥力的土兵。並制定了士兵的輪換法,使士兵可以輪換着休息,而且節省了後勤供應的費用,提高了整體戰鬥力。

不久阿爾臺再次入犯。明英宗授予任禮爲平羌將軍,以蔣貴、趙安爲副將,任命王驥爲總指揮,於1438年率大軍出塞迎敵。王驥命令蔣貴爲先鋒,自己與任禮率主力隨後。他與蔣貴約定:“如不能取勝,就不要來相見。”蔣貴抱着洗刷上次失敗之辱的決心,在甘肅居延以北的石城與瓦刺騎兵展開大戰,敵軍敗逃。蔣貴率領二千五百名輕騎,抄小路追擊,三天之後追趕上敵軍,生摘敵軍左丞脫羅繳獲金銀印信各一枚,以及數以千計的駱駝馬匹等物資

王驥和任禮在胡桐林大敗敵軍,俘虜了敵軍的樞密、同知、金院等高級官員十五人,並一直追擊到黑泉收兵。副將趙安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昌寧出發,進軍到多喇溝,也獲得了勝利,俘虜敵軍官三十人。這次戰役,王驥兵分三路,聯合夾擊,深入沙漠一千多裏,殲滅了阿爾臺的主力,阿爾臺和多爾濟巴勒逃往漠北,不久在與其他蒙古部落的戰鬥中被殺。王驥率軍凱旋班師後,朝廷對出征將士論功行賞,蔣貴、任禮兩人被封爲伯爵,王驥兼任大理卿,領取兩份俸祿。不久他被召回北京,掌管兵部事務。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第2張

這時,明軍在雲南西南部的麓川(包括緬甸北部)進行了幾次大戰役,史稱麓川之戰。洪武朝中期,明政府設置了麓川宣慰司,任命撣族首領思倫發爲宣慰使。其管轄區域包括現在雲南西南的德宏自治州及其鄰近地區,以及緬甸北部的一部分領土。1413年,思倫發去世,他的兒子思任發襲職,成爲麓川的最高首領。思任發是一個富於侵略野心的好戰首領,他向南侵佔緬甸人領土,向北進攻雲南,公開反叛明朝。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晟領兵前去討伐,但被思任發打敗,沐晟因爲畏罪,在回軍的途中死亡。

朝廷任命沐晟的弟弟沐昂代替總指揮。沐昂向朝廷呈獻了攻取對策,並徵召雲南、貴州、湖廣的兵力十三萬人,向思任發進攻。沐昂的進攻沒有取得顯著的勝利,但給思任發造成不小的損失。他於1440年派遣一支使團來北京向朝廷請罪,並進貢了大象等貢品。大學土楊士奇建議朝廷接受思任發的求和,下詔赦免他的罪行,停止軍事行動。但太監王振操縱着年幼的明英宗,爲了向周邊的少數民族顯示他個人的威風,主張繼續用兵,以徹底征服思任發。這時王振已將甘肅總兵官蔣貴等人召回北京待命,王驥看出了王振的用意,爲了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理,就自告奮勇請戰,願意領兵前往雲南往討思任發。

王振見精通軍事的王翼主動請戰,不由得心中大喜,於是不顧楊士奇等大臣的反對,決定在西南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正統六年正月,朝廷授蔣貴爲平將軍,任命都督李安、劉聚爲副將,由王翼總督軍務,徵調東南各省和湖廣、四川、貴州的兵力共十五萬人,開赴雲南,征討川。大軍出發前朝廷賜給王、貴黃金甲各一副,繡戰各一件,鼓勵兩位將領早奏凱歌。王驥請求朝廷授予獨立行事的特權,被朝廷批准。王驥領軍到達雲南之後,立即展開軍事部署,他將大軍分成路,分頭進攻蔍川。參將冉保由東路進軍,直赴孟定;王驥和蔣貴由中路進攻上江,劉聚由西路進攻下江夾象石,最後三路大軍合攻上江的敵軍大本營。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第3張

正式的進攻於1441年底開始。王驥、蔣貴率兩萬軍隊進攻上江,思任發已經在此建立了堅固的堡,派重兵把守。明軍連攻五日,不能拿下。這時天颳起了大風,明軍轉而用火攻,焚燒了寨堡的柵欄,終於攻破,殲滅了五萬多敵軍。王驥隨後從夾象石渡過下江,翻越高黎貢山,於1442年正月佔領騰衝,並長驅抵達木籠山(在雲南保山縣南)。敵軍憑高據險,在山上修築了七座寨堡,負隅抵抗。王驥派參將聚、副將劉聚領兵分別從左、右兩翼沿山嶺而上,自己指揮中軍從正面進攻。三支軍隊接連攻破七座寨堡,乘勝進軍到馬鞍山。

一個月後,王驥率軍抵達思任發的大本營川城。該城建在高山上,山勢陡峭,四面都是高聳的懸崖峭壁,東南面環繞着奔騰咆哮的怒江,地勢極爲險絕。王驥首先派前軍去偵察敵情,發現敵人在山下埋伏有伏兵,隨即擊敗了敵軍伏兵。但思任發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並不一味固守,而是派出一支軍隊從小路下山,偷偷繞到王驥大軍的背後,發動猛烈襲擊。王也不愧是久經戰陣的大將,他處變不驚,一面分兵沉着應戰,一面指揮攻城。他命令都指揮方瑛帶領六千士兵,突破了敵軍的一座寨堡,引誘敵軍放出象陣,然後集中用火器擊潰了象陣。

這時,由冉保率領的東路大軍,會合了孟邦、車裏、大等地的土著軍隊,攻克了沿路的敵軍據點,也趕來麓川城與王驥的軍隊會師。王驥派出一軍去防守怒江的西峨渡,截斷敵軍逃跑的退路,爾後合力圍攻麓川城。當時西風大作,王驥在寨堡外堆積乾柴焚燒,大火迅速蔓延到城中,頓時煙焰張天,燒死敵軍無數,明軍一舉攻下麓川城。思任發攜帶他的兩個兒子逃到孟養。王驥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麓川城,自己率主力回師雲南。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第4張

1442年月,王驥率領一支小部隊討伐另一位叛亂的撣族首領韋郎羅,韋郎羅逃往安南,王驥傳檄安南,將韋郎羅抓獲,獻給明軍,這起叛亂很快被平息。王驥的討伐大軍凱旋迴京後,明英宗派戶部侍郎王質赴軍中犒軍,並在皇宮奉天門賜宴慶賀。封王驥爲“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年俸祿一千二百擔,世襲指揮同知的武將官職。皇帝還賞賜給他一根貂蟬冠玉帶。這時,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糾集殘餘力量控制了孟養,他派遣一個使團到北京來謝罪,表示重新歸順朝廷的願望。朝中大臣致認爲這一個停戰的好時機,朝廷可以機安撫思機發,予他官職,以保持西南地區的安定。但王振堅持認爲不行,他主張繼續用兵,以徹底根除叛軍勢力。結果,明英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勞民傷財,再徵西南

1443年10月,王再次奉命總督雲南軍務,率領參將冉保、毛福壽前往討伐思機發。討伐大軍還行進在路途上,思機發派出的納貢使團就已經來到北京。可是由於王振堅持窮兵武的好戰政策,朝廷沒有接受使團的貢品,而且還詔令王驟,機圖取緬甸。王驥請求給軍隊增加糧餉和武器供應。王振不顧大臣的強烈反對,下決心要將蔍川戰爭進行下去,而拒絕採用和平的解決辦法。他再次任命蔣貴爲平蠻將軍,徵調五萬士兵,而被徵召來轉運糧餉的民竟高達50萬人,將東南各省的戰略物資運往遙遠的省份雲南,沿途死者相藉,百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這年冬天,王驥率大軍進逼緬甸,要求對方交出思任發。緬甸人表面上聽命,但實際上還在觀望。他們見明朝大軍壓境,就用樓船載着思任發來偷窺軍情,仍不打算獻出思任發。因爲他們擔心那樣會招致其子思機發的仇恨,他現在已經控制着孟養,孟養緊鄰緬甸。而且更主要的,是緬甸人希望利用思任發來獲得麓川的土地。王驥對此無可奈何,他轉而進攻佔據孟養的思機發。思機發的力量很弱小,他很快被擊潰,他的大本營者藍也被明軍攻破,但他逃了出去,而且他仍然控制着孟養。

1448年春,王振命令王驥第三次兵發雲南討伐思機發。這次出征的軍隊有十五萬,規模超過了前兩次。王驥將大軍駐紮在騰衝,隨後進抵伊洛瓦底江。思機發在江對岸列柵欄據守,明軍造了許多木船,在江面上搭起浮橋,渡過江去,並攻破對方的柵欄,連下十幾座寨堡。王驥渡過伊洛瓦底江後,往西追擊了一千多裏,一直追到孟那海,深入撣族居住區的腹地,當地的撣族部落見到明朝大軍非常害怕,以爲是天兵降臨。王驥因爲糧草不繼,隨即領軍回師。這次進攻沒有抓到思機發,而且明軍也沒有完全控制孟養。不久,思機發的弟弟思ト發又重新聚集部衆,佔據了孟養。王驥考慮到明軍實際上不可能剿滅對方的勢力,於是就與思卜發達成了和議,撣人保證不再越過伊洛瓦底江。雙方在江邊立了石碑,共同盟誓之後,王驥班師回京。麓川之戰結束。

王驥前後三次出征麓川,但都不能抓到思機發,而朝廷卻爲此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他回去到北京後,許多大臣指責王驟勞軍傷財,以一個地方而騷動天下百姓,得不償失。大臣詹英上書彈効王。詹英的奏章呈上之後,明英宗把它交給有關官員討論。王振百般爲王辯護,皇帝沒有迫究他的罪過,並且命令詹英到王驥的軍中去任職。詹英知道自己的指控全是誣告,去了王一定會治他的罪,他於是躲藏起來。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簏川之戰後,王振陶醉於明軍在西南取得的勝利,變得更加妄自尊大起來。他過高估計了明軍的實力,以爲明軍可以輕易擊退任何一支來自境外的侵略軍,他的這一錯誤認識導致了明軍其後的毀滅性災難。1449年8月,也先率領蒙古騎兵大舉侵犯,頭腦發熱的王振鼓動沒有頭腦的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明朝的五十萬大軍還沒有出塞,就在土木堡被也先全殲,明英宗被俘,幾十位大臣和將軍遇難,史稱“土木之變”。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第5張
王驥:進士出身,卻因立下赫赫軍功而被封侯 第6張

1475年初,石亨、徐有貞等大臣乘景泰帝病重之際,突然發動一場宮廷政變將已退位的“太上皇”明英宗重新推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王驥也參與了“奪門”的策劃,但英宗復辟後對他的賞賜卻在石亨、徐有貞之後,這使他頗有怨言,他上書英宗請賞,說:“奪門事變發生時,我的兒子王祥進入南城,被諸將所推擠,從城牆上墜地,差點摔死。現在朝廷論功行賞,卻沒有我兒的份,我懷疑其中有人在壓制我。”

結語

英宗於是授予王祥指揮僉事的官職,任命王驥爲兵尚書,並加封他爲“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幾個月之後,王驥就告老辭職。1459年去世,享後八十三歲,朝廷追贈他爲靖遠侯,諡號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