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丁士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的職責是什麼?

丁士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的職責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彥,號後溪,明朝官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狀元,曾主持纂修國史、實錄及重錄《永樂大典》。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丁士美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狀元后,他在皇城做官十八載,歷事三朝。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官,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日講官,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東宮侍班官,教習庶吉士,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曾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兩次、會試同考官兩次、武舉會試主考官、會試知貢舉官、殿試彌封官、殿試讀卷官、殿試提調官等。另曾被授通議大夫等散官。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恪”,賜祭葬。

丁士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的職責是什麼?

我們來簡單瞭解下他擔任的這些官職。

翰林院修撰:丁士美高中狀元后第一個任職,相當於皇帝的祕書,從六品。主要職責爲掌修國史、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草擬文稿,以及進講經史等。翰林院,是古代皇帝的祕書機構,相當於現在中央辦公廳+中央黨校+中科院……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爲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明代爲政府儲材之地,是培育高級文官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明、清時,一般於殿試揭曉後,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相當於現在的廳局(地級市長)級別;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爲“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明代將翰林院定爲五品衙門,所屬職官有:掌院翰林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等,統稱翰林。

右春坊右諭德:是輔佐太子的一個官職,從五品。負責協助右春坊大學士處理太子上奏請、下啓箋及講讀之事,也就是太子的老師兼祕書。春坊:魏晉以來稱太子宮爲春坊,又稱春宮。唐朝置太子詹事府,分左右二春坊。明朝左右春坊掌對皇太子教諭道德、隨事諷諫等,隸屬於詹事府。分別設有大學士、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清紀郎、司諫,名前各加左右。丁士美於隆慶元年四月起擔任右春坊右諭德,此時皇子朱翊鈞(後來的明神宗)僅四周歲。

翰林院侍讀:比修撰提升半級,正六品。職責是刊緝經籍,爲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學。

翰林院侍讀學士:比翰林院侍讀提升半級,從五品,僅次於翰林院負責人。學士:文學侍從之臣,專爲詞臣翰林之榮銜。

經筵官、日講官:爲帝王進讀史書、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的官員。經筵,漢朝開始帝王爲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經筵制度是中國古代針對最高統治者的一項教育制度,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管理好國家。明代尤爲重視經筵。明英宗始,經筵講學制度化。一般每年兩期經筵,分別稱爲“春講”、“秋講”,春講是二月至五月份,秋講是八月至十月份。其間,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日進講。這叫“大經筵”。此外還有日講,每日一小講,儀式較大經筵大爲簡略,稱“小經筵”,注重進講實效。經筵官,一般由翰林院修撰以上職銜的各部高級官員、國子監祭酒,並且問學貫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識達大體者擔任。日講官,從經筵官中選拔資深學者充當。日講官只有四或六人。丁士美於隆慶元年四月就開始擔任經筵官,隆慶四年正月開始擔任日講官,萬曆元年正月繼續被萬曆皇帝明確爲經筵官、日講官。

掌翰林院事:翰林院主官,正五品,負責翰林院全面工作。丁士美兩度出任:隆慶四年八月——隆慶五年十月,首任;隆慶六年十月——萬曆元年二月,以太常卿兼任。

太常寺卿:太常寺主官,正三品。太常寺,中國古代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朝開始設立,掌管陵廟羣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事務。明代五寺之一,是祭祀禮樂事宜的實際執行機構,包括考究祭祀、朝會、贈諡等禮儀活動等。設卿一人,下有少卿、丞、博士等。祭祀中,太常卿負責引導天子祭祀。中祀以下的祭祀,可由太常卿代表天子獻祭。丁士美自隆慶五年十月至萬曆元年二月任太常寺卿。

國子監祭酒:國子監主官,從四品。相當於國家教育部長和國家大學校長。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又稱“太學”、“國學”;既是掌管教育政令的機關,也算是唯一的國家級大學(正德年以後,南京國子監已衰落)。古代廟學一體,官學與孔廟建在一起。明朝北京孔廟也歸國子監管理。國子,原指公卿大夫的子弟。“監”,督查監管,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在這裏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國子監置祭酒一人,還有司業(副校長)﹑監丞﹑典簿等。丁士美自隆慶五年十月至隆慶六年十月任太常寺卿,並管國子監祭酒事。

丁士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的職責是什麼? 第2張

東宮侍班官:負責太子侍班事務的官員。東宮,古代太子住處,代指太子。侍班,也稱入直,古代臣下輪流在宮內或行在所隨侍君王,記事、記注起居,或處理其他事務。丁士美於隆慶六年四月擔任此職,此時太子朱翊鈞(後來的明神宗)九週歲。

教習庶吉士:庶吉士的老師。庶吉士,亦稱庶常。明英宗以後,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衆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邊學習邊工作,稱爲“選館”。三年後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餘則爲給事中、御史,或出爲州縣官,謂之“散館”。教習,學官名,掌課試之事。明代命學士一人(後改爲禮、吏兩部侍郎二人)擔任,負責教習庶吉士。

禮部右侍郎:禮部第二副職,正三品。六部,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門。明代廢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爲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爲尚書之副。六部尚書、侍郎由皇帝直接領導。明朝六部尚書爲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或中央常委。左右侍郎爲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首長。禮部,掌典禮事務,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相當於中宣部+教育部+外交部……

吏部右侍郎:吏部第二副職。吏部爲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爲六部之首,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即掌管全國四品以下文官的任免、考覈、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相當於中組部+人事部+中紀委……

吏部左侍郎:吏部第一副職。

會試同考試官: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由禮部主持,於鄉試的第二年在京城舉行,每三年一次。舉行因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爲春試或春闈。應考者爲各省舉人,錄取者稱爲“貢士”。同考官在主考官領導下,分工負責閱卷。丁士美於嘉靖四十一年、四十四年連續兩次擔任會試同考試官。

順天府鄉試主考官:鄉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兩代爲每三年一次,錄取者稱爲"舉人"。順天府是明朝設於京師之府,是全國最重要之府。其鄉試,自然最受重視。主考試官,由皇帝任命,有兩人,主持鄉試,負責命題、總閱試卷,分別去取,覈定名次。丁士美於隆慶元年、四年,連續兩次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

武舉會試主考官:明朝武舉也爲三年一次,鄉試後第二年四月在京城舉行武會試,錄取者統稱爲進士。不設武殿試,所以武舉會試是武舉最高最終等級考試。考試官,同樣由皇帝任命。其中主考官的職責是命題、審定試卷等次、錄取,以及將考試情形、錄取名單上報朝廷。丁士美於隆慶五年擔任武舉會試主考官。

會試知貢舉官:會試負責人,掌管進士考試事務,一般是由兩人充當。丁士美於萬曆二年二月,任會試知貢舉官。

殿試彌封官:殿試是科舉考試最高、最重要一級考試。會試中選者才能參加。明清殿試後考生即爲進士,分爲三甲。彌封官負責考卷的彌封管理,防範徇私舞弊。丁士美於嘉靖四十四年擔任殿試彌封官。

殿試讀卷官:殿試中審閱試卷之官員。殿試爲皇帝主考、親自策問,故主考大臣不敢稱閱卷而稱讀卷。讀卷官閱卷後,由內閣預擬出成績排名,然後呈請皇帝最終選定。讀卷官由皇帝欽點大臣充任。丁士美於隆慶五年三月任殿試讀卷官。

殿試提調官:掌理殿試考場簾外一切事務,封閉內外門戶,凡送卷、供應物料、彌封、譽錄等事,皆跟隨點檢查封。丁士美於萬曆二年三月任殿試提調官。

禮部尚書:禮部正職,正二品,相當於現在分管意識形態、文化工作的副總理或中央常委。丁士美逝世后皇帝追贈。

看了以上這些任職後,對丁士美狀元的歷史貢獻就清楚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