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文王的遺言是什麼?竹簡中的周文王遺言

周文王的遺言是什麼?竹簡中的周文王遺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文王的遺言是什麼?周文王死前最放心不下的是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楚簡,經過學者的精心保護和整理,現在已經正式公佈的是一篇稱作《保訓》的文章。《保訓》全篇一共有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文如下: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代(?)傳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女(汝)以書受之。欽哉,勿輕!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嗚呼!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輕!日不足,惟宿不詳。”

周文王的遺言是什麼?竹簡中的周文王遺言

這篇簡文記載的是:周文王晚年病重,唯恐自己來不及留下遺言,於是,在戊子這一天召來太子發(即之後的周武王),留下了自己的臨終遺言。文王在遺言裏面講到了上古的史事傳說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用這兩個故事教導太子發,要他遵行“中”的思想觀念,這些內容不見於以往的歷史記載,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具有哲學意義。

關於舜的故事:“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這段話講的是舜在受到堯的提拔之後,怎樣做到不違背百姓的種種意願而求取中道。由於舜出身民間,所以能夠自我省察,而不與百姓的願求違背。在施政時,他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面考慮,達到中正,從而把事情做好。這段簡文與子思所作的《中庸》中所記載孔子的話:“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十分近似。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說的是上甲微爲他的父親王亥復仇的故事。王亥與上甲都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發現後,王國維等學者從《周易》《山海經》《竹書紀年》等文獻中鉤稽出這段久已湮沒的史蹟:商人的首領王亥曾率牛車到有易去貿易,有易之君綿臣設下陰謀,把王亥殺害,從而奪取了牛車。後來,王亥之子上甲與河伯聯合,戰勝有易,誅殺了綿臣。在這個故事中,周文王再次強調了“中”,上甲微把“中”傳貽子孫,於是後來的成湯才得有天下。

《保訓》作爲周文王的臨終遺囑,通篇反覆強調了“中”,即以“中”的思想觀念治理國家。這個“中”實際上就是保持平衡的意思,文王在遺囑中教導他的兒子發:在商代末年複雜多變的形勢中,既要堅定不移,又要“翼翼不懈”,小心求穩地處事。而後的周武王繼承了文王的遺志,伐紂滅商,最終實現了文王的遺願。

這裏的“中”後來發展成儒家所提倡的“中道”、“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裏就有這樣的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來闡述,同時又與“和”的觀念溝通結合,有很大的發展。可見,周文王遺言《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這一點很值得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