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青被稱爲北宋第一名將,他最後爲何會重病而終?

狄青被稱爲北宋第一名將,他最後爲何會重病而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死者,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一生爲國效力,終日爲國獻身,那離去,必定是肩負國家的報復,光榮的離去。但是在中國的歷史宏圖之中,確有如此一名將士,少年入伍,一生爲國效力。

從最開始的士兵做起,衝鋒陷陣,英勇殺敵,一貫的忠於朝廷,一生爲朝廷效力,但是,最終卻會被趕出朝廷,抑鬱寡歡,重病而終,不得善果,令人百思不得其解,20年精忠報國,50歲客死他鄉,北宋第一名——狄青,將到底因何而死?

一、意氣風發少年時

狄青被稱爲北宋第一名將,他最後爲何會重病而終?

狄青出身貧寒,在十幾歲時,便精通騎馬射箭,是當朝的一名騎兵,後隨軍打仗。《史記》中曾記載,在他參與作戰的四年間,前後打了大小二十五場左右的戰鬥,渾身中箭多達八次。

狄青爲人心思細膩,有勇有謀,行事不魯莽,《夢溪筆談中曾記載,狄青在於西夏軍對戰時,乘勝追擊,但在西夏軍突然停滯不前之時,狄青也制止了宋軍繼續追敵,收兵回城,後來,宋軍查看前方情況時,發現是一處深淵,衆人皆讚歎狄青過人的智謀。

狄青在後面的戰事也是表現得尤爲優異,意氣風發,無人敢擋。由於代兄受過,面有刺字,人稱“面涅將軍”,每次作戰他都披頭散髮,面帶銅具,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軍兵們的愛戴,此時在朝中頗受重用。

尹洙與他談論軍事,很欣賞他,便將其推薦給韓琦、范仲淹等人,便說“這是良將之才”。後經舉薦步步高昇,最終,成爲樞密副使。可以說,狄青是屈指可數的北宋軍事人才,爲北宋軍事平添不少佳績。在此時可謂真的是意氣風發少年時,戰功赫赫,軍功顯著。

二、時代不公難長久

如果說,狄青生在一個文武皆平的朝代,也許,他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甚至更爲美好的歸宿。然而,他卻生在了宋朝,如此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

但宋朝重文輕武也是有一定原因,宋太祖等人認爲,戰亂的緣由就是一代武人從中作梗,導致軍閥混亂,只有施行重文輕武的朝政戰略,才能使得國家安定,休養生息,繁榮昌盛。

當上了皇帝,更應將這種不良勢頭扼殺在搖籃裏,真可謂是“未雨綢繆”,但也就因少戰亂,王朝得以長久生存,經濟繁盛,百姓們的生活質量較高,文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也因此,產出不少優秀的歷史文化作品。這也導致了軍事方面的薄弱,武將地位的不平。

而狄青便生在如此的年代,能靠自己的本事,靠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賣命精神,升官,受到軍兵的認可,受到百姓們的認可,走到最後,實屬不易。但也就因此,強大的軍民勢力,讓他最後無法善終,抑鬱而終,令人惋惜。

狄青被稱爲北宋第一名將,他最後爲何會重病而終? 第2張

三、抑鬱而終尋實情

狄青抑鬱而終,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出生的朝代爲重文輕武的宋朝,究其個人原因是狄青本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所導致。世人皆知,宋朝是重文輕武的時代,而狄青,只會帶兵打仗,不懂得朝政上的人情世故。

狄青從最開始的禁軍做起,相當於宋仁宗的保衛兵,始終默默無聞,從頭到尾都是靠自己升官打仗取得了一片天地。對部下也是極好的,這也可能是由於自己是從士兵做起,一步步坐上來的,能夠體會士兵們的辛苦,有一定的羣衆基礎。

但是生於這樣的朝代,你光會帶兵打仗,雖然能得到百姓們的認可,卻得不到國家的重用,尤其是宋太祖對武藝高超的人才身懷戒備之心。

狄青,不會籠絡人心,沒有政治頭腦,也沒有文憑,即使過去有人提過他要做好人情世故,但是他一介武夫難以靜心去籠絡朝堂人的心,這也爲後來,離去埋下了伏筆。狄青的離去,部分起因是歐陽修的彈劾引起的。歐陽修,衆人皆知,舉世聞名是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身爲名人,做的事就一定都是正義的事情嗎?

狄青抑鬱而終的事情裏,歐陽修是推動者,其本人不是很認同武夫,認爲勢力過強的武夫,會威脅到朝廷,再加上狄青擁有切實的羣衆基礎以及軍官們的認同,使得歐陽修不得不使用一些手段,迫使狄青遠理朝政。

狄青家中突發異象,後來有人說:狄青家中的狗,頭上長了犄角,渾身發光,這樣的情形,在當時的時代屬於天奇異象,有着改朝換代的象徵。

由此,歐陽修藉此上書給宋太祖,稱狄青家中有異象,恐怕會傷及朝政,希望能罷免他的官職,發往外地。迫於輿論壓力,宋仁宗不得不將狄青罷職,發往他地。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宋仁宗本人的一個看法,雖然對狄青的戰功以及作爲是認同的,始終對狄青是器重和信任的。但是,對於歐陽修的彈劾,宋仁宗也不得不爲朝政,爲江山社稷考慮,於是便接受了歐陽修的建議,免去了狄青樞密使的職位。

狄青被稱爲北宋第一名將,他最後爲何會重病而終? 第3張

四.無可奈何抱病終

這樣的起因經過,無論是哪一個人去面對,都是難以釋懷的,更何況是狄青,這樣一個忠心報國,全心全意爲國爲民奉獻的大將軍,失去了官職,失去了兵權,整日無所事事,虛度光陰,奈何誰能受得了如此,心憂成疾,最終抑鬱而終,年僅50歲,後被追贈爲中書令,諡號“武襄”,這着實令人深感痛惜。

縱觀全局,爲一代大將軍的隕落而感到惋惜,也爲朝廷的一代猜忌而感到無奈。試想,如果將軍事重任交給對軍事實戰一概不知的文官去做,如此還能打幾次勝仗呢?

狄青雖爲一代武夫,但是靠自己的個人作爲以及能力,取得了百姓們的認可,甚至成爲一代將士的偶像,如此豐功偉業的將士,最終缺死於朝廷的猜忌,他的抑鬱而終。

這不僅僅是他身體上的病亡,是死於朝廷的猜忌,死於社會不公的輿論,是社會無奈的犧牲品,也是宋朝歷史不足之處的見證者。望現實生活中,我們能處事公平,待人公平,不因輿論偏袒他人。